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4年第2卷第7A期

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附32例报告)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胫骨干开放性骨折是长骨干中发生开放性骨折的最常见部位,也是治疗最为困难的部位。笔者从1997年6月~1999年6月共收治的32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病人,采用上海六院于仲嘉教授研制的骨科“单侧多功能外固定器”,结合软组织处理治疗,经1年随访,疗效满意。全部病例均为胫骨干开放性粉碎骨折合并腓骨粉碎骨折。开放损伤程......

点击显示 收起

胫骨干开放性骨折是长骨干中发生开放性骨折的最常见部位,也是治疗最为困难的部位。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皮肤坏死,局部感染,骨外露、骨髓炎、骨不连等不良后果,最终不同程度地影响肢体的功能。笔者从1997年6月~1999年6月共收治的32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病人,采用上海六院于仲嘉教授研制的骨科“单侧多功能外固定器”,结合软组织处理治疗,经1年随访,疗效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男25例,女7例;年龄16~50岁。创伤原因均为摩托车车祸。全部病例均为胫骨干开放性粉碎骨折合并腓骨粉碎骨折。开放损伤程度分型,按照AO分型:Ⅰ°开放性骨折7例,Ⅱ°19例,Ⅲ°6例。骨折粉碎程度按Hooper分型:Ⅰ°骨折碎块>1cm,骨干周径>50%保持完整,共11例;Ⅱ°骨折骨干周径<50%完整,仍有部分骨皮质相连18例;Ⅲ°为无骨皮质连续3例。

1.2 治疗方法 经清创后一期闭合伤口16例,小腿内侧筋膜皮瓣修复1例,小腿外侧筋膜皮瓣修复2例,二期闭合伤口或伤口换药愈合9例,植皮4例。骨折固定方式全部采用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作胫骨外固定,骨折的腓骨经复位后不作固定。术后检查,根据骨折对位对线情况,随时调整外固定支架。全部病例治疗时间平均为4个月。

2 结果

32例随访时间为6个月~1年,平均8个月。

2.1 疗效评定 分为4级:(1)优:骨折愈合,患肢与健侧等长,无成角及旋转畸形,踝功能及步态正常。(2)良:骨折愈合,肢体短缩<2cm,成角或旋转畸形在10°~15°范围内,踝关节活动与健肢相比差10°,无跛行。(3)可:骨折愈合,肢体短缩≥2cm,成角或旋转畸形在15°~25°之间,踝关节活动与健肢相比差20°,快步有跛行。(4)差:肢体短缩>2cm,成角或旋转畸形>25°,踝关节活动僵硬,有畸形。骨不愈合或形成慢性感染窦道,需支具或扶双拐行走。

2.2 治疗结果 根据上述评定分级,平均随访8个月后的结果,32例患者经治愈后优23例,占72%;良7例,占21%;可1例;差1例;总优良率为93%。

3 讨论

对于开放粉碎性的胫骨干骨折应用钢板螺丝钉内固定容易并发术后感染,手术创伤大,需较为广泛的骨膜剥离,严重破坏软组织及骨质血供,同时该术式固定困难,甚至无法进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一方面操作有一定难度,另一方面对胫骨的髓内血液循环破坏较大。采用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开放粉碎性胫骨干骨折的有较大的优越性,特别是对Ⅱ°、Ⅲ°开放性损伤经清创术后不能闭合伤口的病例,则更有其独到之处,因为固定的针口远离伤口,手术损伤小,不加重软组织的损伤,起到尽量减少原创伤的有效固定作用。对于延期闭合的伤口为换药、冲洗伤口和直接观察皮瓣的愈合提供了方便;对于骨折整复后的残余移位可以通过支架的调节而得到有效的纠正。应用单侧外固定支架在骨折的后期,还可以加压固定,增加骨折端的应力,有利于促进骨折愈合。根据临床结果我们认为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是临床上治疗开放粉碎性胫腓骨折较为理想的方法之一。

在治疗过程中如能根据骨折的特点,指导患者在单侧外固定支架的固定下,有选择地循序渐进地进行功能锻炼。避免超前步骤,如踩地、弃拐等活动,则能更有效地防止螺钉的松动失效和针道的感染,本组在治疗的32例患者中无一例螺钉松动、折断及针道感染,这一切有赖于临床医生熟悉康复和重视康复的实施过程。

作者单位:510140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骨伤科医院

(收稿日期:2003-12-01) (编辑李 阳)

作者: 彭健雄 李主江 2005-9-2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