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热带医学杂志2007年第7卷第6期

人畜共患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来源:中国热带医学
摘要:【关键词】人畜共患疾病流行特征综述人畜共患传染病是指人和动物由共同病原体引起的,又在流行病学上有关联的疾病。可通过人与患病动物的直接接触,或经由动物媒介、被污染的空气、水和食物传播。简单地说,就是人和动物都可得的病。本文将近10年来国内人畜共患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作一综述[1~3]。...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人畜共患疾病 流行特征 综述

  人畜共患传染病是指人和动物由共同病原体引起的,又在流行病学上有关联的疾病。可通过人与患病动物的直接接触,或经由动物媒介、被污染的空气、水和食物传播。简单地说,就是人和动物都可得的病。目前世界上存在的人畜共患疾病大约有200多种,中国大约有130多种。近年来在世界各地闹得沸沸扬扬的艾滋病、疯牛病、李斯特菌、SARS、流感、猴痘、西尼罗热等等,都属于人畜共患疾病。本文将近10年来国内人畜共患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作一综述[1~3]。

  1  传染源特征
   
  传染源是指有某种传染病的病原体在体内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动物机体。具体说就是受感染的动物,包括传染病病畜和带菌(毒)动物。传播疾病的动物为动物传染源,动物作为传染源传播的疾病,称为动物性传染病,如狂犬病,布鲁氏菌病等;野生动物为传染源的传染病,称为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如鼠疫、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病[4]。

  1.1  动物作为传染源  许多动物的传染病都可以传播给人,由动物传给人的传染性疾病称为“动物源性传染病”,也称人畜共患疾病。该病可分为:①以动物为主的人畜共患病,病原体在动物间传播并世代延续,在一定条件下才传播给人,但在人间不会引起传播,如森林脑炎、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等;②以人类为主的人畜共患病,其病原体主要是靠人世代延续,如人型结核、阿米巴痢疾等;③人畜并重的人畜共患病,是以人畜作为传染源。在人间和畜间都可以独立地保持病原体的世代延续,如血吸虫病;④真性人畜共患病,病原体必须以人和动物作为终宿主和中间宿主的人畜共患病,如牛、猪绦虫病。

  1.2  动物源性传染病流行特征[5]  ①动物源性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多呈散发性,但也有些传染病传入到人群后,其原有的传播方式可以发生改变,而造成人传人的大流行。如鼠间不发生肺鼠疫,而到人间后则可形成肺鼠疫,经呼吸道传播而流行。②多数动物源性传染病有较明显的地区分布,此类传染病在人间流行前先有动物间的流行。③有些动物源性传染病有严格的季节性。④动物源性传染病的病原体多种多样:如病毒、细菌、螺旋体、霉菌、原虫、蠕虫、衣原体、支原体等。

  1.3  传染源为病原携带动物的特征  病原携带动物是指外表无症状,但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病毒、细菌、寄生虫)的动物。它是重要的传染源,尤其是前驱期和症状明显期的病畜,在急性过程或病程转剧阶段可排出大量毒力强大的病原体。潜伏期和恢复期的病畜随病种不同,其传染源的作用也不同。传染期是指病畜能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各种传染病的隔离期就是根据传染期的长短来决定的;可分为带毒者、带菌者、带虫者3类;根据发病时期又可分为潜伏期病原携带者、恢复期病原携带者、健康病原携带者3种。

  1.3.1  潜伏期病原携带者  是指感染后至症状出现前即能排出病原体的动物。如狂犬病、猪瘟、口蹄疫等。

  1.3.2  恢复期病原携带者  是指在临床症状消失后仍能排出病原体的动物。猪气喘病、布鲁氏菌病等。

  1.3.3  健康病原携带者  是指过去没有患过某种传染病但却能排出该种病原体的动物。如巴氏杆菌病、沙门菌病、猪丹毒、马腺疫等病原携带者存在间歇排毒的现象。

  2  传播途径特征
   
  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经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有以下共同传播特征:一是有一定地区性,病例分布与媒介昆虫的分布一致;二是有明显的季节性,病例季节性升高与媒介昆虫繁殖活动的季节一致或稍后;三是某些传染病具有职业特点,如森林脑炎多见于伐木工人及野外作业的工人;四是发病有年龄特点,老疫区病例多见于儿童,新疫区病例无年龄差异;五是人与人之间一般不直接传播。

