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6年第7卷第24期

维医足浴在糖尿病神经病变中的应用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
摘要:维医足浴在糖尿病神经病变中的应用(odf)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DM)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发病率达60%~90%[1]。可累及全身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以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DPN)居多。若以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或临床症状判断DM性多发神经损害几乎可占47%~90%[2]。其中以伴或不伴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肢体远端对称性、多......

点击显示 收起

    维医足浴在糖尿病神经病变中的应用 (odf)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DM)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发病率达60%~90%[1]。可累及全身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以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DPN)居多;若以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或临床症状判断DM性多发神经损害几乎可占47%~90%[2]。其中以伴或不伴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肢体远端对称性、多发性感觉神经病变最多见,如双上肢或双下肢程度及范围不同的疼痛、麻木及感觉减退等。DPN严重影响DM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可因严重的植物神经病变而发生猝死,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仍缺乏疗效显著的根治方法,笔者从2004年4月~2006年5月用维医足浴治疗DPN 82例,取得良好疗效。

    1 临床资料

    82例患者均符合WHO1985年DM诊断标准,属2型糖尿病患者,并根据蒋国彦标准[3]属并发周围神经病变者。其中男38例,女44例,平均年龄(53.6±6.2)岁,DM病程(11.8±5.9)年,DPN病程(5.8±1.6)年。

    2 治疗方法及疗效

    病人治疗前后分别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IC)、血脂、肝肾功、血尿常规、尿微量蛋白、血流变、四肢肌电图等检查,所有病例经降糖治疗(口服药物、配合胰岛素或胰岛素强化治疗)血糖一般控制[4]及HbAIC<7%,血压≤140/80mmHg。

    2.1 维医足浴组方 干姜20g,丁香20g,艾叶20g,槟榔20g,黄连10g,红花10g,桂枝9g,川芎20g,当归20g,地龙10g,土茯苓20g等。

    2.2 制剂方法 将上述药物倒入锅内加水3kg浸泡2h后,煎煮30min取渣,先熏后洗患处(双手或双足)温度在30℃左右,一般患者每天1次,每次30min左右,10次为1个疗程。

    2.3 疗效标准与转归 根据文献记载[5]评定疗效。显效:自觉症状消失,肌电图NCV增加>5m/s或恢复正常;好转:自觉症状明显减轻,肌电图NCV较治疗前增加<5m/s;无效:自觉症状无好转,肌电图NCV无变化。本组82例足浴期间均无任何不良反应。经上述治疗均取得良好疗效。

    3 讨论

    本病维医认为病性总属本虚(气阴两虚、阴阳双亏)标实(寒凝、血瘀、痰阻),病机关键是气血不畅,脉络痹阻[6]。应用现代科学手段,对DM的研究表明DM普通有瘀血病理表现,血瘀贯穿于DM始末。瘀血阻滞是导致DM血管神经并发症产生与加重的根本原因:血瘀证基本的病理变化就是微循环障碍,各种血瘀症患者所共有的全身或局部“血行失度”(血液循环和微循环障碍)是在血液流变性与血液黏稠度异常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7]。本观测也显示:DPN患者广泛存在着血液流变学的异常改变,随着血液循环与微循环的逐渐改善与恢复,DPN患者的神经损害得到有效遏制和修复。鉴于DM血管神经病变广泛多发,大多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影响了口服药物的吸收与疗效;血瘀证本质研究显示[7],“血行失度”包括经脉的生理病理变化(闭塞不通)、血的病理生理变化(血液瘀滞)及经络的病理生理变化(脉络不畅和功能异常[7])等诸多方面,在临床实践中,我们选择了具有显著活血化瘀,温经散寒功效的川芎、当归、桂枝、红花、地龙、槟榔、干姜、丁香、艾叶等制成熏洗剂,对DPN患者进行足部洗浴治疗,使药效直达病所,同时配合降糖、扩血管、营养神经等治疗,使患者主观神经症状及体征以及肌电图等差异具有显著性,总有效率为95.2%,充分表明中西医结合在DPN治疗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也为DM微血管病变提供了有效治疗控制措施,值得进一步探讨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嵋,张金辉.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药物治疗现状.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96,12:3.

    2 蒋丽平.实用神经病学,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986.

    3 蒋国彦.实用糖尿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241.

    4 朱禧星.2型糖尿病诊疗指南.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14.

    5 林甲宜,戴伦,徐结柱,等.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中国糖尿病杂志,2000,8(5):270.

    6 冯建华,郭宝荣.内分泌代谢疾病的中医治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46.

