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8期

基层医院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时机的把握

来源: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摘要:我院为一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医疗设施与医疗条件与各地段医院相比相对较好。我院儿科今年上半年共收治了62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经过住院治疗,有6例自动出院,6例好转出院,50例痊愈出院。而基层医院医疗设施、医疗条件相对较差,如何保证治愈率,值得探讨。现将我院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及治疗情况总结如......

点击显示 收起

    我院为一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医疗设施与医疗条件与各地段医院相比相对较好。我院儿科今年上半年共收治了62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经过住院治疗,有6例自动出院,6例好转出院,50例痊愈出院。而基层医院医疗设施、医疗条件相对较差,如何保证治愈率,值得探讨。现将我院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及治疗情况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出生胎龄  32~36周者42例,占67.7%;37~40周者10例,占16.1%;41~43周者10例,占16.1%。

  1.2  出生体重  1.75~2.5kg者44例,占71.0%;2.5~3.0kg者12例,占19.4%;3.0~3.2kg者6例,占9.7%。

  1.3  性别  男38例,占61.3%;女24例,占38.7%。

  1.4  原因  胎儿宫内窘迫者40例,占64.5%;母孕期患妊高征者4例,占6.5%;第2产程延长者18例,占29.0%;羊水污染者10例,占16.1%。

  1.5  生后 Apgar评分  1min Apgar评分≤3分者46例,占74.2%。5min Apgar评分≤5者38例,占61.3%;生后苍白窒息经抢救10min后有自主呼吸者6例,占9.7%。

  1.6  生后辅助检查  头颅B超示脑水肿者24例,占38.7%;头颅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者44例,占70.9%,白质、灰质对比模糊者38例,占61.3%,白质、灰质界限消失者20例,占32.3%;血清磷酸肌酸激酶脑型同工酶(CPK-BB)显著增高者44例,占71.0%。

  2  诊断

  2.1  评估

  2.1.1  病史询问要点  (1)起病情况:询问有无宫内窘迫;孕母患病情况;出生时产程长短,羊水多少,是否污染,Apgar评分;(2)主要临床症状:一般于生后12h左右出现各种神经系统症状,少数严重者可发生于6h内,最迟24h。主要症状有意识障碍,如过度兴奋、凝视、嗜睡、昏迷等;肌张力改变,如肌张力减弱、松软,严重者可出现抽搐。轻度或早期病儿常表现为兴奋症状,中度和重度病儿转为抑制症状。

  2.1.2  体格检查要点  (1)意识:可表现为兴奋、激惹或嗜睡、昏迷;(2)肌张力:轻度者肌张力可正常,中度和重度者肌张力减弱甚至松软,上肢比下肢严重;(3)原始反射:拥抱反射活跃、减弱或消失,吸吮反射减弱消失;(4)惊厥:较重病儿出现惊厥,要仔细检查较微小的惊厥动作。(5)中枢性呼吸衰竭:严重者因脑干受损出现呼吸不规则,呼吸减慢,瞳孔缩小或扩大,对光反射迟钝,甚至消失。

  2.1.3  辅助检查  (1)血气及生化指标:观察PaO2、PaCO2、酸中毒情况;(2)头颅影像学检查:入院后做头颅B超检查,初步观察脑水肿、脑损伤情况,进一步可选择头颅CT检查(常选择于3天后)。

  2.2  病情分析

  2.2.1  基本诊断  (1)病史:有导致缺氧缺血的病因;(2)临床表现:生后12h内发生意识障碍、肌张力降低,原始反射异常,中度和重度病儿可出现惊厥或频繁抽搐。重症患儿可出现脑干损伤症状;(3)影像学检查:头颅CT示脑实质密度减低,侧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头颅B超示脑实质轻度回声增强。

  2.2.2  病因分析  (1)缺氧、围生期窒息为主要原因;(2)缺血、心跳骤停、心动过缓、周围循环衰竭等。

  2.2.3  临床分度(全国新生儿学组分度)  见表1。表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分度(略)

  3  治疗

  3.1  目的  (1)维持机体内环境;(2)维持各器官功能正常运转;(3)尽量使神经症状在7~10日内消除;(4)保证已受损伤的神经元代谢逐渐恢复。

  3.2  原则及程序  (1)强调早期治疗,以减少神经元的死亡;(2)基本治疗,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各脏器功能正常,使受损神经元代谢逐渐恢复;(3)对症处理:积极处理脑水肿、惊厥等;(4)康复干预治疗:对留有后遗症者早期干预治疗。

