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8年第7卷第2期

深化口腔医学人才培养机制改革 不断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来源:《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摘要:【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为了进一步提高同济大学口腔医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深化口腔医学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所采取的五方面措施:充分调研,科学制定口腔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具有特色的口腔医学教学体系。深化口腔医学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建立科学的口腔医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本文详细介绍了为了进一步提高同济大学口腔医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深化口腔医学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所采取的五方面措施:充分调研,科学制定口腔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具有特色的口腔医学教学体系;深化口腔医学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建立科学的口腔医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经过一系列口腔医学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大大提高了我院本科教学质量。

【关键词】  口腔医学;人才培养;教学质量


    同济大学口腔医学院经过20多年建设,已具有自己明显的办学特色,学院始终坚持以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贯穿本科教学的全过程,以培养能适应21世纪需求的具有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扎实基础理论和系统专业知识的,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口腔医学高级专门人才为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多年来,在保证本科教育中心地位、实施创新人才培养、规范本科教学管理、进行教育改革与研究、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我院在参加国家教育部口腔医学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课题的基础上,近四年来又主持了校级口腔医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共18项、精品课程建设项目6项、双语课程建设项目7项,获批经费共102万元,为支持教学改革我院从医疗收入中拨出专款(40万元)用于匹配教改立项课题。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建设,显著提高了本科教学质量,取得了明显成效,于2006年接受同济大学第三次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于2007年11月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的现场评估中获得优异的成绩。

    1  充分调研,科学制定口腔医学人才培养目标

    为了进一步提高口腔医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我院党政班子对学院办学定位十分重视,充分进行国内外的调研,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对我院办学进行了准确的定位,科学制定口腔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口腔医学院承担了口腔医学(五年制)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类型定位为应用研究型。培养能积极主动地适应各地区医疗卫生机构要求的高级口腔医学专门人才,通过五年培养,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从事口腔医疗工作的职业道德。要求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诊治本专业的常见病、多发病和初步处理危急病症的知识和技能;树立预防医学战略观念,获得口腔医学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及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的初步能力;毕业后能够从事口腔各科疾病的医疗工作。口腔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具体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  (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热爱口腔医学事业,愿为祖国口腔医学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身; (2)具有崇高的理想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遵纪守法,有良好医德医风,能团结协作;(3)尊重每一个人,关爱患者,将预防疾病与驱除病痛作为自己的终身责任,将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4)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创新意识和分析批判的精神;(5)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学会用法律保护患者和自身的权益。

    1.2  知识目标  (1)有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行为科学和医学伦理学知识;(2)有宽厚的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知识;(3)有坚实的基础医学理论、一定的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知识;(4)有系统的口腔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5)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

    1.3  技能目标  (1)具有清楚的思维、表达和写作能力,能独立思考,能与他人交流、合作;(2)身心健康,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3)具有诊治口腔医学的常见病、多发病和初步处理危急病症的能力;(4)有运用循证医学的原理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合适的口腔临床技术,选择最适合、最经济的诊断、治疗手段的能力;(5)具有开展口腔医学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以及阅读口腔医学专业外文书刊的初步能力。

    2  建立具有特色的口腔医学教学体系

    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要求的总体设计蓝图和实施方案,是组织和管理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也是对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基础性文件。为了全面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我院于2004年从体现德、智、体全面发展,有利于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提高,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课程体系调整,将课程体系分为通识教育与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特色课程三大类。其中,通识教育与基础课程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分为学院或专业大类平台课程、跨学科基础课程;专业特色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临床课程。每一类课程都设有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

    为了加强学生人文知识、法律等素质教育的内容,我们增加了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法律知识、道德修养、心理学等课程,使通识教育与基础课学分占必修课总学分的比例提高至55%。同时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专业知识面,增加了口腔专业特色课学时数,使其学分占必修课总学分的比例为24%。课程设置从分段式教学模式改革为交叉式、相互渗透、循序渐进式的教学模式,学生从一年级至五年级全程接触口腔专业知识。

    为了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新增了9门口腔基础课程。(1)新开设了口腔医学导论、口腔生物学、口腔临床药理学、口腔设备学、口腔医学美学等。这些过去从来未开设,但又是十分重要的口腔医学基础课程。(2)加强了传统的口腔医学基础学科,有意识地根据内在特点分化成更合理的4门课程。口腔组织病理学分为口腔组织胚胎学与口腔病理学,口腔解剖生理学分为口腔解剖学与口腔生理学,进行教学实践。同时注意口腔基础医学课程与相关医学基础课程的衔接。

    开设全校性选修课2门,使选修课学分占整个课程学分的比例提高至25%左右。同时开设了专业大类平台课程5门、跨学科基础课程2门,以及为高年级优秀本科生开设的研究生课程2门,教学中充分实行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贯通,教学与科研结合的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实践环节(含实验课程)的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从33%提高至43%。

    因为大学生毕分工作每年1月就开始启动,所以为了确保实习教学质量,对整个实习计划进行改革。整个实习计划提早一学期进行,实习周数从50周延长至65周,在确保三大口腔主干学科的临床实习质量的前提下,延长口腔相关临床学科的实习周数。

