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11年第9卷第10期

高频超声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高频超声。肠系膜淋巴结炎。小儿小儿腹痛是儿科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其病因多种多样,临床鉴别困难,而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引起小儿腹痛常见原因之一,以往不能明确诊断。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广泛应用于临床,高频超声可清晰显示肿大肠系膜淋巴结数目、大小、形态及内部回声,在诊断小儿肠......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高频超声;肠系膜淋巴结炎;小儿

  小儿腹痛是儿科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其病因多种多样,临床鉴别困难,而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引起小儿腹痛常见原因之一,以往不能明确诊断。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广泛应用于临床,高频超声可清晰显示肿大肠系膜淋巴结数目、大小、形态及内部回声,在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有较大的价值。回顾分析176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高频超声结果,探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0月—2010年3月超声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急诊患儿资料,年龄10个月~14岁,共176例,均为本院急诊及住院患儿,临床表现为腹痛,多位于脐周和右下腹,一般无肌紧张及反跳痛,部分患儿伴有发热、呕吐或腹泻症状,病程2~7天。对所有患儿均进行腹部超声检查。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GE V730 Expert,GE Logiq7及GE Vivid7彩色超声诊断仪,高频探头,探头频率5~12MHz。患儿空腹,仰卧位,充分暴露腹部,扫查顺序依次为右侧腹、脐周、左侧腹,并重点观察腹痛部位,以清晰显示肿大淋巴结,观察并记录淋巴结位置、大小、回声形态、长短轴比值(L/S),并以彩色多普勒显像(CDFI)确定。

  1.3 诊断标准

  正常肠系膜淋巴直径2~5mm,淋巴门无血流信号。纵径>5mm,纵横比>2,并有2个以上淋巴结呈弥漫性均匀性改变者称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1]。

  2 结果

  在所有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中,淋巴结炎皆为多发(2~7个),以右侧腹为最多见(65.9%,116/176),其次为脐周(25.5%,45/176),左侧腹(8.5%,15/176)。淋巴结长径大小为5~10mm占14%,10~20mm占81%,>20mm占5%。厚径5~12mm,长径/短径比值>2。最大约26mm×12mm,最小约10mm×5mm,肿大的淋巴结多数呈散在分布,椭圆形,内部为低回声,皮髓质分界较清(81.2%,143/176),部分连接成串或呈融合状(18.7%,33/176)。CDFI显示肿大淋巴结内可见点、条状的稀疏或较丰富的树枝状分布血流信号,呈高速低阻。部分患者腹腔可见少量积液。所有患儿均行中西药抗炎、抗病毒治疗及补液等对症治疗,5天后腹痛减轻,临床症状缓解,80例于治疗后10~15天后复查超声,肠系膜淋巴结数目减少,肿大淋巴结明显缩小,治疗效果好。2~3个月后复查超声,部分患儿肿大淋巴结消失。

  3 讨论

  肠系膜淋巴结炎是指因上呼吸道感染,引起腹腔回肠及升结肠部分区域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炎性渗出的炎性改变。此病最早由Brennermann报道,又称Brennermann综合征[2],好发于少年儿童。病因主要有:(1)小儿淋巴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屏障作用差,对各种刺激因子反应比成人更迅速、敏感,各种肠道细菌、病毒、毒素等都可能透过肠系膜,引起肠系膜淋巴结肿大。(2)肠系膜淋巴结沿肠系膜动脉及其动脉弓分布,非常丰富,其体表投影自左上腹斜向右下腹,达右侧骶髂关节处,由于远端回肠的肠系膜淋巴结引流丰富,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毒等抗原物质可经血液循环运行到该处淋巴结,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炎。(3)也有学者报道回盲瓣的关闭作用,也可使肠内毒素和细菌分解代谢产物在回肠末端滞留时间过长,而更易于吸收,造成回盲部成为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好发部位。这些与淋巴结肿大好发于右下腹是一致的[3]。另外,肠系膜淋巴结炎应注意与其他病因引起的淋巴结病变鉴别。(1)急性阑尾炎:先有转移性右下腹痛,并逐渐加重,右下腹压痛明显并反跳痛,而后出现发热,超声图像可显示肿大的阑尾,淋巴结多局限于回盲部。结合实验室检查可做出鉴别。(2)肠系膜淋巴结核:有发热、盗汗等临床症状,受累的淋巴结数目较多,包膜可不完整,表面不光滑,多有融合呈分叶状。内部回声不均匀,淋巴门大多消失,可同时伴液性暗区或钙化。当淋巴结包膜被破坏后其大部分和全部结构消失,形成不规则形肿块。结合病史和实验室检查可做出鉴别。(3)恶性淋巴瘤:表现为肿大淋巴结趋向圆形,回声极低,有些类似无回声,可有融合,外观极不规则,呈分叶状或菜花形,CDFI:内部血流信号极丰富。恶性淋巴瘤多见于青壮年。(4)肠套叠:有时小儿肠套叠也可合并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但其声像图表现为“同心圆”或“靶环征”,结合临床患儿有阵发性哭闹、呕吐、血便、腹部扪及包块等,较易鉴别。(5)肠痉挛:常为一过性肠蠕动快,肠管积液,肠系膜淋巴结无肿大。综上所述,小儿腹壁薄,高频彩色超声对小儿腹腔内结构层次显示清晰,对肿大淋巴结定位定性准确,并能同时发现其他病变,且费用低廉、方便快捷、无创伤,可重复使用,易被患儿和家长接受,可以作为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首选方法。对临床诊断治疗及病例追踪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韬,陈悦.高频超声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及合并症的价值.上海医学影像,2005,14(1):60-62.

  2 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上册,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3 叶菊芬.高频彩超对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意义.实用医学杂志,2009,25(16):2795.

  

作者: 张 菁作者单位:271600 山东肥城,肥城市中医医院特检 2013-2-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