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6年第9卷第7期

某高校学生职业紧张因素分析

来源: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紧张因素。大学生摘要目的探讨高校学生职业紧张因素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职业紧张问卷对某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职业紧张因素、缓解因素和紧张反应调查,比较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大学生紧张因素、缓解因素和紧张反应得分。结果分析表明不同年级学生角色紧张、工作控制、工作危险、工作责任、工作前景、......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紧张因素;心理健康;流行病学调查;大学生

  摘要 目的 探讨高校学生职业紧张因素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  采用职业紧张问卷对某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职业紧张因素、缓解因素和紧张反应调查,比较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大学生紧张因素、缓解因素和紧张反应得分。结果 分析表明不同年级学生角色紧张、工作控制、工作危险、工作责任、工作前景、工作冲突等紧张因素和自尊感缓解因素得分存在差异;工作满意感、心理卫生、每日紧张感、抑郁症、正性情绪、负性情绪等紧张反应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间角色紧张和工作危险等紧张因素、工作满意感、心理卫生、正性情绪等紧张反应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缓解因素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校学生中存在职业紧张因素,不同年级的学生紧张因素不同,男女学生间紧张因素及紧张反应存在差异。

  随着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换,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的关系已受到较多的关注。与物理和化学因素不同,社会心理因素并无明显的职业界限,各种职业人群均潜在地暴露于这类健康危险因素,这些因素与个体特征相互作用而导致心理和生理平衡失调或紊乱,这种失调或紊乱如果长期存在将引起一系列疾病[1,2]。职业紧张问题日益紧迫,第四届WHO职业卫生合作中心网络会议的4个重点之一是控制职业紧张[3]。职业紧张无处不在,几乎涉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各个环节。近年来,国内外职业紧张研究的对象多集中于办公室人员以及体力劳动者,而高校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职业紧张问题尚未见报道,本次研究旨在通过对某高校不同年级学生的调查和分析,探讨在校大学生的紧张因素来源、紧张反应结局以及缓解因素、个体因素在紧张发生中的作用,旨在为缓解大学生的心理紧张、指导其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表1 不同年级学生紧张因素得分方差分析(略)注:与一年级比较▲P<0.05;与二年级比较△P<0.05  ;与三年级比较▼P<0.05;与四年级比较◆P<0.05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某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2000~2004级5个年级的学生各100例,每个年级中男、女各50例,年龄17~25岁,平均(20.5±3.53)岁。 共调查500例,收回有效问卷496份,回收率99.2%。

  1.2 调查内容                                    

  采用国际通用的职业紧张问卷(该问卷在国内使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4])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适当删除其中部分内容,采用自评法完成问卷内容,由2名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在现场讲解调查目的、意义和填表方法后,由被调查者独立填写,然后由调查员一一核对,无误后收回。问卷内容包括人口统计学资料、紧张因素、缓解因素、非工作因素和紧张反应。

  1.3 统计学方法                                    

  用EXCEL建库,SPSS11.0软件分析,不同年级间的紧张因素、缓解因素、紧张反应得分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不同性别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各年级调查对象在居住地分布(城市、城镇、农村)、家庭人口数、人均收入等方面均衡。各年级平均年龄分别为(19.06±0.54)、(20.05±0.55)、(21.19±0.65)、(22.20±0.59)、(23.46±0.71)岁,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女生各因素间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

  2.2 不同年级学生间紧张因素、缓解因素、紧张反应得分比较

  2.2.1 紧张因素得分比较                                    
  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紧张因素得分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级学生间在角色紧张、工作控制、工作危险、工作责任、工作前景、工作冲突6个紧张因素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2 缓解因素得分比较                                    
  不同年级学生的缓解因素、个体因素得分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级学生间缓解因素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个体因素中自尊感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表2 不同年级学生缓解因素、个体因素得分方差分析(略)注:与一年级比较▲P<0.05;与二年级比较△P<0.05;与三年级比较▼P<0.05;与四年级比较◆P<0.05

  2.2.3 紧张反应得分比较                                    
  不同年级间紧张反应得分除躯体抱怨因素外,其他各因素得分在不同年级学生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表3 不同年级学生紧张反应得分方差分析(略)注:与一年级比较▲P<0.05;与二年级比较△P<0.05;与三年级比较▼P<0.05;与四年级比较◆P<0.05