  2.1  不同分泌液和排泄物的传播特征  通过唾液传播,如患狂犬病的猫、狗,它们的唾液中含有大量的狂犬病病毒,当动物咬伤人时,病毒就随唾液进入体内,引发狂犬病;通过粪便传播,粪便中含有各种病菌这是众所周知的。结核病、布氏杆菌病、沙门菌病等的病原体,都可借粪便污染人的食品、饮水和物品而传播。大多数的寄生虫虫卵就存在粪内。钩端螺旋体病的病原是经由尿液传播的;患病的动物在流鼻涕、打喷嚏和咳嗽时,常会带出病毒或病菌,并在空气中形成有传染性的飞沫,散播疾病;动物的全身被毛和皮肤垢屑里,往往含有各种病毒、病菌、疥螨、虱子等,它们有的就是某种疾病的病原体,有的则是疾病的传播媒介。某些宠物爱好者如果不注意个人防范,任意与动物拥抱、亲吻、食同桌、寝同床,是有可能从它们身上染上人畜共患病的[6,7]。

  2.2  不同途径的传播特征  消化道传播,主要指吃入各种感染动物组织、肉类和昆虫,以及病原体从患者和动物体内排出,污染食物、水和土壤后,进入人的消化道而感染;呼吸道传播,生存在人和动物呼吸道表面的病原体,当呼出气流强度较大时,如咳嗽、嚎叫等,病原体可随同黏液或渗出物的小滴而喷出体外,并以飞沫或气溶胶的形式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较大的颗粒在空中停留较短,落于地面,与尘土混合形成尘埃,当人和动物吸气时,就可能把含有病原体的飞沫吸入体内而感染; 经皮肤接触传播,经皮肤接触传播有直接和间接两种。如被狂犬病犬咬伤;被猫、狗舐、抓伤而感染等;经节肢动物传播,蚁、蝇、蟑螂、螨、蜱、虻、虱、蚤等在人畜共患病的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传播方式分机械性传播和生物性传播两类,前者当它叮咬人和动物时,把病原体带入皮肤内,后者是指病原体进入节肢动物体内后,经过一定时间的发育繁殖,再感染人或动物。作为传染病传播媒介的节肢动物甚多,有昆虫纲的蚊、蝇、蚤、虱等。蜘蛛纲的蜱和螨。

  2.3  不同传播方式的传播特征  机械性传播,节肢动物接触或吞食病原体后,病原体在它的体表或体内均不繁殖,一般能存活2~5d,当它们再次觅食时,通过接触、反吐或随同它们的粪便将病原体排出体外而污染食品等,当人们食用这类食品后被感染,例如苍蝇能通过这种方式传播伤寒、细菌性痢疾等肠道传染病;生物性传播,吸血节肢动物叮咬处于菌血症、立克次体血症或病毒血症时的宿主,使病原体随着宿主的血液进入节肢动物的肠腔,使肠细胞或其他器官造成感染,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内进行繁殖,然后再通过节肢动物的唾液、呕吐物或粪便进入易感机体,病原体在吸血节肢动物体内增殖或完成生活周期中某些阶段后始具有传染性,其所需要时间称外潜伏期,外潜伏期长短常受气温等自然因素的影响,经吸血节肢动物传播的疾病为数极多,例如鼠疫、斑疹伤寒、疟疾、绦虫病等,还包括大约200种以上的虫媒病毒性疾病。
   
  家畜传染病的传播途径较为复杂,每种传染病有其特定传播途径。或一种(如皮肤霉菌病,虫媒病)或多种(如炭疽:接触,饲料,饮水,土壤,空气,媒介节肢动物)或不同病例不同传播途径。

  3  人畜易感性
   
  易感性指人、畜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易感的程度,对同一病原体人和动物的易感性是不同的,因此可分别称为人群易感性和畜群易感性。