  3.3  方法

  3.3.1  加强护理  监测血气分析、电解质、血糖、血压、随访头颅B超。

  3.3.2  维持内环境稳定  (1)通过供氧,清理呼吸道,纠正酸中毒,力争在先后24h内维持血气的血pH值在正常范围。(2)维持血压稳定,保证脑血流灌注:血压低,尿量少时,可用多巴胺2.5~5μg/(kg·min),静脉滴注;心率慢时加用多巴酚丁胺7~10μg/(kg·min),静脉滴注,以维持血压及心率在正常范围。(3)输糖速度:5mg/(kg·min),维持血糖在正常值(5.0mmol/L)。

  3.3.3  抗惊厥  频繁惊厥会加重脑细胞损伤,应及时止惊。在除外低血糖、低血钙后,用苯巴比妥10~15mg/kg。静脉注射,如未能止惊,每隔15~20min再注5mg/kg,直到惊厥停止或负荷量达30mg/kg为止,如有效,于12h后用维持量。每日3~5mg/kg,分两次肌注,直至惊厥完全停止后1周。苯巴比妥钠不仅可镇静止惊,还可降低脑代谢率,改善脑血流,减轻脑水肿,清除氧自由基等作用。

  3.3.4  治疗脑水肿  脑水肿是引起脑损伤的重要原因,应积极治疗。脑水肿在病程第2~3日是明显的,应在此阶段加强控制。生后3日内限制输液量60~80ml/(kg·d),速度4ml/(kg·h),出生后第1日用速尿1mg/kg静注,每4~6h 1次,如无效,第2日用20%甘露醇0.25~0.5g/kg静脉注射,每4~6h 1次,力争在48~72h内使颅内压下降。过去使用地塞米松,现已不用。因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脑水肿以细胞毒性为主,而地塞米松对血管源性脑水肿有效,对缺氧缺血后脑水肿效果不好,且副作用多。

  3.3.5  纳洛酮  可消除神经症状。用药指征:(1)深昏迷;(2)有明显的中枢性呼吸衰竭;(3)有循环功能不良症状;(4)频发惊厥;(5)有胃肠功能紊乱症状等。如有前2项合并后3项中任意1项时,可用纳洛酮0.4mg静滴,持续4h,疗程1~3天。

  3.3.6  脑细胞代谢激活剂  可促进神经细胞代谢功能,防止或减轻各种病理刺激对神经元造成的损伤,从而恢复神经功能。(1)胞二磷胆碱100~125mg/d,加入50ml液体静滴,30~60min滴完。一般在生后24h开始应用,2~3天开始发挥作用,7天作用最强,1个疗程10~14天,重症者疗效不佳。(2)脑活素5ml/d,入液静滴>2h,适用10~14天为一个疗程。一般在脑水肿纠正后开始应用,重症可用2~3个疗程。如回家后需要治疗,可每日肌注脑活素2ml。

  3.3.7  自由基清除剂  维生素C 1g或复方丹参2ml,静滴,维生素E 50mg,肌注,1次/d,适用10~14天。

  3.3.8  其他  高压氧治疗及亚低温疗法,由于条件限制,基层医院暂不能开展。

  3.3.9  康复干预治疗  对有后遗症者行干预治疗:(1)主要后遗症:智力低下,癫痫,脑瘫,听力、视力丧失。(2)影响预后因素:①窒息程度越重及持续时间越长,预后越差,后遗症发生率越高;②惊厥频繁者,后遗症多;③昏迷深,持续时间长,后遗症发生率高。(3)针对影响预后因素进行早期干预,阻断后遗症发生。

  在基层,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并不少见,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引起患儿家长及基层医务人员的重视,从而导致后遗症状频发,儿童致残率增高,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要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新生儿是关键,广大基层是关键。

  作者单位: 1 726000 陕西商洛,商洛市卫生学校附属医院

        2 726000 陕西商洛,商洛市卫生学校

  (编辑:周  晔)

作者: 茹官璞,李燕燕 2006-8-3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