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5年第3卷第13期

肝脏肠系膜多发性包虫囊肿1例诊治体会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肝脏肠系膜多发性包虫囊肿诊治体会。方法探讨肝脏多发性包虫囊肿的手术方式和术后处理。结果肝脏3个包虫囊肿均较大较深,其中一个囊肿发现胆瘘,内囊摘除后3个囊腔均置胶管引流,术后三腔均出现胆瘘,经引流4~7周后胆瘘消失拔管。结论肝包虫囊肿内囊摘除后,如果发现囊肿大而深时,不管术中是否发现......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肝脏肠系膜多发性包虫囊肿诊治体会。 方法  探讨肝脏多发性包虫囊肿的手术方式和术后处理。 结果  肝脏3个包虫囊肿均较大较深,其中一个囊肿发现胆瘘,内囊摘除后3个囊腔均置胶管引流,术后三腔均出现胆瘘,经引流4~7周后胆瘘消失拔管。 结论  肝包虫囊肿内囊摘除后,如果发现囊肿大而深时,不管术中是否发现胆瘘,术后均应置胶管引流,以防胆汁淤积,而继发感染等并发症。
    
  【关键词】  肝脏 肠系膜 包虫囊肿 胆瘘
       
  包虫病多见于牧区,绝大多数是细粒棘球绦虫的蚴侵入人体肝脏内所致。因此,此病以肝包虫囊肿多见,但肝包虫合并肠系膜多发性包虫囊肿在临床上较少见,我院近期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19岁,藏族,农民,已婚。因间歇性右上腹隐痛不适1年,加重1个月入院。患者自幼生活在牧区。入院前1年开始出现右上腹间歇性隐痛不适,无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饮食睡眠及大小便正常,一直未行任何诊治。入院前1个月,右上腹疼痛加重,呈间歇性胀痛,伴右肩背部牵涉痛,无皮肤巩膜黄染及发热、恶心、皮肤瘙痒等症状。既往无过敏反应、黄疸、腹痛等病史,平时体健,否认结核、肝炎、包虫病等传染病。家人体健,否认上述传染病史。查体:体温36.6℃,呼吸19次/min,脉搏78次/min,血压17/11kPa,发育良好,神清,皮肤黏膜无黄疸,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未见异常,上腹稍膨隆,右上腹肋缘下深压痛,未触及包块,肝区叩击痛阳性,下腹正中偏左可触及一拳头大小囊性包快,表面光滑,活动无压痛,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
    
  2 诊断与治疗
    
  B超提示肝脏肠系膜多发囊性占位,考虑包虫病。X线胸片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尿粪常规及肝功能化验均未见异常,包虫皮内试验呈强阳性。初诊为肝脏肠系膜多发性包虫囊肿。入院经充分术前准备后,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手术治疗。术中所见:肝右叶脏面有两个囊肿,左叶脏面有一个囊肿,大小平均约18cm×10cm×8cm,囊内可见大量的大小不等的幼囊、子囊及囊沙,囊液轻度浑浊,其中肝右叶左侧囊内混有少量胆汁。下腹肠管间及肠系膜上有直径6~15cm大小不等共5个囊肿,其内均见多发子囊。手术方法:内囊摘除均先穿刺抽空囊液后注入适量10%福尔马林液,待5~6min后切开掏尽大量子囊、囊沙,摘除内囊后再用浸有福尔马林液的纱布擦涂外囊壁。肝包虫残腔较深,外囊壁间断缝合后3个囊腔均置橡胶管引流。肠系膜囊肿摘除内囊后行囊壁内翻缝合,未放引流。术后予抗炎支持等治疗。患者恢复良好,切口均甲级愈合。术后第7天3条引流管均出现胆瘘,每日引出淡黄色液每管约50~80ml,即带管出院。4周后引流液减少并渐停止,分别拔管,至术后第7周全部拔管,1个月后随访患者无任何不适。
    
  3 讨论
    
  人体被包虫感染后,大部分蚴被阻留在肝脏内(约75%),少数可通过肝脏随血流而到肺(约15%) [1] 。包虫囊肿多为单发,约有1/4为多发,但肝包虫合并肠系膜多发包虫囊肿实属少见。肠系膜包虫考虑有两种来源:(1)肝包虫破裂后种植肠系膜所致;(2)被感染后经肝至肺再从体循环到肠系膜。此病人既无过敏反应,肺部亦未见包虫囊肿,因此,其感染途径暂难以确定。

    内囊摘除后外囊腔如无胆瘘,一般行囊壁内翻缝合或带蒂大网膜填塞 [2] 。但此例中见肝脏3个囊腔中只有一个发现胆瘘,因残腔大而深不易直接缝合而3个腔均行胶管引流,术后第7天三腔均引出胆汁,经4~7周后胆瘘停止。故笔者认为肝包虫囊肿较大,虽未发现胆瘘,宜行胶管引流,以防术后胆瘘致胆汁淤积而继发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陈敏章.中华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390-1392.

  2 石美鑫,熊汝成,李鸿儒,等.实用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725-726.
     
  作者单位:731700甘肃省积石山县人民医院外科 

  (编辑川 夏)

作者: 何克东 杨清明 2005-9-2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