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6年第4卷第12期

坚固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下颌骨是颌面部唯一活动的骨骼,位置突出,损伤后容易发生骨折,据统计,下颌骨骨折约占颌面骨骨折的50%~70%,并常伴有面部畸形及咬合关系紊乱[1]。对于下颌骨骨折的传统治疗方法是颌间牵引复位固定及切开复位、骨间内固定。近年来,由于颌面骨接骨材料的改进,对于下颌骨骨折的治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多发性、粉......

点击显示 收起

  下颌骨是颌面部唯一活动的骨骼,位置突出,损伤后容易发生骨折,据统计,下颌骨骨折约占颌面骨骨折的50%~70%,并常伴有面部畸形及咬合关系紊乱[1]。对于下颌骨骨折的传统治疗方法是颌间牵引复位固定及切开复位、骨间内固定;近年来,由于颌面骨接骨材料的改进,对于下颌骨骨折的治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多发性、粉碎性骨折,普遍采用坚固内固定治疗。我院2000年6月~2005年6月对26例下颌骨骨折患者采用内镜下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取得良好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下颌骨升支部、角部、髁突部骨折为研究对象。本组共26例,男19例,女7例,年龄17~58岁。其中下颌骨升支骨折16例,下颌骨角部骨折6例,髁突部骨折4例。意外跌伤6例,交通事故伤12例,训练受伤8例。

    1.2  操作方法  手术前除应常规检查拍摄口腔全景X线片外,必要时可行下颌升支冠状位的CT扫描或三维图像重建,以便确定骨折线的走行方向。手术一般可在局麻下操作,不合作者可在全麻下进行,切口均从口内入路,切开、复位,小钢板或微型钛板内固定,附加单颌牙弓夹板固定1周。对于错位明显的可在手术前行颌间结扎牵引,有利于手术复位。髁突骨折后多错位在下颌升支的内方,术中可将小拉钩置于同侧下颌磨牙区,由助手用力向下牵拉,术者用艾迪式钳钳住髁突颈部,向上向外复位。复位后在相应部位皮肤进行穿刺,钻头经穿刺针内钻孔。微型钛板钛钉由口内创口放置,微型螺丝刀经穿刺针内进行固定。缝合口内切口,置橡皮引流条。面部皮肤穿刺处无需缝合,仅用酒精棉球按压包扎即可。

    2  结果

    26例患者术后口内外创口均一期愈合,咬合关系正常,口腔功能口腔卫生良好,面部皮肤穿刺处无瘢痕遗留。术后3~6个月经临床及X射线复查,26例患者面部外型左右对称,上下牙齿咬合关系恢复正常,患者的开口闭口运动及咀嚼功能良好;骨折线已模糊,骨折愈合良好。在复查的X线片中,钛板均无移位及断裂影像,所有病例未见面神经损伤、涎腺瘘等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以往的下颌骨骨折复位固定治疗中,大多采用颌间结扎、不锈钢丝及不锈钢板内固定、牙弓夹板弹力牵引复位等,虽都能获得较好的咬合复位效果,但存在着许多缺点。用不锈钢丝内固定需经口外行切口,创伤大、不易操作、手术时间长、术后瘢痕影响面部美观等;不锈钢板可对机体致炎、致敏,并造成应力屏障,使骨愈合后期被固定的骨皮质适应不了应力刺激,反而影响骨的愈合和重建[2]。对于下颌骨骨折的疗效评价,已有部分学者从咬合关系以外更广更深的层次进行了研究[3]。但从临床实际来考虑,笔者认为患者咬合关系的恢复好坏仍然是评价下颌骨骨折治疗效果的最重要、最直观的指标。通过对26例下颌骨骨折治疗的临床实践,笔者认为:坚固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应作为首选;在条件不具备的基层医院,颌间牵引固定法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可靠的治疗方法;而不锈钢丝骨间固定因其稳定性差,应逐渐被淘汰。

    【参考文献】

    1  刘彦普,雷德林.下颌骨骨折坚固内固定治疗.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0,16(5):412.

    2  杨学文,东耀峻,李祖兵,等.坚强内固定技术在口腔颌面外科的应用.口腔医学纵横杂志,1999,15(1):31.

    3  梁河清,王美青,石子英.下颌骨体部骨折治疗后功能评价.实用口腔医学杂志,1989,5(4):232.

     作者单位: 150000 黑龙江哈尔滨,黑龙江省医院住院处整形美容中心

   (编辑:田  雨)

作者: 路富荣,游宝娥,王晓萍 2006-8-2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