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年第15卷第8期

为推广和提高Ilizarov技术在骨科的应用而努力

来源:《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摘要:【关键词】提高Ilizarov技术1981年,Ilizarov的理论与技术传入到意大利,1982年在意大利成立第一个Ilizarov方法研究与应用学会(AssociationfortheStudyandApplicationoftheMethodofIlizarov,ASAMI),对这项技术进行了全面的引进、学习、研究与临床应用。1986年Ilizarov的理论与技术传入到北美,由美国马......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提高Ilizarov技术


  1981年,Ilizarov的理论与技术传入到意大利,1982年在意大利成立第一个Ilizarov方法研究与应用学会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the Method of Ilizarov,ASAMI ),对这项技术进行了全面的引进、学习、研究与临床应用。1986年Ilizarov的理论与技术传入到北美,由美国马里兰大学骨科系Dror Paley教授于1988年发起并成立ASAMI学会,并召开了多次世界性的学术会议,仅在美国Baltimore市就连续举办了16届肢体畸形国际培训班。1989年美国临床骨科和相关研究杂志(J Clin Orthop)连续2期刊载Ilizarov于80年代前即完成的2篇动物实验研究论文,牵张—应力效应对组织生长及起源作用的实验研究:(1)软组织保留和固定的稳定性对骨折愈合的影响;(2)牵引频率和速度对骨愈合的影响。1990年该杂志又发表Ilizarov的肢体延长术临床研究论文。尤其前2篇牵伸性组织再生的实验研究是Ilizarov生物学理论的经典文献,已成为现代骨科基础理论的组成部分。1992年Ilizarov用英文出版了他用毕生心血进行的骨外固定技术基础研究与临床工作成果《Transosseous Osteosynthesis—穿针接骨术》专著,促进了国际矫形外科学界研究Ilizarov技术的热潮。北美骨科临床杂志(Orthopaed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n,1991),美国临床骨科及其相关研究杂志( Clinical Orthopaedics and Related Research,1994),英国现代骨科杂志(Current Orthopaedics,2003),均出版过以Ilizarov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专刊号。
   
  美国阿肯色洲(Arkansas)大学骨科James Aronson教授于1997年在JBJS第8期发表了长达16页的《现代概念回顾》的骨科教程,较全面的介绍了Ilizarov骨科生物学理论的发现过程、张力—应力法则的概念,Ilizarov对骨科临床的3大贡献:肢体延长、骨重建(畸形矫正与骨不连的治疗)、骨转移(修复各种骨与软组织缺损)。目前,国际上用英文发表的与Ilizarov理论、骨外固定技术有关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文献逐年上升。作者检索1989~2006年用Ilizarov技术修复前臂残缺和矫正手多种畸形的英文文献就有34篇,说明Ilizarov技术已经引起国际手外科医生的关注。
   
  国际矫形外科学界公认,Ilizarov的生物学理论与技术是20世纪矫形外科发展的里程碑之一,尤其对复杂创伤骨折的治疗、重度肢体畸形的矫正、肢体延长、骨不连、骨缺损、慢性骨髓炎等疑难骨科疾病的微创治疗,越来越发挥着传统骨科技术无法替代的作用。其中牵拉组织再生的理论与技术对骨科基础研究、小儿外科、颌面外科、整形外科、神经外科、血管外科等专业的发展,已经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Ilizarov生物学理论、环型骨外固定器械与技术的传播,显著推动了骨外固定技术在世界范围的发展与提升,目前国际发展的总趋势是:将Ilizarov技术理念与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与骨科其它新的技术(如带锁髓内钉、空心钉内固定技术等)结合,以便各取所长,优势互补。
   
  由于骨科内固定技术本身所具有的不可克服的缺点,其发展已经出现了难以逾越的屏障,骨科学界又到了重新审视、应用现代骨外固定技术优势的时代,至少矫形骨科必须如此。作者是第一位赴俄罗斯学习、考察Ilizarov技术的中国骨科医生,并与北京骨外固定技术研究所夏和桃合作,开展了从器械研制、力学测试到矫形外科临床应用等不同方面的研究,成功治疗了800多例疑难骨科杂病和严重肢体残缺病人,充分显示了Ilizarov技术的奇特疗效和开发前景。
   
