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10年第8卷第1期

新兵下肢应力性骨损伤诊治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摘要:下肢。应力性骨损伤骨组织是一个动态的组织,能够适应各种应力(压缩、分离、扭转及剪切应力)的变化,使应力分布均匀。如果内在或外在的应力持续存在,超过了骨组织的自身调节能力,骨重建平衡被破坏,就可能造成完全或不完全性骨损伤。2006年1月-2009年1月,我院共收治入伍新兵22例下肢应力性骨损伤病例,疗效满意。...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新兵;下肢;应力性骨损伤

骨组织是一个动态的组织,能够适应各种应力(压缩、分离、扭转及剪切应力)的变化,使应力分布均匀。这种调节是通过骨吸收与骨形成之间的动态平衡来实现的。如果内在或外在的应力持续存在,超过了骨组织的自身调节能力,骨重建平衡被破坏,就可能造成完全或不完全性骨损伤。如不能早期正确诊断和治疗,可造成入伍后新兵病废,进而严重影响部队正常训练。2006年1月-2009年1月,我院共收治入伍新兵22例下肢应力性骨损伤病例,疗效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2例患者中,男20例,女2例;年龄16~20岁。临床症状均以患部钝痛为主,起病缓慢,初为运动性疼痛,休息后疼痛减轻,后出现休息时疼痛,无局部压痛或叩击痛,伴局部肿胀14例。症状出现前均无明显外伤史。损伤部位:胫腓骨17例(左侧12例,右侧5例);足部5例(左侧3例,右侧2例)。

  1.2 诊断 本组病例均行X线正、侧、斜位摄片和MRI检查。X线摄片有阳性发现6例,其中表现为局部皮质骨密度降低3例,局部骨膜反应2例,胫骨线性骨折1例。MRI示:骨皮质、骨松质及周围软组织水肿,T2相骨膜水肿,在T1加权相骨髓高信号,T2加权相骨髓低信号;有3例在T1和T2加权相均呈一低信号线性区,提示线性骨折(含X线表现为线性骨折1例,另2例为第2跖骨骨折)。根据Fredricson[1]分析:1级4例,2级3例,3级12例,4级3例。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立即停止大运动量训练:避免患肢负重时间:1或2级损伤者避免负重6周;3级避免负重8周;胫骨应力性骨折1例行石膏外固定6周,第2跖骨骨折2例行骨折内固定6周,上述3例均在6周后去除固定,并继续避免负重8周。在避免负重期间进行健肢下肢力量训练,以避免发生肌肉废用性萎缩。疼痛明显者口服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物,并行局部理疗、超声透入及局部中医手法治疗和针灸等,以解除局部肌群因疼痛造成的肌肉痉挛及挛缩。

  1.4 结果 1~3级损伤19例经休息、避免患肢负重6~8周后,疼痛症状均完全缓解;应力性骨折3例在14周后行MRI复查后示骨折完全愈合,骨膜及骨髓水肿征象消失,逐渐恢复运动训练。

  2 讨论

  2.1 早期诊断 基层作战部队官兵应力性骨损伤发生率较一般社会群体高,尤其是新兵入伍后训练强度骤增,其发病率明显升高,严重影响部队入伍新兵的正常训练。因此,对应力性骨损伤的早期诊断尤为重要。应力性骨损伤95%发生于下肢,最多见于胫骨及跖骨,而腓骨、足舟骨及股骨颈相对较少。由于其引发的疼痛等症状无特异性,与其他软组织损伤往往难以区分,故早期诊断多需借助相应影像学检查。(1)常规X线摄片是最常用、最方便的检查方法,应力性骨损伤阳性改变多发生在症状出现后的2~12周,但诊断阳性率仅为15%~35%,其典型表现是早期在骨表现出现骨皮质密度降低(与骨的吸收和重塑有关),之后出现骨膜新生骨形成、骨内膜增厚;如发生骨折,可见骨折线透亮区及新生骨形成的硬化线。(2)CT分辨率高于常规X线摄片,且定位准确,可进行轴线观察。(3)放射性核素骨扫描对应力性骨损伤的诊断敏感性为100%, 99mTc标记的磷酸盐可被成骨细胞吸收,在应力性骨损伤时,局部血流增加,代谢活跃,早期骨扫描显示局部显影增强。在损伤后48~72h即表现为“热区”,但特异性相对较低。(4)MRI对于应力性骨损伤所引起的病理改变非常敏感,较放射性核素骨扫描特异性高,在T2加权相可发现骨松质、骨膜及骨髓的水肿信号,早期表现为在T1加权相的骨髓低信号区域,而在T2加权相信号增强,骨髓的水肿或出血则表现为在低信号背景下的高信号区。对于常规X线摄片及CT检查阴性或放射性核素骨扫描不能确诊时,可采用MRI检查以明确诊断。但由于MRI对软组织对比度的灵敏性较高,存在骨髓广泛水肿时应与感染或肿瘤相鉴别[2]。

  2.2 治疗及预防 在大多数下肢应力性骨损伤中,保守治疗就可以,基本原则是治疗损伤、防止复发及并发症。首先,应去除引起应力性骨损伤的诱发因素,停止造成骨损伤的运动并适当休息,其他包括改换合适运动场地、停止负重及跑跳训练或采取循序渐进的加大运动强度。但休息过程中应避免完全放弃运动,在患肢禁止负重的前提下可适当进行健肢力量训练和心肺功能锻炼,以避免肌肉废用性萎缩和心肺功能下降,尽可能缩小康复期。在本组病例治疗中,除对患侧肢体避免负重及运动外,对与损伤无关的肌群同时进行康复锻炼,如静力训练、中医手法治疗和针灸、电刺激治疗等,使这些非相关肌群在休息过程中仍保持一定强度的运动状态,缩短恢复时间。对于诊断明确的应力性骨折者,应对患肢进行必要的内固定和(或)外固定治疗,以利于骨折愈合。本组应力性骨折3例分别进行了内固定和外固定治疗,6周后经影像学检查证实骨折愈合后去除固定,在康复治疗法后进行运动功能训练,效果满意。除此之外,对应力性骨损伤的预防尤为重要,这需要组训人员及军医密切配合、加强沟通,在提高对本病认识基础上合理安排并及时调整训练计划,高强度训练后进行充分的放松休息,对运动中出现的疼痛症状须提高警惕,及早诊断治疗。

【参考文献】
   1 徐文坚.应力性骨折影像学诊断.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07,4:319-322.

  2 高桂元.磁共振成像诊断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680.

  

作者: 郭振华1,石淑英2△,李旭东1 2011-6-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