    为了培养本科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充分发挥我院口腔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与本科生数1:1的优势,在第10学期安排5.5周时间,对本科生进行科研实践,在研究生导师的指导下,由1位二或三年级的硕士研究生辅导1位本科生,要求完成相应的论文,毕业前进行论文答辩。

    3  深化口腔医学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我院进行了一系列的口腔医学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采取边改革、边创建、边实践、边完善的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尤其在启发式、研究性教学方面),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3.1  PBL教学方法的应用  我院于2002年起在全国口腔医学院校中较早地系统开展PBL教学方法研究,并进行了实践,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通过教学实践表明PBL教学方法以问题为驱动力,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带动教师队伍自身素质的提高,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3.2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合理应用  学院制定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建设规划与措施,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制作、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我院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能力与应用水平。研制出较高质量的师生互动式的多媒体课件,如“畸形牙”、“牙胚胎的发育”、“口腔颌面解剖图谱”、“口腔医学美学”等。我院先后自制与引进了覆盖所有口腔医学课程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同时建设了一定数量运行良好的教学资源库。应用多媒体教学的课程达100%,必修课程中应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均超过30%,而且教学效果好。

    3.3  建立向口腔临床教学辐射的图像网络教学系统  针对口腔临床医学教学需要,合理布局、分步到位,目前已建成辐射至各临床口腔诊室的教学放射图像网络系统。

    3.4  双语教学的开展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在本科教学中采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双语教学,是学生直接接受国外新理论、新技术的方法之一。学院制定了开展双语教学的规划以及实施双语教学的激励措施和政策。设立了专项经费,支持开展双语教学,在教学工作量的计算上按实际教学工作量的2.0倍计算。同时切实加强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为提高教师的外语水平创造了条件。

    学院所开设的主干课程中已有7门课程采用了双语教学,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外语水平,同时教学内容与国际接轨,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学中不断地将国内外最新的科研成果反映在教学中,开拓了学生的国际视野。

    3.5  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将课程资源上网,进行网上教学  学院十分重视精品课程建设,已投入30多万元进行口腔医学精品课程建设,学院所开设的主干课程中已有6门建设成为同济大学精品课程,3门已成为上海市重点课程,实现了课程教学资源上网,进行网上教学,同时加强教学互动。

    4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

    建立了国际一流的口腔仿真医学教学实验中心,形成了一系列完全模拟口腔临床诊疗条件,通过激光、计算机控制下的监护设备以及全封闭自动控制系列等仿真头模系统、教学评估系统和教学互动系统。口腔医学院承担了涉及覆盖本科生的所有口腔基础与口腔临床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共计96个实验,实验开出率达100%,其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实验课程总数的比例为100%。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必要的实验条件。同时制定了所有实验室向本科生全天候开放制度,学生可以通过“预约”的方式使用实验室,也可利用课余时间、周末、假期向实验室提出申请,经登记后到实验室进行实验研究。

    为了提高毕业实习质量,专门建立了五年级本科生进行口腔毕业实习的基地—口腔综合科,做到每位学生1台牙科综合治疗椅,配备了有丰富带教经验、具有博士学位的高年资教师带教,并在收费给予患者优惠,缓解实习生与患者的矛盾。

    建立了具有同济特色、客观、科学、合理的口腔医学教学实践环节的考核评估体系,全面地、公正地评价学生实践技能掌握的情况,从而大大促进了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院重视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制订了高水平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工作的制度。建立了本科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参与社区医疗服务实践以及尽早参加科研或创新活动的机制,制定了鼓励学生自主创新、个性发展的制度。设立了同济大学口腔医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全面提高口腔医学人才培养质量。通过改革,明显提高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取得了一些成果,已评选出41篇大学生优秀论文并汇编成册,近年大学生申请专利12项,并均获得受理。

    5  建立科学的口腔医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建立了符合自己学科特点的《同济大学口腔医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进一步健全了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明确了各个质量检测点并落实了责任人,定期严格地按照标准对质量进行检查和整改。同时建立了一套激励机制,将教学质量与各教研室月度、季度、学期和年度考核挂钩,与教研室主任的绩效挂钩等,确保口腔医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实施。

    学院出台了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确保教学质量。制定了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教学奖惩暂行规定、新教师授课的若干规定、教师承担教学任务的准入制度、调课管理制度、主监考负责制度等。学院成立了教学督导组、教学质量监控组、毕业实习工作领导小组、本科学生毕业临床综合考核小组、学院院务委员会以及口腔医学学科专业委员会,明确各自职责,进行全程教学质量监控,保证了教学质量。

    学院每学期都开展了教师评教、教师评学、学生评教、学生评学等日常教学工作评估,并建立了领导巡教、巡考、听课以及督导组专家听课的体系,并建立了相应的奖惩制度。

    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根据各学科发展的情况坚持每年修订一次,从而能及时补充最新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每门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教学内容,从制度到措施上都确保了高水平的教学质量。

    总之,经过一系列口腔医学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建立了完善的口腔医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断提高了我院本科教学质量,使我院本科学生得到社会的赞赏与认可,连续五年我院毕业生就业率达100%,用人单位反馈我院的毕业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水平较高,业务过硬,具有较好的创新精神和临床实践能力。通过改革明显促进了我院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以优秀的成绩顺利地通过了上级教学主管部门对我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作者单位:200072 上海,同济大学口腔医学院

作者: 苏剑生,王佐林 2008-6-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