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6年第9卷第9期

糖尿病并发抑郁症临床研究

来源: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糖尿病。抑郁症。并发症。心理干预有研究表明,应激心理创伤等社会心理因素可促使糖尿病发生,糖尿病本身也可导致或加重抑郁症状,且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症状又可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血糖调节[1],世界卫生组织已将糖尿病归为与生活方式有关的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并强调心理应激在其发病中的重要作用[2]。...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糖尿病;抑郁症;并发症;心理干预

    有研究表明,应激心理创伤等社会心理因素可促使糖尿病发生,糖尿病本身也可导致或加重抑郁症状,且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症状又可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血糖调节[1],世界卫生组织已将糖尿病归为与生活方式有关的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并强调心理应激在其发病中的重要作用[2]。15%~20%糖尿病患者伴发重度抑郁[3],这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极大损害,使患者对糖尿病治疗依从性降低,血糖控制不良[4],并增加了血管并发症的危险[5]。本研究对56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抑郁性情感障碍情况进行了调查,以了解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状况及其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可行措施。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本组为2003年9月—2005年9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的56例2型糖尿病并发抑郁症患者,糖尿病诊断符合1999年WHO诊断标准分型[6],其中并发其他并发症者29例,男16例,女13例,年龄43~69岁,平均(57.02±7.88)岁,具体并发症为:并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12例,并发肾脏损害10例,并发视网膜病变10例,并发高血压病7例,并发冠心病5例。无其他并发症27例,年龄42~68岁,平均(56.27±7.76)岁。

  1.2  测定方法  采用北京大学PES心里应用系统中的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RSD),由经过训练的培训员对受检者进行为时30min的交谈与观察,对计算机上的问题选项回答,由计算机给出测试结果,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0分=无,1分=轻度,2分=中度,3分=重度,4分=很重。病情越轻,总分越低;病情越重,总分越高。HRSD可归纳为7类因子结构:①焦虑/躯体化;②体重;③认知障碍;④日夜变化;⑤迟缓;⑥睡眠障碍;⑦绝望感。因子分=组成该因子的各项目的总分/该因子结构的项目数,因子分析能简单明了地反映病情的实际特点。

  1.3  治疗方案  为提高治疗效果,56例患者均行胰岛素强化治疗,即三餐前皮下注射短效胰岛素,晚22:00皮下注射中效胰岛素,同一血糖仪监测血糖,在此基础上实行系统的糖尿病教育和心理干预,具体为:①糖尿病教育采用集体教育、小组教育和单人教育三种形式,内容包括糖尿病基础知识,饮食控制的目的和意义,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的注意事项,运动疗法的实施及注意事项等,血糖、尿糖的监测及意义,高血糖和低血糖的症状,预防低血糖的方法及处理措施,重视足部护理及心理方面的护理;②进行心理干预。耐心倾听患者诉说各种症状,通过具体分析和解释,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消除顾虑和不必要的悲观和失望,提高患者自信心,克服自卑感,对症状改善及时鼓励,给予心理疏导。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s表示,治疗前后采用配对t检验,二组间比较采用成组设计的t检验,数据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

  2  结果

  2.1  HRSD分值评价  见表1。

  表1  二组患者治疗前后 HRSD评分比较(略)

  2.2  血糖值评价  经胰岛素降糖治疗及联合干预治疗3个月后,血糖达到满意控制,空腹血糖4.5~6.1mmol/L,餐后2h血糖6.8~8.9mmol/L,糖化血红蛋白平均6.5%,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二组治疗前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比较(略) 

  3  讨论

  糖尿病常伴发精神障碍,引起抑郁、焦虑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一般认为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神经生物学因素,又有社会心理学因素。本研究显示,糖尿病并发其他并发症组HRSD总分高于无并发症组,此结果与国外研究[7]结果相似,其中并发其他并发症组的焦虑/躯体化、认知障碍因子、迟缓、睡眠障碍因子分值高于无并发症组,此结果提示:糖尿病伴有抑郁障碍,且有并发症患者较无并发症患者严重,主要表现为 焦虑/躯体化、认知障碍因子,其次为迟缓、睡眠障碍。高度重视糖尿病患者的抑郁情绪,对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系统的糖尿病教育、心理干预等综合性治疗措施在糖尿病的管理和控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已得到充分的肯定[7],本组患者经胰岛素降糖治疗及联合干预治疗3个月后,血糖得到满意控制,空腹血糖4.5~6.1mmol/L,餐后2h血糖6.8~8.9mmol/L, 糖化血红蛋白平均6.5%,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心理干预措施可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抑郁情绪及糖代谢水平 。因此,糖尿病治疗应重视心理干预,尤其是对有并发症的患者,应将心理治疗视为临床治疗的一部分。

  4  参考文献
 
  [1]  左玲俊.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8,7(1):155
 
  [2]  杨薪军.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病因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1993,3(2):122
 
  [3]  Gavard JA,Lustman PJ,Clouse RE.Prevalence of depression in adults with diabetes :an epidemiological evaluation[J].Diabetes Care,1993,16:1167-1178
 
  [4]  Van der Does FEE,De Neeling JND,Snoek FJ,et al.Symptoms and well-being in relation to control in type II diabetes[J].Diabetes Care,1996,19:204-210
 
  [5]  Llogd C,Wilson R,Forrest K.Prior depression symptoms and the onset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bstract)[J].Diabetes,1997,46:13A
 
  [6]  钱荣立.关于糖尿病的新诊断标准与分型[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0,8(1):5-6
 
  [7]  Leedom L,Meehan WP,Procci W,et al.Symptoms of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type II diabetes mellitus[J].Psychosomatics,1991,32(3):280-286

  河北省唐山市工人医院内分泌科 

  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

作者: 吴卫平 孙秉赋 2007-4-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