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5年第5卷第10期临床医学

盐酸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及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

来源:INTERNET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盐酸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2DM)患者血糖、血脂、血浆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和对胰岛素抵抗(IR)的影响。方法选择28例初发的2DM患者,用饮食和运动控制血糖不达标者,口服盐酸吡格列酮治疗12周。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空腹血糖(FPG)、服糖后2h血糖(P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总......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盐酸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2DM)患者血糖、血脂、血浆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和对胰岛素抵抗(IR)的影响。 方法  选择28例初发的2DM患者,用饮食和运动控制血糖不达标者,口服盐酸吡格列酮治疗12周。 结果  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空腹血糖(FPG)、服糖后2h血糖(P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血浆C反应蛋白(CRP)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后高密度脂蛋白(HDL)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体重指数(BMI)、胰岛素(INS)和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IS)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盐酸吡格列酮对2DM患者有明显改善IR和降糖、调脂以及降CRP的作用。
      
  【关键词】  盐酸吡格列酮 胰岛素抵抗 C反应蛋白
    
  胰岛素抵抗(IR)是2型糖尿病(2DM)发病的重要因素。2DM患者由于血糖、血脂和氧化应激状态异常,引起血管内皮功能改变,同时在炎症因子的影响下,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显著增加。临床治疗中,如何改善患者的IR,严格控制血糖、血脂,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对糖尿病治疗非常重要。本文通过对我院2DM患者口服盐酸吡格列酮,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糖、血脂、胰岛素及血浆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旨在评价其对2DM患者治疗的作用和地位。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3年1月~12月,在我院住院及门诊的2DM患者(依据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28例,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34~62岁(48.43±5.06)岁,病程在半年以内,单用饮食和运动不能控制血糖达标者。排除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及高血压等疾患。
   
  1.2 方法 (1)受试日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试验结束重复测量1次,并计算体重指数。测血压(<160/90mmHg)。(2)常规空腹做75g糖耐量胰岛素释放试验,取空腹及服糖后2h血标本,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2h血糖(P2hPG)、2h胰岛素(P2hINS)及糖化血红蛋白(HbAlc);用生化法测定空腹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及超敏感血浆CRP。12周重复上述检查1次。(3)盐酸吡格列酮(欧迪贝)15mg/片,初始剂量为15mg/d,于早餐前1次顿服,用快速血糖仪监测FPG和P2hPG,根据血糖调整用药剂量,最大剂量为30mg/d,早餐前顿服。12周试验结束。(4)按HOMA模型公式评估治疗前后胰岛素抵抗(IR)和胰岛β细胞功能即胰岛素分泌指数(IS)的变化 [1] :HOMA-IR=FINS×FPG/22.5,HOMA-IS=20×FINS/(FPG-3.5)。
   
  1.3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用ˉx±s表示,治疗前后疗效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2 结果
    
  2DM患者采用盐酸吡格列酮治疗后BMI、FINS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FPG、P2hPG、HbA1c、TC、TG、LDL、HOMA-IR以及CRP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后P2hINS、HOMA-IS较治疗前有所升高,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HDL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见表1)。
   
  治疗期间,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较好,无不良反应发生。治疗后复查心、肝、肾功能,各项指标无异常改变。

  表1 2DM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 (略)
    
  注:与治疗前比较 * P<0.01; # P>0.05。
    
  3 讨论
      
  胰岛素抵抗(IR)是2DM的主要发病机制。在糖尿病病程的早期阶段如糖耐量异常甚至糖耐量正常时期,患者已存在IR和高胰岛素血症。随着病程的进展,胰岛β细胞功能逐渐减退,血糖逐渐升高,最终导致2DM发生。IR时期胰岛素可直接或间接作用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也可通过多种机制促发和加重高血压病、血脂异常,甚至冠心病。2DM患者由于糖、脂代谢和氧化应激状态异常,血管内皮功能发生改变,可促发和加重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因此,改善IR,能有效延缓和治疗2DM,同时对减少大血管并发症有一定意义。本临床试验发现,盐酸吡格列酮可明显改善2DM患者的血糖和血脂状态,与国外相关临床研究资料相一致 [2] ,提示该制剂具有较好的降糖和调脂作用。治疗前后比较BMI、血胰岛素和HOMA-IS水平无明显变化,但HOMA-IR治疗前后比较有较大改变,说明盐酸吡格列酮可明显改善2DM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其改善IR及相关代谢紊乱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的机制是激活PPARγ,调控一系列靶基因转录 [3] 。
   
  另外,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炎症反应在2DM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起重要作用。C反应蛋白(CRP)是多种敏感的非特异性炎症标志物之一,是重要的机体防御分子,由肝脏产生并分泌。它的生物学作用是激活补体导致细胞裂解,与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受体结合,使淋巴细胞活化,分泌淋巴因子,参与体内各种炎症反应 [4] 。由于胰岛素能抑制肝脏合成CRP,因此,IR状态下,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对肝脏合成CRP的抑制作用减弱,引起CRP升高 [4] 。本研究发现,盐酸吡格列酮治疗后CRP水平明显下降,表明盐酸吡格列酮在改善2DM患者血糖、血脂及胰岛素敏感性的同时,通过降低CRP水平起到预防和延缓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与国外相关报道一致 [5] 。盐酸吡格列酮降低CRP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是通过直接作用还是间接作用起效目前尚有争议。
   
  本研究结果显示,盐酸吡格列酮不仅具有降糖、调脂和改善2DM患者IR的作用,还能显著降低血浆CRP水平,对减少2DM患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有实际的临床意义。由于本研究样本量小,观察时间短,对2DM心血管终点事件的发生率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光伟.胰岛β细胞功能评估.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1,21(5):225-227.
   
  2 Miyazaki Y,Mahankali A,Matsuda M,et al.Improved glycemic control and enhanced insulin sensitivity in type2diabetic subjects treated with pioglitazone.Diabetes Care,2001,24:710-719.
   
  3 扬义生,陈家伦.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改善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中国糖尿病杂志,2002,10(5):295-297.
    
  4 扬照勇,荣海钦.C反应蛋白与代谢综合症.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4,24(3):173-175.
   
  5 Haffner SM,Greenberg AS,Weston WN.Effect of rosiglitazone treat-ment on nontraditional marker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type2DM.Circulation,2002,106:679-684.
  
  作者单位:570208海南省海口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作者: 林凌 吴和弟 姚敏等 2005-8-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