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年第17卷第20期

中国接骨学(CO)-最符合骨生物学生物力学的骨折治疗方法

来源: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摘要:【关键词】接骨骨折中国接骨学(Chineseosteosynthesis,CO)(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是最符合骨生物学、生物力学的骨折治疗新方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我国在世界医学上处于领先地位自主创新的伟大成就[1]。尚天裕主任倾注了毕生精力,不断艰苦自主创新,团结天津医院创伤骨科和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接骨 骨折

  中国接骨学(Chinese osteosynthesis,CO)(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是最符合骨生物学、生物力学的骨折治疗新方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我国在世界医学上处于领先地位自主创新的伟大成就[1]。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我们缅怀创建这一伟大成就的已故著名骨 科先贤方先之主任、尚天裕主任。尚天裕主任倾注了毕生精力,不断艰苦自主创新,团结天津医院创伤骨科和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全体同仁,并培养出一大批博士、硕士,全程创建中国接骨学。我们向曾经和目前正坚持为中国接骨学继续奋斗创新的人员致敬。

  1959年初,正值全国西医学习中医高潮中,原天津人民医院骨科(后迁院为天津医院骨科)领导委派尚天裕主治医师,黄庆森住院医师,并特聘天津市著名中医正骨专家苏绍三组成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小组,采用苏式正骨手法、竹简,纸压垫加内外用中药治疗肱骨干骨折及Colle's骨折,发现它具有骨折复位好,固定可靠,骨折愈合快,肢体功能恢复快等优点[2]。从此,尚天裕团结依靠该院骨科同仁,遍访全国中医正骨名医(名中医李墨林等),学习正骨手法,在全身各部位骨折中不断实践,归纳总结;并根据各部位的体形及解剖学特点,逐个自主创新出适合于各部位骨折的一整套木制小夹板及纸压垫外固定用具。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在治疗各部位闭合骨折取得了成效后,不断发展到治疗关节内骨折、躯干骨折、陈旧性骨折脱位、开放骨折及感染骨折等领域。上世纪60年代初,经国家科委组织全国专家鉴定。确认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疗法是符合骨生物学、骨生物力学的骨折治疗方法,具有骨折复位好,固定可靠,骨愈合快,肢体功能恢复快,疗程短,方法简便等优点。1963年在罗马召开的国际外科学会上,方先之作了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专题报告,受到高度评价。 
   
  美国《Clinical Orthopedics and Relative Research》还作了专题报道。1966年出版了《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一书。并于1971年再版,4次印刷,日德文版相继发行。1991年出版了《尚天裕文集》[3]。《中国接骨学》取中西医治疗骨折之长处,以1959年以来30余年中15余万临床病例为依据,而其指导思想,治疗原则源于传统中医正骨,是在活血化淤,去瘀生新;动静结合,筋骨并重;骨肉相连,筋可束骨;祛腐生肌,煨脓长肉等原则下发展起来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在国内有广大同盟军。特别是骨科前辈武汉医学院骨科朱通伯教授及其团队对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同样取得了巨大成果。中国接骨学是不断临床实践,坚持不断自主创新的典范。
       
  1.自主创新之一。

  骨折治疗的新理论及操作法则: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配合。它们的实施是通过下述各项创新来实现的。
       
  2.自主创新之二。

  一套完美的手法复位方法。尚天裕主任等博采中医正骨手法之长,总结出:手摸心会、拔伸牵引、旋转回绕、屈伸收展、成角折顶、端挤提按、夹挤分骨、摇摆触碰、对扣捏合、按摩推拿等正骨十法。一般在神经阻滞麻醉下,按各部位骨折之具体情况,用十法中的部分手法都能一次性骨折解剖复位或功能复位,不加重骨折局部血液循环及软组织损伤,最大程度保持骨折局部血运。其中夹挤分骨手法是由方先之主任根据桡尺骨骨间膜解剖特点,提出夹挤桡尺骨骨间膜,使之保持紧张,即能使骨折旋转畸形自动复位,桡尺骨双骨折能像单一骨折那样整复;同时开发出配套的分骨纸压垫,解决了前臂双骨折闭合复位之难题[4]。
       
  3.自主创新之三。

  根据各部位解剖及骨折移位特点,自主创新出9种纸压垫。
       
  4.自主创新之四。

  一套适应肢体外形的柳木小夹板。小夹板是实施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原则,保证动态局部外固定的主要用具。小夹板材料必须具有可塑性,韧性,弹性,通透气性,质轻,X线通透性。传统的小夹板是具有这些特性的柳木板制成。具有上述特点的塑料夹板容易批量生产,是一个发展方向,英国产的北京-伦敦夹板是一个例证。小夹板外固定时,小夹板外缚的4根布带产生约束力,通过小夹板传达到纸压垫产生效应力,以对抗、平衡骨折局部肌力牵引移位力,局部肌肉收缩时,肢体局部体积增大,效应力最大;肌肉松弛时,由于小夹板回弹,仍能保持住效应力。这就保证动态有效固定。小夹板固定的框架结构,有利于防止骨折的旋转畸形。小夹板固定下,纵向分布的肌肉间隙性收缩时,会在骨折断端产生间隙性压应力,促进骨折愈合及骨塑形,这就是筋能束骨,筋骨并重的体现。超关节小夹板配合相应的纸压垫,能限制不利的关节活动,而仍可进行有利的关节活动,保证关节功能恢复。固定时4块夹板间的空隙能保证患肢的血液循环。
       
