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5年第3卷第20期

新兵胫骨应力性骨折24例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应力性骨折是常见的训练伤,是正常骨过度使用的结果,多发于新兵频繁的越野训练或单一课目的超负荷训练中,尤以股骨、胫骨、跖骨为多见。为了防治此类伤的发生,我们对1999~2004年胫骨中上段应力骨折24例的发生机制、诱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发病部位:胫骨上段18例,中段6例,病变均发生于股骨内侧。部分患者骨......

点击显示 收起

    应力性骨折是常见的训练伤,是正常骨过度使用的结果,多发于新兵频繁的越野训练或单一课目的超负荷训练中,尤以股骨、胫骨、跖骨为多见。为了防治此类伤的发生,我们对1999~2004年胫骨中上段应力骨折24例的发生机制、诱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4例均为男性新入伍战士,年龄17~21岁。发病部位:胫骨上段18例,中段6例,病变均发生于股骨内侧。部分患者骨折线呈斜形或横行。本组病例未离断、移位,均采取保守对症治疗。

  1.2  临床诊断标准  近期有较大强度的运动史,而无直接暴力外伤史,主诉仅为患肢局部轻度疼痛,随活动加重,休息时明显减轻。查体:局部软组织有不同程度的肿胀,触之有灼热感。可触及隆起性包块和凹凸不平的小结,或有凹陷性水肿,胫骨中、上段浅部压痛。临床检查可排除软组织损伤,体温正常,实验室检查正常。

  1.3  X线表现  本组24例均摄小腿胫腓骨正侧位片,初期检出率极低。本组有5例隐约可见局限性致密软组织肿块影,20例首次进行X线检查,均显示平行清晰的骨膜反应,长约0.5~9.5cm,其中14例可见与骨折线走行一致的横行致密带,部分于裂隙皮质外可见丘状骨痂隆起,胫骨上段最为明显,部分患者检查并未见骨折线,2周后复查才发现骨折线,故有人认为骨折早期仅为显微镜下改变,如不持续受应力可无X线表现。

  2  讨论

  应力性骨折又称疲劳性骨折,多为隐性骨折,以下肢长管状骨多发。新兵训练常发生中,且多见于频繁下肢重复、超负荷、单一项目的训练,如正步、跑步、行军等。其好发病部位正是骨在不同运动状态下应力集中区。应力性骨折的主要原因是骨组织应力发生改变,骨的连续性遭到破坏所造成的,它与骨骼所受的负荷大小及负荷重复次数有密切关系[1]。由于骨组织突然接受过大的频繁的负重,局部张力增大,使骨组织不能承受持续增大的应力,而产生微小裂纹,如果在这个时间仍得不到修整,裂纹增多,互相连接就形成骨折线[2]。应力性骨折多发生于骨干两端的松质骨部位,这些部位又是肿瘤和骨髓炎的易发部位,所以在诊断上应注意鉴别。一旦诊断明确,在治疗上与外伤骨折相同。

  要减少该病的发生,预防疲劳损伤是关键。故在训练中应提供科学的训练方法,每个训练干部必须掌握该病的主要发生原因,在训练中必须遵循训练负荷的大-小-大原则,对新兵的训练要循序渐进,统筹安排,制定详细的训练计划,尤其对5km跑要科学安排,并进行控制干预,干预措施必须落实到位,从而以最大限度的减少该病的发生[3,4]。在训练中更应强调科学的训练方法,训练时应合理安排科目,防止集中时间训练单一科目。在一段时间内不宜过多安排下肢为主的科目。应根据个人的不同体质状况,制定切合实际的训练计划,使战士的身体素质逐步适应训练强度。在队列训练或跑步时初期以小慢跑或小步伐进行。防止过度劳累,以减少应力骨折的发生。以从根本上预防该病的发生,这对基层部队在新兵训练中的指导作用及对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均有很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胥少订,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55.

  2  过邦辅.临床骨科生物力学基础.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3,220.

  3  李良寿.军事训练伤流行病学研究进展.解放军医学情报,1993,7(5):241-243.

  4  许声联,邹重文,许世忠.湿热地区军事训练伤的调查及预防措施.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1998,16(3):208-209.

  作者单位: 223233 江苏淮安,解放军73106部队卫生队

  (编辑:宋  冰)

作者: 吴建华黄伟谭永超 2006-8-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