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年第6卷第3期临床医学

雷贝拉唑联合西沙比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48例疗效观察

来源:INTERNET
摘要:药物治疗上以抑酸及促进胃排空为主。笔者联用雷贝拉唑和西沙比利治疗RE48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雷贝拉唑联合西沙比利组(A组)、雷贝拉唑组(B组)和西沙比利组(C组),其中男78例,女42例,年龄20~70岁,平均(42。2治疗方法A组:口服雷贝拉唑10mg,每日1次,西沙比利10mg,每日3次。...

点击显示 收起

    反流性食管炎(PE)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主要是由于胃和十二指肠内容物,特别是酸性胃液或酸性胃液加胆汁反流至食管而引起的食管黏膜炎症、糜烂、溃疡形成。药物治疗上以抑酸及促进胃排空为主。笔者联用雷贝拉唑和西沙比利治疗RE48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我院2001年6月~2004年6月门诊及住院患者120例,符合以下条件:(1)有较典型的反酸、烧心、胸骨后灼痛等症状;(2)胃镜及病检均有食管下段炎症改变,并排除恶性病变、消化性溃疡、胃手术史等;(3)年龄18~70岁;(4)病程≥2个月;(5)4周内未服用抑酸剂及其他影响胃肠功能的药物;(6)妊娠及哺乳期妇女除外,严重心肝肺功能不全者除外。12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雷贝拉唑联合西沙比利组(A组)、雷贝拉唑组(B组)和西沙比利组(C组),其中男78例,女42例,年龄20~70岁,平均(42.1±10.6)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2.3±0.6)年。根据1999年全国反流性食管炎研讨会制定的内镜下食管黏膜病变表现分级标准 [1] ,Ⅰ级46例,Ⅱ级43例,Ⅲ级31例,3组的性别、年龄、病程、食管黏膜病变分级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A组:口服雷贝拉唑10mg,每日1次,西沙比利10mg,每日3次;B组:口服雷贝拉唑10mg,每日1次;C组:口服西沙比利10mg,每日3次。3组疗程均为6周。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烧心、反酸、反食及胸骨后灼痛严重程度及发生频度进行症状记分。严重程度记录为0、1、2、3分;0分:指无症状;1分:症状轻微可以忍受;2分:介于1、3之间;3分:症状明显,较严重影响生活。症状发生频度记录为0、1、2、3、4分。0分:指无症状;1分:偶发作,每周1次;2分:较多,2~3次/周;3分:多发,4~5次/周;4分:频发,几乎每天发作。以上两项评分之和为一种症状的评分;4种症状评分之和为症状总积分。治疗后症状积分下降>75%为显效,50%~75%为有效,<50%为无效。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食管炎疗效判定:治疗6周后,由同一医师复查胃镜,食管炎消失者为治愈,改善≥1个级别为有效,没有变化或恶化为无效,同时记录治疗期间出现的任何与用药有关的症状。治疗前后检验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

    1.4 统计学方法 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3组治疗2、4、6周时临床症状改善情况,A组总疗效明显高于B组和C组,统计学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组治疗2、4、6周时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组别 例数 显效(略)注:P<0.05

    2.2 治疗后内镜下结果 3组治疗后6周胃镜下食管炎愈合情况,A组胃镜疗效明显高于B组和C组,统计学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组治疗6周后胃镜下食管炎愈合情况比较(略)注:P<0.05

    2.3 不良反应 A组出现轻微腹泻2例,B组纳差3例,C组轻微腹泻1例,但均未影响治疗。治疗前后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未见异常表现。

    3 讨论

    研究认为导致反流性食管炎的因素较多,主要是食管下括约肌(LES)功能障碍引起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以致食管下段黏膜较长时间与酸性,或酸性加碱性反流物接触,使该处黏膜发生化学性炎症。反流物中胃酸和(或)胃蛋白酶的量与浓度是导致食管黏膜损害的重要因素。治疗除采用一般治疗措施外,如抬高患者床头,戒烟酒,低脂、低糖饮食,避免饱食等,内科主要考虑药物治疗,针对上述病因,药物治疗以抑酸药、促胃肠动力药为主。而抑酸药中,质子泵抑制剂疗效明显优于H 2 受体阻滞剂 [2] 。雷贝拉唑是新一代的质子泵抑制剂,由于有较高的解离常数,且其清除很少依赖肝细胞色素P 450 酶同工酶(CYP2C19)灭活,因此血药浓度下降较慢,药物相互作用较少,故常起效快,抑酸时间更长,且个体差异少,已在国内外广泛用于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3] 。西沙比利是一种促胃肠动力药,为5-羟色胺(5-HT 4 )受体激动剂,通过兴奋肌间神经丛的5-HT 4 受体,刺激乙酰胆碱释放,增强胃及十二指肠运动,促进胃排空,加强胃酸的廓清而发挥治疗作用。

    本实验结果表明,3组均治疗2周就可见症状有改善,随着用药时间延长,效果则越来越明显,6周时效果最佳,且不良反应轻微,但A组症状改善疗效及胃镜下疗效明显高于B、C二组(P<0.05),6周时A组症状改善总有效率及胃镜下有效率分别为95.8%和93.1%,说明雷贝拉唑联合西沙比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明显优于单用雷贝拉唑、西沙比利。原因可能是雷贝拉唑单纯抑酸,不能从根本上阻止反流,而西沙比利单纯阻止反流,不能抑酸,使食管黏膜得不到尽快有效的修复所致。

    参考文献

    1 中华消化内镜学会.反流性食管病(炎)诊断及治疗方案(试行).中华消化内镜杂志,1999,16(6):326.

    2 HEUDEBER G R,MARKS R,WILCOX C M,et al.Choice of long-term strategy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tns with severe esophagitis:a cost-utility analysis.Gastroenterology,1997,112(9):1078-1086.

    3 郑青,吴叔明,柯美云,等.雷贝拉唑与奥美拉唑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研究.胃肠病学,2002,7(5):272-276.

    作者单位:450044郑州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内科

作者: 曾 林 2005-6-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