  在尚天裕主任的推动下,本文作者及尚主任众多博士、硕士研究生与天津大学力学教研室高瑞亭教授等合作,对固定肱骨干骨折,抓髌器治疗髌骨骨折,股骨干骨折平衡牵引,前臂双骨折,胫腓骨骨折及脊柱压缩骨折等都作了在小夹板固定下的骨折部受力情况的生物力学研究,确证小夹板固定下,纸压垫产生的效应力保证固定的有效性及骨折断端产生有效压应力[5~7]。
       
  5.自主创新之五。

  一套适应于各部骨折的功能锻炼方法。这套功能锻炼方法,根据骨折愈合分期,循序渐进进行。它不仅限制了对骨折愈合不利活动,并充分发挥对骨折愈合有利的活动。功能锻炼需贯彻于小夹板固定的全过程。它是保证骨折愈合与肢体功能康复同期进行的有力措施。
      
  踝部骨折的超关节固定下,踝部早期跖屈背伸功能锻炼下能利用距骨前宽后窄的解剖特点,模造出正常的踝穴,是一个创举。黄庆森等对1956年报告过中西医结合治疗的50例双踝及三踝骨折的病例,于1976年进行了平均随访时间为12年4个月的远期疗效随访研究,发现其疗效优良率达85%,满意率97.5%,远期疗效优于近期疗效(早期相应疗效各为60%、98%),本组远期的踝部骨关节炎发生率为26.4%,而国外文献报道相应为23%~46%[8]。脊柱压缩骨折,采用骨折部垫枕,并施用一套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可使骨折完全复位,腰背肌得到很好锻炼[9]。深受来院参观的国外专家的高度赞赏。
       
  中国接骨学根据中西医治疗骨折特点,制订出各部位骨折相应骨折分型,以及该疗法统一的疗效标准[10]。天津医院复位室长期坚持的晨间交班,由高年医师(主任)与交接班大夫,共同审阅当天治疗全部病人的病例和X线片,是一套严密把关,杜绝差错,保证治疗质量及病人安全的好制度。
       
  中国接骨学受到国内外同行高度关注。作者在天津医院创伤骨科病房,经常接待国外同行参观访问,中国接骨学的疗效均受到高度评价。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主办了多次“中国接骨学”外国同行学习班,并著有英文讲义;天津医院主办的“中国接骨学”进修班,班班满员。这些都为中国接骨学在国内外开花结果和学术交流起到了很大作用。
       
  骨折手术治疗是骨折治疗的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手术治疗对骨折局部的血液循环和软组织进一步损害,坚强内固定之应力遮盖作用等,都会严重损害骨愈合的生物学及生物力学条件,影响骨折愈合及骨塑形。手术治疗带来的各种并发症如骨感染,骨不愈合等是严重的。一个病人至少需要2次手术(包括2次取固定物)带来的病人痛苦,高昂的手术费用,术后长期在家护理,都是病人及家属难以承受的。只重手术,不重视术后康复治疗指导的弊病,使整个疗程人为延长。骨折手术治疗需要较高的手术室条件,骨折手术治疗盛行之风,使不少不具备手术条件的医疗单位“跟风而行”,是一种危险倾向。作者曾收治过一位肱骨干下端闭合骨折,手术治疗的骨不愈合病人,经全国各大医院5次手术后仍不愈合,骨折断端越来越短,骨折局部血运遭到严重损害,关节功能严重丧失。万幸的是第六次手术获得骨愈合。这种惨痛教训使作者终生难忘。近年来,国外逐步重视骨生物学及骨生物力学的“生物接骨学”(biological osteosynthesis,BO),新的手术接骨内固定是一种可喜的新动向。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对专业骨科医师并非难题,我们呼吁骨科医师只做应做的手术,而不是会做的手术就得做。
   
  早经国家科委专家鉴定了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发展起来的中国接骨学,具有上面多次指出的优点和疗效,确定是最符合骨生物学及生物力学的治疗骨折的好方法。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对技术要求绝非低于手术治疗,甚至难于后者。它需要医务人员具有高度责任心,整个疗程要严密观察和指导,严防固定中出现血液循环障碍,骨折再移位等并发症。医患合作是治疗成功的保证。非介入性的中国接骨学是安全、高效、经济,不仅适用于大医院,更适用于没有手术条件的广大农村和发展中国家。
  
  作者与武汉医学院骨科朱通伯教授有同感:治疗绝大多数骨折还是中国接骨学好[11]。

【参考文献】
    [1]尚天裕主编.中国接骨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2]苏绍三,孔令震,黄庆森.中西医结合治疗肱骨干骨折30例分析[J].天津医药杂志,1962,2:125.

  [3]尚天裕医学文集编辑委员会.尚天裕医学文集[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4]方先之,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前臂双骨折[J].中华外科杂志增刊号,1964,136.

  [5]高瑞亭,黄庆森,等.肱骨干外固定受力分析[J].天津大学学报,增2,1984,87.

  [6]尚天裕医学文集编辑委员会.尚天裕医学文集[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465-669.

  [7]黄庆森,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桡骨远端前缘骨折脱位[J].中华骨科杂志,1984,6:237.

  [8]黄庆森,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双踝三踝骨折及远期疗效观察[J].天津医药杂志骨科附刊,1978,1:14.

  [9]顾云五,等.垫枕练功法治疗胸腰椎屈曲骨折疗效报告[J].中华骨科杂志,1981,4:237.

  [10]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经验交流座谈会.骨折疗效标准草案[J].天津医药杂志骨科附刊试刊号,1978,30.

  [11]朱通伯.“骨折不愈合”的发生原因及其治疗方案[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6,24:1841.


作者单位:天津市第三医院骨科,天津 300250

作者: 黄庆森 2010-1-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