  3.1  畜群的易感性(易感动物),动物对某种传染病抵抗力大,易感性小。畜群易感性的决定因素有畜群内在因素、畜群外界因素和畜群特异免疫状态。

  3.1.1  畜群的内在因素,遗传特性、不同品系、抗病育种的结果。如白来航鸡对鸡白痢有一定的抵抗力,兰色水貂较其他水貂易发水貂阿留申病。

  3.1.2  畜群的外界因素,各种饲养管理因素如饲料质量,畜舍的卫生,粪便的处理,拥挤,饥饿,隔离检疫。

  3.1.3  特异免疫状态,疾病流行时,易感性高的个体易于死亡。流行过后,易感性降低。幼畜,先天性被动免疫(母源抗体)畜群的免疫性:一般有 70%~80%具有抵抗力时,就不会发生大规模流行。免疫接种就是加强畜禽的免疫性。

  3.2  人群易感性  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易感的程度称人群易感性,判断某一人群对某种传染病易感水平的高低,可从该病以往在人群中流行情况,该病的预防接种情况及对人群进行该病抗体水平检测结果而定。一般来说人群对动物源性的传染病均普遍易感,如鼠疫,无性别年龄差别,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预防接种可获一定免疫力;人类普遍对布鲁菌易感,但病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不同种布鲁菌间有交叉免疫,再次感染发病者有2%~7%,疫区居民可因隐性感染病而获免疫;人对狂犬病普遍易感,兽医、动物饲养者与猎手尤易被感染。被病兽咬伤后如未进行预防免疫,发病率达15%~60%。一般男性多于女性。冬季发病率低于其他季节;一般认为人群对流行性出血热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较低,在野鼠型疫区多为3%~4%以下;但家鼠型疫区隐性感染率较高,有报告为15%以上,一般青壮年发病率高,二次感染发病罕见。病后在发热期即可检出血清特异性抗体,1~2wk可达很高水平,抗体持续时间长;同样人群对疟疾普遍易感,多次发作或重复感染后,再发症状轻微或无症状,表明感染后可产生一定免疫力。高疟区新生儿可从母体获得保护性IgG。但疟疾的免疫不但具有种和株的特异性,而且还有各发育期的特异性。其抗原性还可连续变异,致宿主不能将疟原虫完全清除[8]。原虫持续存在,免疫反应也不断发生,这种情况称带虫免疫(Premunition)或伴随免疫[9,10]。

  3.2.1  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的主要原因  ①新生儿的增加,出生后6个月以上未经人工免疫的婴儿,由于他们体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对许多传染病都易感;②易感人口的迁入,某些地方病或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区,当地居民病后或隐性感染而获得对该病的免疫力。当非流行区居民迁入使流行区的人群易感性增高;③免疫人口的死亡使人群易感性相对升高;④免疫人口免疫力自然消退,有些传染病如天花、麻疹等病后有长期免疫力,有的能维持终身。一般传染病病后或人工免疫后,其免疫力逐渐下降,最后又成为易感者,使人群易感性增高[11]。

  3.2.2  影响人群易感性下降的主要原因  ①预防接种,对易感人群施行人工免疫是降低人群易感性最积极的方法,人工免疫所获得免疫力不能维持终身,故对易感人群必须有计划地进行免疫接种;②流行后免疫人口增加,经过一次流行后,大部分易感者因感染而获得免疫,但不能依靠这种方式来降低发病率,因流行后传染源数量增多,有时反而可促进该病传播;③隐性感染后免疫人口增加,隐性感染者虽无症状但也是传染源,不可能期望它的增加来制止疾病传播。

  3.2.3  人群易感性与疾病流行关系  易感者大量减少能抑制疾病的流行,甚至使流行终止。但也不能认为易感者上升至某种水平就一定能发生疾病流行,因疾病的发生必须有传染源的输入。

