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4年第4卷第17期临床医学

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9例分析

来源:INTERNET
摘要: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PercutaneousLumbarDisectomy,PLD)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项简便而效果显著的新的介入治疗技术,现已在临床上广泛使用[1~3]。我们于1997年11月~2001年11月用国产设备对3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现报告如下。所有病人术前均经临床、X线腰椎正侧位、CT/MRI检查确诊。......

点击显示 收起

   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Percutaneous Lumbar Disectomy,PLD)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项简便而效果显著的新的介入治疗技术,现已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1~3]  。我们于1997年11月~2001年11月用国产设备对3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9例,男20例,女19例,年龄21~63岁,平均44岁。病程3个月~6年,平均22个月。所有病人术前均经临床、X线腰椎正侧位、CT/MRI检查确诊。常见临床表现:腰背痛、坐骨神经痛、间歇性跛行、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等。病理:椎间盘突出22例,椎间盘突出伴椎管轻度狭窄4例,伴髓核钙化2例,椎间盘膨出11例。病变部位,L 3~4  1例,L 4~5  26例,L 5 ~S 1 7例,L 4~5  及L 5 ~S 1 5例。使用500mA闭路X线机,国产APL-Ⅲ型椎间盘摘除器 [3]  ,同时配有负压吸引系统。

    1.2 治疗方法 患者侧卧于X线诊断床上,通常患侧在上。根据术前X线腰椎片、CT/MRI片在体表标出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局部麻醉。在X线双向定位下将穿刺针插入髓核中心,退出针芯后依次由细至粗插入套管,最后将3mm套管针留在椎间盘内。沿此通道送入环锯,锯通纤维环,即“开窗”。退出环锯后,置入自动切割装置,连接吸引器,接通冲洗液(500ml生理水+庆大霉素24万U、500ml生理盐水+洁霉素1.8g)。抽吸完毕后退出切割装置,拔出套管,创口用纱布压迫5min后无菌包扎。术后嘱患者卧硬板床1~2周,预防性抗生素治疗3天。

    2 结果

  本组39例44个椎间盘行41次PLD(2例行双侧治疗),穿刺成功率为100%。每个椎间盘吸出的髓核组织为0.9~3.2g,平均2.4g。术后症状减轻或消失35例,即时有效率达89.7%。随访时间为1~5年,平均25个月。临床疗效采用MalNab标准:(1)显效:恢复工作能力,偶有腰痛或腿痛,对止痛药无依赖性,体能活动良好,无神经根损伤体征。(2)有效:工作能力基本恢复,有间隙性轻度腰痛或放射痛,对止痛药无依赖性,体能活动良好,无神经根损伤体征。(3)无效:无工作能力,疼痛继续。不能停止使用止痛药,体能活动受限。神经根损伤体征阳性。本组显效21例,占53.8%;有效14例,占35.9%;无效4例,占10.3%。39例术后腰背部酸痛15例,坐骨神经分布区限局性胀痛10例,暂时性症状加重2例,未见血管,神经及椎间盘炎等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3.1 作用机制及适应证 经皮穿刺腰椎间盘摘除术(P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由日本学者Hiji kata于1975年首创,但真正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是在1985年Onik发明自动椎间盘摘除器以后。PLD的作用机制 [1~3]  是通过在纤维环侧后方铝孔开窗及摘除部分髓核组织,有效地降低椎间盘内压力,加之后纵韧带及纤维环的反压力作用,能减少突出物的数量或使突出物还纳,从而减轻对神经根及椎间盘痛觉感受器的刺激,使症状减轻以至消失。同时纤维环开窗后,局部纤维环对髓核的包容力消失,人为地改变了髓核突出的方向,使椎间盘得到长期有效的减压。由于PLD并不是直接摘除突出的髓核组织,而是通过椎间盘减压达到治疗目的。因而PLD的适应证应该是突出的髓核组织与椎间盘内的髓核组织相连,即包容性椎间盘突出。目前比较公认的适应证为:(1)神经根受压症状和体征阳性,包括腰腿痛,神经感觉障碍等,直腿抬高试验阳性。(2)CT/MRI等影像学确诊为包容性或单纯性椎间盘突出,且影像学表现与临床表现相一致。(3)经保守治疗6周以上效果不佳者。