    7 陈可冀,史载样.实用血液证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69.

    作者单位:841000 新疆库尔勒,库尔勒市第一人民医院

 (编辑:海 涛)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DM)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发病率达60%~90%[1]。可累及全身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以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DPN)居多;若以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或临床症状判断DM性多发神经损害几乎可占47%~90%[2]。其中以伴或不伴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肢体远端对称性、多发性感觉神经病变最多见,如双上肢或双下肢程度及范围不同的疼痛、麻木及感觉减退等。DPN严重影响DM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可因严重的植物神经病变而发生猝死,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仍缺乏疗效显著的根治方法,笔者从2004年4月~2006年5月用维医足浴治疗DPN 82例,取得良好疗效。

    1 临床资料

    82例患者均符合WHO1985年DM诊断标准,属2型糖尿病患者,并根据蒋国彦标准[3]属并发周围神经病变者。其中男38例,女44例,平均年龄(53.6±6.2)岁,DM病程(11.8±5.9)年,DPN病程(5.8±1.6)年。

    2 治疗方法及疗效

    病人治疗前后分别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IC)、血脂、肝肾功、血尿常规、尿微量蛋白、血流变、四肢肌电图等检查,所有病例经降糖治疗(口服药物、配合胰岛素或胰岛素强化治疗)血糖一般控制[4]及HbAIC<7%,血压≤140/80mmHg。

    2.1 维医足浴组方 干姜20g,丁香20g,艾叶20g,槟榔20g,黄连10g,红花10g,桂枝9g,川芎20g,当归20g,地龙10g,土茯苓20g等。

    2.2 制剂方法 将上述药物倒入锅内加水3kg浸泡2h后,煎煮30min取渣,先熏后洗患处(双手或双足)温度在30℃左右,一般患者每天1次,每次30min左右,10次为1个疗程。

    2.3 疗效标准与转归 根据文献记载[5]评定疗效。显效:自觉症状消失,肌电图NCV增加>5m/s或恢复正常;好转:自觉症状明显减轻,肌电图NCV较治疗前增加<5m/s;无效:自觉症状无好转,肌电图NCV无变化。本组82例足浴期间均无任何不良反应。经上述治疗均取得良好疗效。

    3 讨论

    本病维医认为病性总属本虚(气阴两虚、阴阳双亏)标实(寒凝、血瘀、痰阻),病机关键是气血不畅,脉络痹阻[6]。应用现代科学手段,对DM的研究表明DM普通有瘀血病理表现,血瘀贯穿于DM始末。瘀血阻滞是导致DM血管神经并发症产生与加重的根本原因:血瘀证基本的病理变化就是微循环障碍,各种血瘀症患者所共有的全身或局部“血行失度”(血液循环和微循环障碍)是在血液流变性与血液黏稠度异常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7]。本观测也显示:DPN患者广泛存在着血液流变学的异常改变,随着血液循环与微循环的逐渐改善与恢复,DPN患者的神经损害得到有效遏制和修复。鉴于DM血管神经病变广泛多发,大多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影响了口服药物的吸收与疗效;血瘀证本质研究显示[7],“血行失度”包括经脉的生理病理变化(闭塞不通)、血的病理生理变化(血液瘀滞)及经络的病理生理变化(脉络不畅和功能异常[7])等诸多方面,在临床实践中,我们选择了具有显著活血化瘀,温经散寒功效的川芎、当归、桂枝、红花、地龙、槟榔、干姜、丁香、艾叶等制成熏洗剂,对DPN患者进行足部洗浴治疗,使药效直达病所,同时配合降糖、扩血管、营养神经等治疗,使患者主观神经症状及体征以及肌电图等差异具有显著性,总有效率为95.2%,充分表明中西医结合在DPN治疗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也为DM微血管病变提供了有效治疗控制措施,值得进一步探讨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嵋,张金辉.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药物治疗现状.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96,12:3.

    2 蒋丽平.实用神经病学,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986.

    3 蒋国彦.实用糖尿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241.

    4 朱禧星.2型糖尿病诊疗指南.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14.

    5 林甲宜,戴伦,徐结柱,等.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中国糖尿病杂志,2000,8(5):270.

    6 冯建华,郭宝荣.内分泌代谢疾病的中医治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46.

    7 陈可冀,史载样.实用血液证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69.

    作者单位:841000 新疆库尔勒,库尔勒市第一人民医院

 (编辑:海 涛)

作者: 热阳古丽·沙塔尔,阿孜古力·胡达拜地 2007-4-2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