  4  地域性特征
   
  动物源性地方病分布和宿主的生活习性等关系更为密切,因而形成在分布地带、纬度及流行季节的不同特点。动物源性地方病的疫源地会由于社会进步和经济开发而日趋缩小,但是也会由于交通便利和人口流动等社会因素使某些动物源性地方病扩散,如登革热、军团病已开始传入或在威胁我国。又如新疆本不存在流行性出血热但是随着褐家鼠通过人员流动被带至哈密、大河沿和乌鲁木齐,而成为新的自然疫源地。我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地处温带和热带气候区,南、北气温相差悬殊,地势高低起伏,河流纵横交错,各种民族地区和杂居地区具备,人民生活习俗和卫生文化水平差异明显,是了解疾病流行因素和探讨病因的有利条件。血吸虫病在我国长江以南曾广泛流行,长江以北则未见此病。这是因为北方干燥、寒冷、缺乏钉螺孳生繁殖条件所致。城市交通方便,人口稠密,居住拥挤,因此呼吸道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等经常有散发和流行。在偏僻农村交通不便,人口稀少,居住分散、呼吸道传染病往往不易发生流行。但一旦有病人或携带者传入,也可以引起大规模流行。疟疾分布广泛,北纬60°至南纬30°之间,海拔2 771m高至海平面以下396m广大区域均有疟疾发生,我国除青藏高原外,曾遍及全国。过去一般北纬32°以北(长江以北)为低疟区;北纬25°~32°间(长江以南,台北、桂林,昆明连线以北)为中疟区;北纬25°以南为高疟区。但实际上北方有高疟区,南方也有低疟区。间日疟分布最广;恶性疟次之;三日疟散在发生[12,13]。

  5  季节性特征
   
  了解和掌握动物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季节性特征,采取适当措施,加强防疫,消毒、杀虫等工作,改善饲养管理,增强机体抵抗力,有计划做好预防接种等,以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流行。如布鲁氏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家畜流产季节为多,流行区在发病高峰季节(春末夏初)可呈点状暴发流行,疫区流行强度受布鲁氏菌种、型及气候,人们的生活水平与对牲畜、牧场管理情况等影响;肾综合征出血热全年散发,野鼠型发病高峰多在秋季,从10月到次年1月,少数地区春夏间有一发病小高峰,家鼠型主要发生在春季和夏初,从3~6月。其季节性表现为与鼠类繁殖、活动及与人的活动接触有关。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是我国各疫区HFRS病毒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此病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这种地区性和季节性与鼠类的分布与活动有关[14]。Ⅰ型HFRS发病多集于秋冬之间,Ⅱ型则多集中于春夏之间;鼠疫与鼠类活动和鼠蚤繁殖情况有关。人间鼠疫多在6~9月。肺鼠疫多在10月以后流行,由于鼠类及恙虫的滋生、繁殖受气候与地理因素影响较大,本病流行有明显季节性与地区性。北方以10、11月高发季节,南方则以6~8月为流行高峰,11月明显减少、而台湾、海南、云南因气候温暖,全年均可发病[15]。本病多为散发,偶见局部流行,恙螨多生活在温暖、潮湿、灌木丛边缘、草莽平坦地带及江湖两岸。
   
  总之,人畜共患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复杂,既要了解它们的共同特征,又要掌握不同病种的特点,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和判断,采取综合措施,达到预防和控制人畜共患传染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郑菊.人畜共患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讲座[J].新农业,2001,2:24~25,28~31.

  [2] 胡成波.当前危害较大的人畜共患传染病[J].兽医临诊,2003, 5:48~49.

  [3] 尚群,孙远新.关于人畜共患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J].职业健康,2004,20(9):140~141.

  [4] 陈青.可能出现新的人畜共患疾病[N].文汇报,2004,9-14(6).

  [5] 杨文友.新近发现的人畜共患病毒病[J].疾病防治,2001,6,23~24.

  [6] 郑学礼.蚊的自然免疫应答[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5,21(7),620~624.

  [7] 李立明.流行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

  [8] 雨水.预防人畜共患的疾病[N].致富快报,2000-9-21(8).

  [9] 吕秉林,杨志刚.几种宠物传染病简介[J].中国动物检疫,2002,19(6):39.

  [10] 邵柏.人畜共患疾病及其防治措施[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志,2002,25(2):118~120.

  [11] 王陇德.现场流行病学理论与实践[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12] 高彦生,黄建珍.警惕埃博拉病毒[J]. 中国进出境动植检,1995,3:30~31.

  [13] 魏得成,李志培,于红.人和动物共患病四次流行的启示[J].云南畜牧兽医,2000,21(5):11~12.

  [14] 中华医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SARS)诊疗方案[J].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731~1752.

  [15] 魏得成,李志培,于红.人和动物共患病四次流行的启示[J].云南畜牧兽医,2000,21(5):11~12.


作者单位:长沙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南 长沙 410001.

作者: 黄竹林,周建波 2010-1-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