  2.3 不同性别间紧张因素、缓解因素、紧张反应比较

  2.3.1 紧张因素得分比较                                    
  对不同性别学生紧张因素得分进行比较,二者工作危险、角色紧张两个因素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因素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4。表4 不同性别学生紧张因素得分方差分析(略)

  2.3.2  缓解因素得分比较                                    
  不同性别学生缓解因素、个体因素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5。表5不同性别学生缓解因素、个体因素得分方差分析(略)

  2.3.3  紧张反应得分比较                                    
  不同性别学生在工作满意感、心理卫生、正性情绪三个方面紧张反应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躯体抱怨、抑郁症、每日紧张感、负性情绪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职业紧张是指职业条件下能使人产生心理紧张的环境事件及其引起的生理、心理及行为表现,职业紧张理论认为个体长期处于各种强的职业紧张因素环境中,可以产生一些急性紧张反应,包括心理的、生理的和行为改变,如果反应长期存在,则可导致明显的慢性效应。

  3.1 紧张因素来源分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模式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面临的学习、就业等压力越来越大,而目前在校大学生多数都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难以应付复杂的人际关系,无法很好地利用缓解因素及个体因素进行调整,加剧其紧张反应。不同年级学生在角色紧张、工作控制、工作危险、工作责任、工作前景、工作冲突6个紧张因素得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一年级和五年级二个年级学生紧张因素得分比较高,高于二、三、四年级,考虑可能为一年级学生由中学升入大学,大学的管理模式、学习方法和习惯等和中学差别较大,造成较高的紧张程度;而五年级的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面临考研、就业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他们的工作危险、角色模糊、工作前景等紧张因素得分明显高于其他年级,说明其面临的职业紧张程度高于低年级学生,就业压力成为其主要职业紧张因素。而不同性别大学生之间紧张因素得分仅在工作危险和角色紧张两因素中存在差异。表6 不同性别学生紧张反应得分方差分析(略)

  3.2 紧张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本次研究发现,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大学生紧张反应得分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说明紧张因素、缓解因素在引起紧张反应的链条中所起作用不同,在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大学生中引起职业紧张反应的程度不同。在紧张反应得分中,工作满意感、心理卫生、负性情绪得分越低代表紧张程度越高,而躯体抱怨、每日紧张感、正性情绪、抑郁症得分越高代表紧张程度越高。工作满意感五年级学生最差、一年级学生最好,心理卫生问题二年级学生最少、四年级最多,抑郁症和每日紧张感一年级学生最少、四年级最多,正性情绪二、三年级好于其他年级,而负性情绪四年级学生紧张程度最高。不同性别学生之间女性紧张反应程度高于男性。紧张因素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原因既有个人及家庭的因素,也有与工作有关的因素,后者常被称之为“职业性紧张因素”[5]。国外很多研究表明职业紧张因素包括工作超负荷、工作负荷不足、角色冲突、角色模糊、工作冲突以及在作业组中所处的地位等[1],与本次研究结果相似。

  3.3 缓解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缓解因素可以减少和消除紧张因素的作用,以往研究表明,社会支持缓冲了很多工作紧张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社会支持不利使心理健康水平下降,抑郁症加剧[6]。本次研究中,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大学生中缓解因素和个体因素得分差异不明显。

  参考文献
                                    
  [1] Hurrell Jr JJ,Murphy LR.Psychological job stress[M]//Wm N Rom(ed):Environmental and occupational medicine,second edition,Little Browm & Co.Boston,1992:675
                                    
  [2]Cartwright S,Cooper CL.No hassle!taking the stress out of work[R],United Kingdom Century limited,1994
                                    
  [3]何凤生,梁友信.职业卫生与可持续发展-第4届WHO职业卫生合作中心网络会议简介[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1999,17(5):314
                                    
  [4]余善法,马庆良,周连城,等.一般工作紧张问卷中文译本的信度和效度[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8,24(3):24-26
                                    
  [5] Schilling RSF.Occupational health practice[M].2nd ed.London:Butterworths & Co(publishers)Ltd,1981:541-556

  [6]曲银娥,范雪云,姚三巧,等.飞机场地勤人员职业紧张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02,28(1):1-4

  河北省唐山市,华北煤炭医学院

作者: 齐九颖 曲银娥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