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5年第3卷第5期

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胆系疾病45例临床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大柴胡汤出于《伤寒论》,以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主治少阳、阳明合病。笔者1990~2004年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胆系疾病45例,收到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其中急性胆道疾病18例,慢性胆道疾病27例。2治疗方法大柴胡汤随证加减:柴胡12g,黄芩12g,白芍24g,枳实10g,大黄6~10g,炒川楝10g,木香10g,茵陈20g,白花蛇舌草30......

点击显示 收起

    大柴胡汤出于《伤寒论》,以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主治少阳、阳明合病。笔者1990~2004年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胆系疾病45例,收到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5例患者,男28例,女17例,年龄20~30岁5例,31~50岁28例,51~60岁12例。其中急性胆道疾病18例,慢性胆道疾病27例;包括胆囊炎27例,胆结石11例,胆道感染5例,胆道蛔虫12例。45例均通过B超检查确诊,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增高。

    1.2 治疗方法 大柴胡汤随证加减:柴胡12g,黄芩12g,白芍24g,枳实10g,大黄6~10g,炒川楝10g,木香10g,茵陈20g,白花蛇舌草30g,炒山楂20g。气滞较甚加青皮,疼痛较甚加延胡,胆道蛔虫加乌梅,有瘀血停滞加丹参,呕吐甚加竹茹、藿香,结石加鸡内金。水煎2次,煎水300ml,分3次服,每日1剂。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根据1999年10月出版的《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治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复查B超炎症消失,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正常。好转: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B超检查炎症减轻,白细胞、中性粒细胞下降。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减轻。

    2.2 治疗结果 45例中,治愈30例,好转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33%。

    3 典型病例

    例1,急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积液。患者,男,59岁,因1天前吃油腻较多,出现右上腹胀痛,伴恶心呕吐,送某医院急诊室,查麦氏点压痛(±),疑为阑尾炎。口服甲硝唑等药,效果欠佳。以右上腹痛待查,收入我科住院。入院时体温38.5℃,右上腹胀痛,巩膜黄染,伴发热,口苦,2天未解大便,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查体可扪及肿大胆囊,触痛明显,莫菲征(+),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21×10 9 /L,中性粒细胞95%,肝功能正常,作B超,诊断急性胆囊炎、胆囊积液。证属肝胆湿热,胆腑气滞。采用疏肝利胆、清热通腑方法,给予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柴胡12g,黄芩10g,大黄(酒炙)10g,枳实10g,白芍24g,法夏10g,炒川楝10g,木香10g,炒山楂20g,茵陈20g,金钱草30g,白花蛇舌草30g,水煎2次,分3次服,每日1剂。服2剂后,右上腹疼痛明显减轻,呕吐止,日解稀溏大便3次,但乏力,在原方基础上加茯苓15g,水煎服2剂,并输液支持,服2剂后,体温正常,黄疸减轻。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14×10 9 /L,中性粒细胞87%。再继上方4剂,右上腹痛完全消失。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B超检查正常出院。随访3年未见复发。

    例2,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合并胆结石。患者,男,45岁,既往有慢性胆囊炎、胆结石病史3年,反复右胁痛,因近日吃肉较多突然出现右胁剧烈胀痛。到某医院经肌注阿托品1mg,口服颠茄合剂、胃得宁等药,疼痛减轻,2h后又出现右胁胀痛,并放射到右肩胛部,伴恶寒发热,体温38℃,口苦厌食,以胁痛收入住院。查皮肤巩膜无黄染,右上腹压痛,莫菲征(+)性,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查肝功能正常,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12×10 9 /L,中性粒细胞81%,B超诊断胆囊炎、胆结石,证属肝胆湿热,湿热煎熬结成砂石,阻滞胆道。治以疏肝利胆,泻下通腑排石,用大柴胡汤加减:柴胡10g,金钱草30g,鸡内金15g,山楂20g,白花舌蛇草30g,生大黄10g,黄芩10g,枳壳10g,青皮15g,白芍30g,茵陈15g,服药1剂,右胁胀痛减轻,解稀溏大便4次,又继服上方2剂,右胁胀痛,右肩胛痛明显减轻,体温正常,思食,但觉气短、乏力、肛门坠胀。考虑是气虚,继上方去青皮加茯苓15g,黄芪30g,水煎服3剂疼痛消失。莫菲征(-),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正常,服药15剂,随大便排出结石36粒,做B超胆囊缩小,病愈出院,随访3年未复发。 3 体会 胆系疾病,包括急性、慢性胆囊炎,胆囊、胆总管结石,胆道感染,胆道蛔虫等。以上疾病,发病急、变化快、疼痛剧为特点。症状以右上腹疼痛,并放射到肩胛部,胆囊区触痛明显,脂餐后疼痛加剧。急性发作时有发热、黄疸、呕吐等症状。急性期为肝胆实热、胆腑气滞,慢性虚实夹杂。胆为六腑,六腑之病,实证为多,故六腑以通为用,故治法必攻其不通,令通痛止,令其气化通降复常而痛止。《灵枢·经脉》曰:“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病痛在心下,病属少阳、阳明。所谓心下,即胸腹部分,痛的范围在胸腹并连及两胁,心下痞满,且又按之作痛,是因为有实邪,实者当下。宜用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内泻热结,方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清热主疏泄,大黄、枳实行气通腑攻下,取承气之意,茵陈清热利湿、利胆退黄,金钱草清热利胆排石,白花舌蛇草清热解毒,现代药理研究三药合用有很强抗菌、消炎、利胆作用,枳实可扩张胆道平滑肌,有利结石排出,炒川楝、木香理气止痛,山楂消导积滞,芍药缓急止痛,与大黄配伍,可治腹中实痛,与枳实相伍可治气血不和的腹痛烦满,法夏降逆止呕。综合以上各药,共奏清热利胆、理气止痛排石之效。临床上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的强弱、症状的轻重、兼挟症状进行加减,如脾虚,气虚,生大黄改用酒炙大黄,枳实改用枳壳,可加党参、茯苓。总之要根据临床症状来进行辨证分析,处方用药。在用药期间,如进食少或泻下次数较多,可以补液支持。并密切观察患者的腹部体征变化,如有手术指征,需转外科手术治疗。

    我们观察了45例胆系疾病患者,坚持继承传统的整体辨证论治,处方用药,均以现代医学的检测仪器诊断疾病,观察病情的变化。在临床上只要诊断清楚,辨证准确,是可以取得满意疗效的。

    (编辑田 雨)

    作者单位:400020重庆市江北区中医院

作者: 李固平 2005-9-2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