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5年第5卷第21期

胶原酶化学溶解术在基层医院的推广应用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胶原酶溶解术具有操作简单、患者痛苦小、恢复快的特点,在很多医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许多基层医院还不具有这些高级设备,所以大大制约了胶溶术的推广使用。本院是一所二级乙等综合医院,只具有一台国产三叶片500mAX线机,于1999年9月~2005年6月利用现有设备,顺利完成胶溶术共计300例,均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

点击显示 收起

  胶原酶溶解术具有操作简单、患者痛苦小、恢复快的特点,在很多医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为了满足临床治疗的需要,故要求必须在DSA、CT或C型臂X线监测引导下完成技术操作。由于许多基层医院还不具有这些高级设备,所以大大制约了胶溶术的推广使用。本院是一所二级乙等综合医院,只具有一台国产三叶片500mA X线机,于1999年9月~2005年6月利用现有设备,顺利完成胶溶术共计300例,均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组3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210例,女90例,年龄23~76岁,均经CT确诊,且与临床表现相符,并且具有胶溶术的适应证,无禁忌证。

  1.2  方法  全组病例均首选经骶裂孔硬膜前间隙置管的方法,其中15例因解剖变异、穿刺失败及患者不能俯卧后改为硬膜外后、侧间隙的方法。所有患者均在X线监视下完成。注射方法:术前常规静注50%葡萄糖20ml加地塞米松5mg,预防胶原酶及造影剂过敏,俯卧于X线机诊断床上,下腹垫软枕,摸清骶裂孔位置,龙胆紫标记,消毒铺巾,采用特制18号斜面穿刺针,穿刺过程同骶管阻滞。穿刺成功后,经穿刺针放置带导丝的硬膜外导管,并根据术前CT所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将导管缓慢放入,到达病变椎间盘部位时,可感明显阻力,或患者诉有下肢麻木、疼痛,此时可经X线机进行透视,见硬膜外导管内导丝尖的位置,适当调整深度,如位置良好,拔出穿刺针及硬膜外管金属内芯,并注入欧乃派克2ml,摄正、侧位腰椎X线片,确定导管位于硬膜外前间隙,并与病变椎间盘节段相符,即注入1.3%利多卡因重比重液3ml。15min后无脊麻现象,随后注入得宝松注射液1ml、胶原酶2ml(1200u)。患者无不适,拔出导管,无菌敷料包扎穿刺点[1,2]。术后根据椎间盘突出部位采用患侧卧位或俯卧6h,并应用抗生素、抗过敏药物,3天后出院,并嘱休息7~10天。

  2  结果
   
  对300例患者进行3~6个月随访,无脊髓和神经损伤、椎间隙及椎管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对于术后疼痛加重的患者,予以充分的解释说明,做好心理治疗及对症治疗,必要时行骶管阻滞。疗效标准:显效:自觉症状及阳性体征基本消失,侧弯及生理弯曲基本恢复;有效:自觉症状减轻,阳性体征改善;无效:自觉症状及阳性体征均无改善甚至加重[3]。全组患者疗效显效者为120例(40%);有效者为135例(45%);无效者为45例(15%),总的有效率达85%。

  3  讨论

  胶原酶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认可。笔者认为骶裂孔前间隙法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注射部位精确、疗效确切的特点。应用造影剂,在X线的监测引导下,并可排除注入蛛网膜下腔的危险。应用造影剂后摄片,在普通X线机可显像,如正位片上造影剂位于椎管内相应椎间盘突出侧呈窄带状,侧位片在相应椎体后缘呈线状[4]。并可见椎间盘突出切迹。可明确提供所置硬膜外管头端位置,为准确注射提供依据。只有诊断明确、严格掌握适应证、无禁忌证、准确注射,才能进一步提高疗效。笔者认为即便是没有CT或C型臂等设备,普通X线机也能完成监测定位,保证了胶溶术的安全性、准确性、经济性,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长臣.周世民.牟桂玲,等.经骶裂孔硬膜囊前置管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实用麻醉杂志,1997,2:10-12.

  2  刘延青.经骶裂孔硬膜外前间隙穿刺置管1047例回顾总结.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4,6:332-334.

  3  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114.

  4  张玉阁.X线诊断学.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490.

  (编辑:石  岚)

  作者单位:157500 黑龙江穆棱,八面通林业局职工医院

作者: 衣起山,宋福玉 2006-8-2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