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6年第5卷第2期

拇指指腹皮肤缺损并末节指骨骨折的治疗体会

来源: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摘要:笔者于1999年9月~2004年9月共收治拇指末节指骨骨折并指腹皮肤缺损急症病人22例,全部运用示指近节背侧岛状皮瓣+指间关节融合或骨折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临床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拇指末节骨折合并指腹皮肤缺损,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大约3。1皮瓣设计根据皮肤缺损大小设计示指近节背侧皮瓣,要比拇指指腹皮肤缺损......

点击显示 收起

    笔者于1999年9月~2004年9月共收治拇指末节指骨骨折并指腹皮肤缺损急症病人22例,全部运用示指近节背侧岛状皮瓣+指间关节融合或骨折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临床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统计病例共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18~54岁,平均32岁。其中电刨伤1例,车祸伤14例,石头挤伤4例,冲压伤3例。拇指末节骨折合并指腹皮肤缺损,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大约3.0cm×2.5cm左右,深达深筋膜深面。

    1.2  手术方法

    1.2.1  皮瓣设计  根据皮肤缺损大小设计示指近节背侧皮瓣,要比拇指指腹皮肤缺损面积稍大,约大10%左右,皮瓣远端不超过示指近节指间关节,两侧可达指侧中线,沿第二掌骨的桡侧到第一二掌骨夹角处标记出第二掌骨背动脉走行的轴线,设计“S”形切口线。

    1.2.2  清创固定  麻醉成功后,创面彻底清创。2例因拇指末节基底粉碎,关节面无法修复,给予指间关节融合克氏针内固定;其余4例给予直接骨折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

    1.2.3  皮瓣切取[1]  在止血带的控制下,沿“S”形切口切开,在浅筋膜的浅层向两侧游离,解剖出指背神经和指背浅静脉。切开筋膜,于深筋膜深面和第一骨间肌膜下进行剥离,形成一包含有指背浅静脉、指背神经、深筋膜以及第一骨间背侧动脉的筋膜蒂,再向远侧于示指伸肌腱膜浅层剥离皮瓣。切断结扎指背浅静脉远端,并用支持线固定。

    1.2.4  皮瓣转移  在拇指创面与第二掌骨背侧切口之间做一较宽大的皮下隧道。用止血钳通过皮下隧道将皮瓣移位到拇指创面上,间断缝合。供区全厚皮片游离植皮,打包固定。

    1.3  注意问题

    1.3.1  受区准备  创面必须进行彻底清创,彻底清除失活坏死组织,并充分消毒,使受区变成一个相对无菌的创面。

    1.3.2  皮瓣的切取  无论采用顺或逆行方法切取皮瓣,必须保证不损伤皮瓣的血管蒂,否则将导致手术失败。术中应按解剖层次进行分离,不要将筋膜与皮瓣分离。皮瓣的设计供区比受区创面稍大一点,约为10%左右,防止术后过度肿胀而影响皮瓣血运。尽量用宽蒂,以防止第一掌背动脉变异的情况[2],可以保证皮瓣成活率。

    1.3.3  皮瓣的转移  转移时皮瓣行走的皮下隧道应宽松,防止血管蒂有张力、过度折弯、扭曲及受压。并注意避免皮下筋膜组织与皮肤分离。

    1.3.4  骨折的固定  骨折指骨复位要确定,固定要牢固,防止形成假关节。固定用的克氏针不能影响皮瓣的血运,尤其不能损伤和压迫血管蒂。

    2  结果

    本组病例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皮瓣全部成活,指骨骨性愈合。术后3周手部各关节即开始主动活动锻炼。4~5周拆除内固定用的克氏针。术后随访6个月~4年,皮瓣血循环正常、外观良好。感觉恢复按照英国医学研究会评定标准,均达到S4(感觉恢复正常)。

    3  讨论

    用示指背侧岛状皮瓣+关节融合或骨折复位克氏针内固定修复拇指末节指骨骨折并指腹皮肤缺损病人有如下优点:(1)皮瓣以知名动静脉为轴心,血管变异少,供血可靠,故操作安全、成活率高。(2)皮瓣含有神经支配,移位后皮瓣有感觉,不易冻伤,并适合于手部精细功能的恢复。(3)供区无明显后遗症,一期全厚皮片游离植皮即可。(4)由于是邻近皮瓣,皮肤色泽类似,质地较柔软,厚度适中,并且耐磨。(5)用克氏针固定指骨操作容易,骨折愈合后取出简单,损伤较小。因此,本方法对于拇指末节指骨骨折并指腹皮肤缺损病人是非常适宜的。

    【参考文献】

    1  顾玉东.手外科手术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161.

    2  宋基学.应用示指背侧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损伤7例小结.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87,3:212.

    (编辑:余  强)

    作者单位: 266700 山东平度,平度市人民医院骨科

作者: 刘显翠,刘思亭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