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耳鼻喉杂志2005年第2卷第1期

颅脑外伤并发耳症状

来源:中华现代耳鼻喉杂志
摘要:颅脑外伤每多波及听器出现耳症状。现收集我院1999~2002年收治的轻、中度颅脑外伤病例,结合有关文献分析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1999~2002年我院收治GCS分型轻、中度颅脑外伤患者165例,男120例,女45例。既往无颅脑外伤及耳病史。...

点击显示 收起

  颅脑外伤每多波及听器出现耳症状。由于受伤当时脑部症状重,多首先就诊于外科,耳部症状易被忽视。现收集我院1999~2002年收治的轻、中度颅脑外伤病例,结合有关文献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999~2002年我院收治GCS分型轻、中度颅脑外伤患者165例,男120例,女45例;年龄6~78岁,平均31.8岁。诊断:脑震荡121例,脑挫裂伤36例,颅内血肿8例。有颅底骨折者11例,合并颅骨以外骨折24例。伤后30min~2天入院。既往无颅脑外伤及耳病史。重度颅脑外伤病例多有严重脑症状,对耳症状不能正确描述者未计在内。
   
  1.2 临床表现 伤后意识障碍1min~12h,外耳道出血12例,脑脊液耳漏2例(2耳)。入院或清醒后主诉头痛、头晕或有呕吐。治疗中诉及耳症状。眩晕、耳鸣显见于急性期,听觉障碍多于受伤4天后出现。165例颅脑外伤病例出现眩晕、耳鸣、耳聋等耳症状者141例,耳症状并发率85.4%。并发眩晕135例(81.8%),其中持续性44例,阵发性39例,良性位置性52例,眩晕多于受伤后1天内出观,发作时多有自发性眼震。并发耳鸣94例(57.0%);并发耳聋31例(18.8%)34耳,其中传音性19耳,感音性8耳,混合性7耳,听力损失范围在35~65dB之间。外伤后神经系统症状与耳症状间无平行关系。
   
  1.3 治疗方法 颅脑外伤急性期酌情行降颅压、止血、开颅手术、预防感染,恢复期用营养神经药物。其他部位骨折者给予相应处理。耳科治疗:清除外耳道堵塞血块及分泌物、抗炎、营养神经,住院期间未行手术恢复听力。
   
  1.4 结果 无耳症状者平均住院12.7天,合并耳症状者平均住院17.8天。出院时头痛症状基本消失,眩晕消失83例,仍有眩晕52例,耳鸣症状基本消失,耳聋症状稳定。复诊:出院时仍有眩晕症状者3个月复诊47例,41例仍有较明显眩晕症状;6个月复诊33例,9例有较明显症状;9个月复诊26例,症状基本消失。复诊病例中耳聋症状无明显变化。

  2 讨论

  颅脑外伤后耳症状常见。据报道 [1] 头部外伤后约24%~90%有眩晕发生,56%~64%有听觉障碍。本组颅脑外伤病例耳症状发生率为85.4%,其中眩晕81.8%,耳鸣57.0%,耳聋18.8%,以眩晕发生率最高。由于外伤之初耳部症状常被脑外伤症状所掩盖,且患者常由外科主治,故耳症状易被忽视,及至后遗眩晕等症状,又常被视为脑震荡后遗症的症状以致延误诊治,应予注意。
   
  耳症状迟于脑症状出现,临床上两者可互相诱发、叠加,又彼此独立。颅脑损伤与耳症状是同一致伤情况下头部外伤的两种不同结果,遵循各自的发病机制,但对患者而言都是衡量头部损伤治疗效果的指标。临床上其症状可交替出观,耳症状加重脑症状,脑症状好转时耳症状又可独立存在,有叠加效应。其原因可能为:(1)急性期脑症状重,掩盖了耳症状,或者是心理上的掩盖作用。(2)患者不能明确区别眩晕与昏眩。(3)恢复期耳症状加重。
   
  颅脑外伤后眩晕可以是前庭周围或中枢损伤。当伤及内耳、第八对脑神经、前庭神经核区及其中枢联系处均易产生眩晕。如表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能与头部的加速或减速运动造成的耳石脱落和毛细胞的损伤有关。发作性眩晕可能为内淋巴周围的骨质损伤,影响内淋巴的分泌和吸收过程。持续性眩晕并有中枢损伤体征者可能为脑干或小脑的损伤所致 [2] 。颅脑外伤时由于迷路震荡,常可导致内耳淋巴间隙出血、前庭膜移位和支持细胞的变性,甚至发生听神经损伤或螺旋神经节变性而出现耳鸣、耳聋等症状。迷路窗破裂、外淋巴化学成分的改变、膜性耳蜗或盖膜的损伤或膜性耳蜗的某一部分破裂使内外淋巴混合,离子平衡遭到破坏,均可使耳蜗机能发生严重障碍而出现听觉异常。
   
  对颅脑外伤并发耳症状的患者应在脑损伤允许的情况下尽早进行耳科检查,详细问诊,打破急性颅脑症状的掩盖作用,了解耳症状的性质,尽早进行耳部治疗。对外耳道内异物、血块等尽早取出,对有鼓膜破裂等开放性伤口的预防感染以防止或减少继发中耳炎,避免使用有耳毒性药物。恢复期使用血管扩张剂、营养神经类药物以促进内耳、听神经及其中枢功能的恢复。治疗中还应重视患者的精神状态,使其精神愉快,加快康复。病情稳定后对不能自愈的鼓膜穿孔、经检查证实为传音性聋考虑为听骨链断离者可行手术治疗以提高听力,由于颅脑外伤后眩晕症状可持续数月甚至更长时间,不少患者呈发作性或位置性眩晕,故在症状未完全消失之前应避免从事登高等危险性工作,以防止意外发生。
    
  参考文献
    
  1 谭惠风,石义生.耳鼻咽喉诊断学.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0,279.
   
  2 徐先荣,薛善益,傅桂琴.颅脑外伤后眩晕.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0,25(6):347.

  (编辑朝 颜)

  作者单位:454350河南省修武县人民医院

作者: 牛文剑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