  2004年4月,2006年6~9月,作者先后应邀赴英国“Belfast肢体延长与矫形中心”、俄罗斯库尔干“国家Ilizarov技术创伤修复与矫形科学中心”、美国马里兰州Baltimore市“肢体延长与重建国际治疗中心”进行考察与学术交流,比较全面的掌握了国际下肢矫形外科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动向。与国外比较,本院将传统矫形外科原则与Ilizarov技术结合后,在膝关节畸形矫正、足踝畸形分类与矫正、小儿麻痹后遗症的矫形治疗方面,已经居于国际的先进水平。遗憾的是中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与骨科相关的核心期刊,出版一期Ilizarov技术专刊号,这个领域与国际上的研究与临床应用的整体比较,明显的落后了。
   
  社会需要出一期较全面介绍Ilizarov理论与技术为代表的专刊,将矫形外科的自然重建理念、临床应用研究结果集中的向骨科同道介绍,将能满足骨科医生系统了解、学习Ilizarov技术及其最新进展的需要。在宁志杰总编辑的支持下,《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终于将这期以Ilizarov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专刊向读者见面了,使这个领域在中国骨科学界又领先了一步。恰逢Ilizarov教授逝世15周年之际,也是对这位医学大师的最好纪念。
   
  由于国内专门从事Ilizarov技术研究和临床应用的骨科医生很少,本期所刊用的论文主要由北京市朝阳区矫形外科医院提供,希望本期杂志所提倡的理念、刊载的论文能对学习、促进Ilizarov技术在国内的推广、应用和深入研究有所帮助,不当之处请同道指正。
   
  学习Ilizarov生物学理论与临床应用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1.Ilizarov的矫形原则与概念并非是一朝一夕所能领悟和掌握,首先要了解Ilizarov发现的牵拉组织再生的生物学理论、创新性技术的产生背景、临床思想演变过程,以美国Dror Paley教授为代表的创立的下肢矫形CORA(成角旋转中心)概念的新进展。
  
  2.要深入了解下肢骨与关节正常运动的力学作用方式,冠状面、矢状面的机械轴、解剖轴及各关节的角度,以此作为判断肢体畸形的位置、范围、程度和畸形的交点,由此决定矫形策略和截骨位置。
   
  3.要了解Ilizarov技术治疗骨科疾病的基本理念,器械的基本构型,关节铰链与关节旋转中心、畸形旋转中心之间的关系,牵拉机械力如何转化成生物力的作用方式,医生的智慧加器械的性能是如何创造了有利于骨与软组织再生的力学环境。
   
  4.兼收其它一切先进的技术、方法、器械和观念,使其补充和提高Ilizarov技术的不足。尊师不拘泥于师技,将骨科“自然重建”理念与“替代重建”理念完美的结合。
   
  5.Ilizarov治疗概念对下肢各种畸形、残缺的术前检查,很少需要高、新的设备,仅按要求摄几张X线片。医生的检查工具是一只铅笔,一把直尺,一个量角器,就能清晰的判定关节走行方向、畸形中心和性质,依此就可做出精确的术前矫形计划。术前可以较明确的告诉患者最终可能达到的矫形目标。
   
  6.Ilizarov理论和技术是科学与文化交融的产物,若要达到融会贯通、得道成师,心灵需先宁静,具备奉献精神,与其相关的多学科知识应广泛涉猎,尤其注意和机械工程师进行适当的协作。临床学习与应用要循序渐进,勤于实践、善于观察,规范操作,从简单到复杂。当然,临床应用的巧妙在个人。当理论水平的掌握和临床经验积累到一定阶段,心境会豁然洞开,自然会赞叹Ilizarov技术巧妙无穷,匠心独运。
   
  7.学习Ilizarov技术还应参考如下文献:Ilizarov 编著1992年出版的《穿针接骨原则》;美国Dror Paley著、2002年出版且已译成中文的《矫形外科原则》;美国S.Robert Rozbruch和Svetlana Ilizarov(Ilizarov教授的女儿)主编、新近出版的《肢体延长与重建》(Limb Lengthening and Reconstruction Surgery);秦泗河主编1998年出版的《下肢畸形外科》Ilizarov技术1章;中华骨科杂志2006年第9期,秦泗河发表的骨科教程—Ilizarov技术概述。
   
  一种技术可能会被未来发展的新技术所替代,但Ilizarov以仿生学为基础(李起鸿教授论文集2004年出版)发明的多用途器械、发现的张力—应力法则,通过力学环境的改变刺激组织再生潜能的医疗模式,不但不会过时,且仍会有深远的发展空间。

 

 

 

 


作者单位:北京市朝阳区矫形外科医院,100024

作者: 秦泗河 2008-5-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