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民康医学2008年第20卷第20期

血塞通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来源:《中国民康医学》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血塞通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2例急性脑梗死的患者随机分为血塞通联合巴曲酶治疗组(治疗组)和巴曲酶治疗组(对照组)。分别对两组治疗前、治疗后7、14d神经功能缺损及治疗后14d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同时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出血时间及纤......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观察血塞通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2例急性脑梗死的患者随机分为血塞通联合巴曲酶治疗组(治疗组)和巴曲酶治疗组(对照组)。分别对两组治疗前、治疗后7、14d神经功能缺损及治疗后14d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同时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出血时间及纤维蛋白原含量。结果:两组治疗后第7d、第14d神经功能缺损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或P<0.01),但治疗组改善更显著(P<0.01),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14d后临床疗效评价治疗组总有效率(85.7%)较对照组(67.6%)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14d纤维蛋白原含量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塞通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优于单用巴曲酶,且安全、实用。中西药结合治疗脑梗死疗效显著。

【关键词】  血塞通;巴曲酶;脑梗死

  我院应用巴曲酶、血塞通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取得较好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5年7月~2007年1月收住院的急性脑梗死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①所有病例均符合1995年10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1];②均经头颅CT排除颅内出血;③发病6~72h,属颈内动脉系统梗死;④年龄37~76岁。治疗组35例,其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38~76岁,平均(56±12)岁。对照组37例,其中,男25例、女12例,年龄37~75岁,平均(53±15)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应用巴曲酶(北京赛生药业有限公司)10U、5U、5U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于入院第1、3、5d各静滴1次,滴注时间为1.5小时左右,3次为1个疗程;用血塞通注射液(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20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内静滴,每日1次,14d为一疗程。对照组应用巴曲酶,其剂量、用法同治疗组。两组均常规应用胞磷胆碱0.5g,25%硫酸镁注射液1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滴,1次/d,共14d。根据病情给予适量20%甘露醇脱水、降颅压,调控血压、血糖,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处理。

  1.3  两组病例均于用药前及用药后14d检查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出血时间、纤维蛋白原含量。

  1.4  观察指标 

  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1995)》[1],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7、14d分别进行评价。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0%~7%;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将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作为有效。将无变化、恶化作为无效。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 

  对照组及治疗组治疗后第7、14d神经功能缺损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或P<0.01),但治疗组改善更为显著,治疗第7、14d后两组对比,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1。表1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略)注:治疗前后比较,▲P<0.01,*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1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14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5.7%)较对照组(67.6%)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例,(略)]注: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4d实验室检测结果比较 

  两组治疗后14d纤维蛋白原含量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及出血时间两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表3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4d检验结果比较(略)注:本组内治疗前与治疗14d后比较△P<0.01,*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脑血管病是一种致残、致死率很高的疾病,是神经病学领域研究的重点。流行病学领域研究表明,高纤维蛋白原症是造成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脑动脉堵塞后,脑组织内形成3个区,即缺血中心区、正常脑血流区以及位于两者之间的缺血半暗区。半暗区的神经细胞处于电衰竭和能量衰竭之间。脑缺血发生后,上述3个区处于高度动态变化中,如果在一定时间内不能恢复有效再灌注,半暗区的神经细胞就会发生衰竭,致梗死灶扩大。由于治疗时间窗要求严格,大多数患者不能及时就诊错过溶栓机会。巴曲酶能够有效地降低血中的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原浓度,同时由于消耗了血栓形成的底物,在一定程度上也可抑制血栓形成;也有研究认为,巴曲酶能活化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减少纤溶酶原引起的继发性血小板激活,故又有部分溶栓作用[2,3],降纤酶还可有效减轻半暗带的神经细胞损伤程度或减少神经细胞死亡,从而缩小梗塞面积;亦能增加再灌注脑血流,减轻脑梗死的严重程度,所以,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4]。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主要与炎症反应、神经细胞凋亡、氧化应激、钙离子超载等有关[5,6]。血塞通主要成分是三七,三七是一种传统中药,具有活血化淤的功效。其活性成分为三七总皂苷,含人参皂苷Rbl、人参皂苷Rgl、三七皂苷R1。研究发现,三七总皂苷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7,8]。其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钙通道阻断作用:能非选择性阻断受体依赖的钙通道开放,抑制细胞外钙内流和细胞内钙释放,防止细胞内钙离子超载,是一种非特异性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抑制各种来源激动钙离子所致的平滑肌收缩;②抗自由基作用:三七总皂苷能使脑组织及血浆中的丙二醛显著减少,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升高,对黄嘌呤氧化酶氧化黄嘌呤产生的氧自由基有清除作用;③三七总皂苷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液的高凝状态,改善梗死区的血液供应;④保护血脑屏障,减轻其损伤。⑤能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而起脑保护作用[9]。
       
  本文结果表明,巴曲酶(对照组)及血塞通联合巴曲酶(治疗组)治疗后第7d、第14d,神经功能缺损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但联合治疗组改善更为显著(P<0.01)。临床疗效对比发现,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两组治疗后14d纤维蛋白原含量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及出血时间两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均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具有良好的使用安全性。
   
  综上所述,血塞通与巴曲酶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既能提高疗效,且安全、实用。说明中西药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是肯定的,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及临床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S].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3.

  [2]Lees KR.Thrombolysis[J].Br Med Bull,2000,56(2):389-400.

  [3]AtKinson RP.Anorod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ischamic stroke [J].Drugs,1997,54(suppl 3):100-108.

  [4]白蓉,史朗峰,任惠民,等.国产降纤酶对大鼠缺血再灌注脑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5,22(3):230-232.

  [5]Gress DR.Stroke revolution in therapy[J].West J Med,1994,161(3):288-291.

  [6]Weinstein PR,Hong S,Sharp FR.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of the ischemic Penumbra[J].Stroke,2004,35(11 Suppl1):2666-2670.

  [7]许长庆,夏作理,史文菊,等.脑缺血后脑组织NO含量和NOS活性变化及三七总皂苷的影响[J].中国神经精神科杂志,1997,23(2):77.

  [8]刘建辉,冀风云,王婷,等.三七总皂苷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2,10(1):90.

  [9]刘宗超,周官恩,赵克建,等.三七三醇皂苷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脑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7,24(1):38-40.


作者单位:(河南第一荣康医院神经内科,河南 新乡 453003)

作者: 谷彩萍,高寒梅,郭靖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