  3.2 术后早期症状分析

    3.2.1 腰背部酸痛15例,占38.5%。一般在术后2~3天出现,经对症治疗,1~2周内基本消失。腰椎间盘突出后, 患者常采取被动体位来缓解症状,为维持这种病态的平衡,使得腰背部肌肉强弱不等。PLD术后,神经根受压缓解,患者无需采取被动体位,腰腿活动渐趋正常。这时原来已经萎缩的肌肉因暂时不适应而产生酸痛感。随着薄弱的肌肉逐渐强壮,建立新的平衡,这种酸胀感自然消失 [4]  。

    3.2.2 坐骨神经分布区限局性胀痛10例,占25.1%。PLD术后患者腰腿部症状消失,直腿抬高及加强试验阳性。术后1周左右沿坐骨神经分布区域出现局限性胀痛,持续1~3个月,经服用非甾体消炎镇痛药后症状缓解。引起该症状的原因尚未完全清楚。手术创伤、通过穿刺孔外溢的髓核内化学物质等均可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局部微血管的出血可能刺激神经根而引起症状 [5]  。季博青 [4]  等则认为可能是神经根受压尚未完全解除或神经根虽已解除受压,但变性的神经细胞正在修复所致。

    3.2.3 暂时性症状加重2例,占5.1%。PLD术后患者恢复正常。1~2周后因无特殊不适而参加剧烈运动,当时即感觉疲劳,不久即感腰腿部广泛酸痛。经卧床休息及对症治疗短期内症状逐渐消失。PLD术后,因突然增加的剧烈活动使肌肉代谢产物聚积,不能及时排泄,产生充血、水肿等生理现象而造成患者恐慌。PLD术后应卧床休息1~2周,以后循序渐进地增加锻炼强度。

    3.3 髓核摘除量与疗效的关系 PLD的机制是机械减压,因而髓核的摘除量直接关系到椎间盘减压的程度,从而影响疗效。本组每个椎间盘吸出的髓核组织为0.9~3.2g,平均2.4g;有2例首次行PLD术后症状改善不明显,经对侧再次行PLD治疗后得到治愈。这可能是第一次摘除的髓核使核间盘减压不够充分,再次治疗后椎间盘内压力进一步下降,从而缓解神经根的压迫症状。这与文献报道的摘除髓核越多,疗效越佳相一致 [6]  。因此在行PLD术中,应尽可能多地摘除髓核组织以提高疗效。

    3.4 临床应用 P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新的介入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出血少、疗效肯定、并发症少,不累及椎管及不影响脊柱的稳定性,它符合医学的发展趋势———向创伤小的技术发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部分替代外科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 OnikG,Helms LA.Automated Percutaneous Lumbar Diskectomy.AIR,1991,156:531.

    2 周义成,王承缘,郭俊渊,等.经皮椎间盘切割治疗腰椎间盘脱出症.中华放射学杂志,1992,26(10):659.

    3 滕皋军,朱丹,郭金和,等.利用自制电动旋切式椎间盘摘除器行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中华放射学杂志,1994,28(4):237.

    4 季博者,孙柏里,李明华,等.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后的腰腿痛释析.介入医学杂志,1997,2(1):30.

    5 黄强,杨安礼,林兆华,等.经皮穿刺PLD术后早期反应及并发症分析.颈腰痛杂志,2000,21(3):207.

  6 Hijikata s.Percutaneous nucleotomy:a new concept technique and12years expericien.Clin Orthop,1989,238:9.  

  作者单位:224500江苏省滨海县康达中西医结合医院
             210008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作者: 蒯本刚 魏明才 李保新 2005-8-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