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5年第3卷第9期

VEGF、CD3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研究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与乳腺癌血管生成及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54例乳腺癌石蜡标本中VEGF蛋白的表达及平均微血管密度(miscrovesseldensity,MVD)。结果癌组织中VEGF表达阳性率为75。VEGF表达及MVD值与组织学分级(P0。...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与乳腺癌血管生成及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方法  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54例乳腺癌石蜡标本中VEGF蛋白的表达及平均微血管密度(miscrovessel density,MVD)。 结果  癌组织中VEGF表达阳性率为75.93%。VEGF表达及MVD值与组织学分级(P<0.05)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1),而与组织学分型无关(P>0.05);VEGF阳性组MVD值明显高于VEGF阴性组(t=2.220,P<0.05)。 结论  VEGF与乳腺癌血管生成密切相关,并能促进其生长、浸润及转移。检测VEGF和MVD可作为反映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之一。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血管生成 免疫组织化学
      
  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是一个多步骤的复杂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肿瘤血管生成。目前的研究认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肿瘤血管生成过程中作用最强、特异性最高的促血管生长因子 [1] 。笔者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VEGF和MVD的表达情况,分析VEGF及微血管密度(miscroressel density,MVD)与乳腺癌各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并为临床预后判定和治疗提供进一步的理论根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选取我院普外科1996~2003年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切除标本54例。病理及临床资料分析结果:浸润性癌40例,其他特殊类型癌14例。组织学分级:Ⅰ级9例,Ⅱ级32例,Ⅲ级13例。有淋巴结转移者30例,无淋巴结转移者24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3~68岁(平均52岁),术前均未经任何治疗。
   
  1.2 主要试剂 所用VEGF、CD34单克隆抗体及超敏(鼠)S-P试剂盒,均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公司。
   
  1.3 S-P免疫组化染色 操作步骤从略。其中鼠抗人VEGF单克隆抗体采用高温高压进行抗原修复。每次试验以PBS缓冲液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以已知VEGF阳性的切片作为阳性对照。

  1.4 结果判定
   
  1.4.1 VEGF表达 根据阳性细胞数及染色强度进行综合判定,即按5%以上细胞浆或细胞膜呈棕黄色染色者为VEGF蛋白表达阳性。
   
  1.4.2 MVD计数 参照Maeda等报道 [2] 的方法,即低倍镜下,全面观察CD34染色阳性的血管,选取肿瘤微血管密度最高区域,然后在高倍镜下(×200)选取5个不重复视野进行计数,求其平均数即作为该病例的MVD值。统计的微血管标准:单个的棕黄色内皮细胞或内皮细胞团均计数为一个血管;肌层较厚及管腔红细胞数>8个的血管不被计数。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 2 检验、t检验、F检验及q检验。

  2 结果
    
  2.1 VEGF蛋白表达 VEGF蛋白定位于肿瘤细胞胞浆及胞膜,阳性表达为胞浆或胞膜染为棕黄色,呈弥漫或散在的颗粒状。在54例乳腺癌组织中,VEGF表达阳性41例(75.93%),癌间质内皮细胞不表达或呈弱阳性表达,癌旁组织几乎不表达。
   
  2.2 MVD检测 CD34定位于血管内皮细胞胞浆,呈棕黄色。所有的病例的血管内皮细胞均为CD34染色阳性。癌组织MVD值11~106个不等,平均为(49.5±25.4)个。

  2.3 VEGF蛋白表达及MVD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
   
  2.3.1 组织学分级 VEGF表达阳性率及MVD值随组织学分级增高而逐渐增加。VEGF表达在Ⅰ级与Ⅱ级、Ⅰ级与Ⅲ级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均<0.05)。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三组间MVD值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两组间比较:Ⅰ级与Ⅱ级、Ⅰ级与Ⅲ级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和P<0.01)。而Ⅱ级与Ⅲ级间VEGF表达阳性率及MVD值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2.3.2 淋巴结转移 VEGF表达阳性率在有淋巴结转移组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MVD值在两组间差异也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
   
  2.3.3 组织学类型 VEGF表达阳性率和MVD值在两个不同组织学类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2.4 VEGF表达与MVD值的关系 VEGF表达阳性组的MVD值明显高于VEGF表达阴性组(P<0.05)。

  3 讨论
    
  VEGF是目前研究较为深入的促血管生成因子,对肿瘤基质血管形成及肿瘤生物学行为均有重要影响。VEGF也称血管渗透因子(VPF),是特异性的血管内皮细胞刺激因子,它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相应受体结合,刺激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同时还可促进血管内物质的泄露,导致血管形成和新的基质形成,为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提供了合适的基础。大量的实验研究证实 [3~5] ,几乎所有的恶性肿瘤都表达较高水平的VEGF,而在周围正常组织中无或仅有极低水平的表达 [6] ,因此可以说VEGF对肿瘤组织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本试验结果显示,在54例乳腺癌中,VEGF表达阳性率占75.93%,而癌旁组织阴性,提示肿瘤细胞可分泌VEGF,通过VEGF刺激微血管形成,肿瘤增殖速度加快,反映了恶性肿瘤的特征。Toi等的研究也证实了VEGF表达与血管生成过程及乳腺癌预后不良有关。另外,我们发现血管内皮细胞不表达或个别呈弱阳性表达,与文献一些报道相似,进一步证实了VEGF主要以旁分泌途径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推测。
   
  肿瘤细胞的微血管数量是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Wei-dner等的研究发现:乳腺浸润性癌间质中,具有突出的血管成分者更具有侵袭性。本研究显示VEGF表达和MVD值均随组织学分级的增高和淋巴结的转移而明显增加,与多数文献报道结果一致,反映了VEGF、MVD与肿瘤侵袭和转移的关系极为密切,提示血管形成是乳腺癌发生转移的重要条件。已有研究表明VEGF与MVD值呈正相关。本研究中46例乳腺癌组织VEGF阳性表达组MVD值明显高于阴性表达组,显示了肿瘤组织中VEGF状态与MVD值的密切关系,说明VEGF可以通过促进乳腺癌血管形成,从而在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不仅为我们进一步认识肿瘤生长、浸润提供了理论依据,对进一步探讨肿瘤的预后及治疗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VEGF可促进乳腺癌血管形成,进而促进乳腺癌的生长、浸润和转移。VEGF、MVD可作为反映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之一。联合检测VEGF和MVD可以更好地为临床判断预后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Deroanne CF,Hajiton A,Calberg CM,et al.Angiogenesis by fibroblast growth facter4is mediated through an autocrin up-regulat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expression.Cancer Res,1997,57(24):5590-5597.
   
  2 Maedak,Chung YS,Orana Y,et al.Prognostic value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experession in gastric carcinoma.Cancer,1996,77:858-863.
   
  3 Takanami I,Tanaka F,Hashizume T,et al.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nd its receptor with angiogenesis and survova in pulmonary ade-nocarcionma.Anti Cancer Res,1997,17(4A):2811-2814.
   
  4 Suzuki K,Hagashy N,Miyamoto Y,et al.Expression of vascular perme-ability factor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in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Cancer Res,1996,56(13):3004-3009.
   
  5 Da Silva ID,De Lime GR,Gerbrim LH,et al.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fibroadenoma and adjacent breast stroma-angiogenesis:an immunohis-tochemical and morphometricoal study.Bull Assoc Anat(Nancy),1996,80:17-19.
   
  6 郭仁德.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肿瘤的研究进展.医学综述,2002,8(2):68-70.

  (编辑田 雨)

  作者单位:150010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医院病理科

作者: 姜乃光 李秋霞 单景军 张玉英 石青岭 2005-9-2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