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5年第5卷第5期中医中药`

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0例临床疗效观察

来源:INTERNET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应用复方丹参滴丸(CDDP)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变化以及心肌缺血改善情况。方法复方丹参滴丸口服,每日10粒,每日3次,做治疗前后ECG监测。结果治疗组治疗心绞痛总有效率(90%)高于对照组(83。3%),心电图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60%)高于对照组(46。...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应用复方丹参滴丸(CDDP)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变化以及心肌缺血改善情况。 方法  复方丹参滴丸口服,每日10粒,每日3次,做治疗前后ECG监测。 结果  治疗组治疗心绞痛总有效率(90%)高于对照组(83.3%),心电图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60%)高于对照组(46.7%),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P<0.01)。 结论  提示CDDP对冠心病心绞痛疗效确切,并可使患者的心电图得到改善。
    
  【关键词】  心绞痛 复方丹参滴丸 中医药疗法
      
  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学“胸痹、真心痛”的范畴,1997年10月~2000年10月,我们应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0例收到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均为住院病人,男18例,女12例,年龄51~65岁,病程3~5.5年,平均2.4年,同期采用随机单盲对照原则,另设30例用消心痛+硝酸甘油作为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45~58岁,平均54.5岁,病程6个月~6年,平均2.8年。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心绞痛类型、程度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 全部病例符合1979年WHO制定的诊断标准 [1] ,选用有典型心绞痛发作史的劳累性心绞痛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1.3 治疗方法 (1)治疗组口服复方丹参滴丸,每次10丸,每日3次(天津天士力生产)。(2)对照组消心痛10mg,每日3次,口服。发作时10~20mg含服,硝酸甘油10mg加Mg-GIK静滴,每日1次。
   
  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均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空腹血糖、血脂、心电图、观察心绞痛停止时间、有效率、心电图心肌缺血ST-T改善情况、心绞痛主要症状治疗前后变化积分及询问副作用。
   
  1.4 疗效判断标准 心绞痛心电图疗效判定参照“1979年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及心律失常座谈会”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 [2] 。
   
  1.5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 2 检验。
    
  2 结果

  治疗结果见表1~3。
    
  表1 对心绞痛症状疗效比较(略)

  注:P<0.01
      
  从表1可以看出,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83.3%,二组差异有显著性,表明复方丹参滴丸在改善心绞痛方面优于对照组。

  表2 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值比较(略)

  注:治疗前后自身比较 * 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 △ P<0.05
    
  从表2可以看出,治疗组在改善心绞痛主要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且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1)。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对心电图疗效的比较(略)

  从表3可以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0%,而对照组46.7%,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说明CDDP在改善心肌缺血心电图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复方丹参滴丸是根据中医传统理论,采用现代先进技术研制而成的一种高效、速效的新型纯中药制剂,药物以分子或液体微粒存在于基质中,具有活血化瘀,通痹止痛之功效。经现代医学证实,复方丹参滴丸具有五大药理作用:第一,抗心肌缺血作用;第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第三,抗血栓形成作用;第四,降血脂作用;第五,抗氧化作用。它的传统成分由水溶性的丹参素,三七总皂甙,与适量冰片所组成,它与传统的“麝香保心丸”、“冠心苏合丸”、“速效救心丸”相比,具有起效快,作用高峰和维持时间长,副作用小的优点。目前认为在治疗心绞痛方面机理有如下几点 [3] :(1)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冠脉血液。(2)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3)改善微循环,加速血液循环,提高冠脉血流量。(4)改善左室收缩功能,降低左室壁张力,增加心输出量。我们通过上述临床对比观察,发现复方丹参滴丸在缓解心绞痛总有效率,缺血性心电图恢复及改善临床主要症状等方面均显示了较对照组为优的临床疗效,故是一种安全可靠,用药方便,副作用小,集预防、治疗及急救三效于一体的心血管病治疗良药,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组织命名标准联合专题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1,9(1):75.
   
  2 陈可冀,廖家祯,肖镇祥.心脑血管疾病研究.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19.
   
  3 傅效凉,李强忠,逢锦晶.中国医学论坛报,2000,9:14.
    

  作者单位:033600山西省兴县人民医院急诊科

作者: 贾宝珠 李相平 2005-7-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