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四川精神卫生2006年第19卷第2期

精神分裂症并发糖尿病的相关因素分析

来源:四川精神卫生
摘要:【摘要】目的了解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并发糖尿病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糖尿病发病情况以及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情况等相关因素,并观察体重、血糖和血脂的变化。结果在30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并发糖尿病者为39例(1291%),其发生与患者的年龄、病程、体重、血脂和阳......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目的  了解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并发糖尿病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调查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糖尿病发病情况以及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情况等相关因素,并观察体重、血糖和血脂的变化。结果  在30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并发糖尿病者为39例(1291%),其发生与患者的年龄、病程、体重、血脂和阳性糖尿病家族史以及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有相关性。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糖尿病的发生率远高于普通人群,年龄较大、病程较长以及抗精神病药物的长期使用均可增加糖尿病的发生率。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糖尿病  相关因素

  An analysis of the relative factors of schizophrenia with diabetes mellitus.

  TAI Shaobin.

  The 2nd People’s Hospital of Anhui Huangshan,Anhui 245021,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ve factors of schizophrenic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Methods  The data of diabetes mellitus were retrospectively collected in the cases of  hospitalized  schizophrenics  who  met  CCMD-3 and the relative factors of antipsychotics.The changes of gain weight,serum glucoses and cholesterol were measured during hospitalization.Results  Among 302 schizophrenic patients,39 cases(1291%) suffered with diabetes mellitus and it is related to age, duration of illness,gain weight,cholesterol,the positive family history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use of antipsychotics.Conclusion  The prevalence of diabetes mellitus in this population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in general population,incidence of diabetes mellitus is positively related with age,duration of illness and long term administration of antipsychotics.

  【Key words】  Schizophrenia  Diabetes mellitus  Relative factors

  近年来,糖尿病已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普通人群糖尿病的患病率约在25%(1994年全国19省市25万人口流行病调查结果)。鉴于精神分裂症并发糖尿病又明显高于普通人群。为此,作者对精神分裂症并发糖尿病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为2003年1月~2004年12月住我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诊断符合CCMD-3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排除有严重躯体疾病及其它因素引起的糖尿病者。本文共302例,其中男性176例、女性126例;年龄18~65岁、平均为(4122±1121)岁;小学文化63例(209%),初、高中216例(715%),大学23例(76%);未婚108例(357%)、已婚140例(464%)、离婚(丧偶)54例(179%);病程为02~26年、平均为(938±645)年;平均体重为(5963±946)kg;有糖尿病阳性家族史者6例;住院前服用过抗精神病药物的147例。

  12  方法  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人口学资料、病程、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情况、体重、血糖、血脂、糖尿病及其糖尿病家族史等。糖尿病的诊断符合WHO糖尿病的诊断标准(1980年)。本文的有关数据均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χ2检验及相关性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分析  在本文302例精神分裂症中,并发糖尿病者为39例(129%),其中男性21例、女性18例;男与女比率为119%∶143%,无显著性差异(P>005)。普通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为25%,与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年龄≤45岁组与≥45岁组并发糖尿病的发生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有糖尿病阳性家族史者6例,其中有4例并发糖尿病(103%),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22  病程与并发糖尿病的关系  并发糖尿病者的病程≤4年者15例(15/212),5~9年者8例(8/54),≥10年者16例(16/36),三者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患者的病程越长,并发糖尿病的发生率越高。

  23  体重、血脂与并发糖尿病的关系  本文并发糖尿病者的体重为47~81kg,平均体重为(5963±946)kg,体重指数(BMI,体重/身高)平均为(2512±634)kg/m2;未并发糖尿病者的体重指数平均为(2206±473)kg/m2,二者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并发糖尿病者的甘油三酯与总胆固醇均高于未并发糖尿病者,分别为28例(744%)和13例(333%)。上述表明并发糖尿病的发生率与体重和血脂有相关性。

  24  抗精神病药与并发糖尿病的关系  本文并发糖尿病患者中,使用较多的抗精神病药为氯氮平24例(615%),其中单用9例(231%),合并其它抗精神病药15例(385%);两者糖尿病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次,使用奥氮平的有3例,使用利培酮有2例,使用其它抗精神病药的共计10例;使用氯氮平与使用其它抗精神病药糖尿病的发生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并发糖尿病的发生率与抗精神病药及其种类有相关性,特别是使用氯氮平。

  3  讨论

  本文通过回顾性调查发现精神分裂症并发糖尿病明显高于普通人群(129%),与江琴普等[1]的报道(151%)相近;其发生率与患者的年龄、病程、体重、血脂和阳性糖尿病家族史以及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有相关性,又与杨广声等[2]报道结果一致。

  有研究[3]认为,精神病与糖尿病共同作用于大脑的同一部位,引起下丘脑——垂体——肾上腺功能紊乱,其中一种疾病的发作可增加另一种疾病的患病风险。江琴普等[1]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的发病诱因与糖尿病的发生有关系;生活事件作为精神应激因素,可诱导使血糖增高的一些激素分泌增加,如:皮质醇、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儿茶酚胺等,这些激素的增加会通过多种机制使血糖升高,而应激又是精神分裂症和糖尿病的发病诱因之一;并认为长期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颞叶皮质中精氨酸、血管加压素、神经肽的水平下降,可影响机体的代谢功能,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风险。抗精神病药(特别是氯氮平)诱发糖尿病的报道国内外均有,一般认为,氯氮平对糖代谢的影响与药物所致体重增加有关,其机制比较肯定的是氯氮平具有较强的抑制H1受体的能力,氯氮平拮抗下丘脑H1受体,引起食欲增加,导致肥胖。肥胖可继发引起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增多。周媛等[4]研究发现,氯氮平抑制胰岛素分泌,可能与其对5-HT1A受体有中度亲和力有关,并认为氯氮平对胰岛可能有毒性作用。

  由于近年来新型抗精神病药的应用增多,奥氮平和利培酮引起血糖增高的报道也较多,奥氮平和氯氮平结构相似,其引起血糖升高的机制与氯氮平基本类似,不同的是奥氮平的有效代谢产物N-去甲奥氮平也参与引起糖代谢的改变。而利培酮引起血糖升高可能与其对下丘脑的食欲调节中枢的影响,使患者食欲增加有关,还可能与雌激素有一定关系。

  总之,精神分裂症患者并发糖尿病的发生率远高于普通人群,年龄较大、病程较长以及抗精神病药物的长期使用均可增加糖尿病的发生率。因此,临床医生应注意对糖尿病危险因素的评估,对一般使用氯氮平的患者应定期检测血糖,对原有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的患者,应选用对血糖影响小的其它新型抗精神病药。

  参考文献

  1  江琴普,王立伟,崔英姬,等.精神分裂症与糖尿病关系的探讨,上海精神医学,2001,13(4):192~195.

  2  杨广声,钱东丽.精神分裂症患者伴发糖尿病的相关因素分析.四川精神卫生,2004,17(4):219~220.

  3  戢秋明,谢良平.精神疾病与糖尿病共病分析.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0,10(5):272.

  4  周媛,王高华.新型抗精神病药对血糖代谢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中华精神科杂志,2004,37(4):251~253.

  作者单位:245021  安徽省黄山市第二人民医院   

作者: 台绍斌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