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4期

贴敷式头部亚低温对新生仔兔HIE不同时间窗治疗时NSE意义的研究

来源: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摘要:贴敷式头部亚低温对新生仔兔HIE不同时间窗治疗时NSE意义的研究(pdf)[摘要]目的通过贴敷式头部亚低温对新生仔兔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治疗前后血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测定,揭示贴敷式头部亚低温对新生仔兔HIE有保护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中NSE。贴敷式头部亚低温实施6h治疗。结果HIE后不......

点击显示 收起

    贴敷式头部亚低温对新生仔兔HIE不同时间窗治疗时NSE意义的研究 (pdf)

    [摘要]  目的  通过贴敷式头部亚低温对新生仔兔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治疗前后血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测定,揭示贴敷式头部亚低温对新生仔兔HIE有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中NSE。贴敷式头部亚低温实施6 h治疗。结果  HIE后不同时间组及假手术组(正常组)组间比较,血清中NSE含量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经q检验进行两两比较发现,HIE后3 h组NSE含量与正常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HIE后其他组与正常组间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贴敷式头部亚低温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有保护作用;血中NSE含量可作为缺氧缺血致脑损伤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

    [关键词]  贴敷式头部亚低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脑保护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我国围生期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神经系统后遗症的主要原因,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精神和经济负担。有效的治疗是防止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后遗症和降低死残率的关键。新生儿自身的生理特点决定了以药物为主HIE的治疗,副作用大、效果不理想。目前国内外尚无特效、安全的HIE治疗手段。本研究通过建立病理性新生仔兔HIE动物模型,监测HIE后不同时间窗实施亚低温治疗后,血中脑保护指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变化,分析并确定贴敷式局部亚低温对新生仔兔HIE的脑保护作用。同时为临床新生儿HIE亚低温脑保护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生后2~3天纯系新西兰仔兔60只,自然分娩,重量为60~100 g,雌雄不限,购于我院动物中心。正常假手术组(正常组)仔兔10只。缺血缺氧性脑病仔兔10只。亚低温治疗组共40只。

    1.2  实验分组  A组:正常假手术组10只(仅做颈部正中切口,游离左侧颈总动脉,不结扎)。B组:常温创伤组(缺氧缺血性脑病)10只。C组:亚低温治疗组共40只:C1组:HIE后30 min亚低温治疗6 h组10只;C2组:HIE后3 h亚低温治疗6 h组10只;C3组:HIE后6 h亚低温治疗6 h组10只;C4组:HIE后12 h亚低温治疗6 h组10只。

    A~C4组均于相应时间点处死,取血。

    1.3  方法  (1)缺氧缺血性脑病仔兔动物模型的建立[1]。(2)血清中NSE的测定。采用酶联免疫方法,将冰冻血清移至4℃冰箱缓慢解冻后测定NSE,整个过程严格按试剂盒使用说明操作。(3)贴敷式头部亚低温治疗的实施:打开亚低温治疗仪,设置温度(8℃),检查仪器功能,实验动物于相应时间点(发病后30 min、3 h、6 h、12 h)实施亚低温(将动物头颅病变侧头皮与局部亚低温治疗仪的探头紧密接触),身体进行保温,实施贴敷式亚低温的时间为6 h,治疗后取血。HDB-01贴敷式局部亚低温脑保护仪[哈尔滨工业大学制造,专利号:ZL2004 20018692.4;注册号:黑药器械(准)字2004第2580019号]。(4)制冷及脑温测量:预设医用半导体局部亚低温脑保护仪的制冷器温度分别为10℃、8℃和2℃。在立体定向仪引导下将SL4型针状(=0.5 mm)点温传感器(同济大学研制)分别垂直送达壳核、丘脑中心点,壳核处进针19 mm、丘脑处进针23 mm。制冷器均匀涂导热膏后进行头部贴敷的同时,记录脑温随时间变化的情况。脑温平衡后以1 mm为1个点测量脑内温度梯度。更换不同制冷器温度时动物需完全复温后再测量下一组数据。实验过程中监测动物肛温及呼吸等重要生命体征。(5)取血:于相应时间点自腹主动脉取血,立即以3000 r/min离心15 min,取上血清,- 80℃保存备测。

    1.4  统计学方法  用Fox Pro在计算机上建立数据库,双份录入数据并进行逻辑检核后,应用统计软件(SPSS 11.0)进行统计分析。分别进行描述性分析、方差分析及q检验等。

    2  结果

    不同时间窗动物亚低温6 h后血清中NSE的含量,见表1、图1。 表1  不同时间窗动物亚低温6 h后血清中NSE的含量从表1可以看出,HIE后不同时间组及假手术组(正常组)组间比较,血清中NSE含量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经q检验进行两两比较发现,HIE后3 h组NSE含量与正常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HIE后其他组与正常组间均差异有显著性。

    图1  HIE不同时间点与正常假手术组

    BNSE均值比较

    图1为不同时间状态下,血清中NSE的含量,可以看出,HIE后3 h组,NSE含量最接近正常组。

    3  讨论

    亚低温(33℃~35℃)疗法对成人已是确定了的脑保护的有效方法,在儿科还很少,尤其在新生儿的应用,更被视为禁区。如何有效应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HIE,确定一个可行的亚低温治疗方案,是研究的热点。贴敷式局部亚低温治疗HIE的研究国内外尚未见报道。

    贴敷式头部亚低温是指头部或血管附近施以降温手段来达到脑内亚低温的方法,实现了16 min内使脑部病灶区降到亚低温保护温度。贴敷式头部亚低温发挥脑保护作用的机制是:降低脑组织的代谢率;保护血脑屏障;减低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促进神经系统的功能恢复。

    亚低温有确切的神经保护作用[2,3],这一观点已逐渐得到公认。只是它治疗的时间窗比较窄,很多学者认为亚低温治疗越早越好,应该在脑缺氧缺血后尽快地实施亚低温,才能有效地发挥脑保护的作用,亚低温治疗时间窗和治疗的可能性是神经细胞有可能恢复的关键。因此寻找合适的亚低温开始干预时间成为现今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本研究就当前脑损伤后多长时间开始实施亚低温治疗脑保护作用最强,尚无定论这一问题,探索了新生仔兔HIE发生后的最佳亚低温开始治疗时间(时间窗)的研究,即在HIE发生后24 h内最早的时间给予亚低温治疗,可使病变处脑温达到亚低温水平而发挥脑保护治疗作用。

    亚低温治疗的时间窗定为新生仔兔HIE发生后30 min、3 h、6 h、12 h,给予贴敷式局部亚低温治疗6 h,然后观察不同时间点的HIE脑保护指标NSE的变化情况,分析得出,贴敷式局部亚低温治疗在HIE后3 h脑保护效果最好。

    近年来研究表明,脑损伤时体液和脑组织中NSE中均有改变。NSE特异定位于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并参与糖酵解的特异酶,NSE是神经元损伤的敏感性标志物,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当HIE导致神经元损伤和坏死后,使得NSE漏出细胞,释放到脑脊液和血中[4]。NSE是检测有无脑内神经元损伤和坏死的客观指标[5]。NSE升高程度与脑损伤持续时间密切相关,NSE水平变化可以快速敏感地反映和评价脑损伤的程度[6]。现已用血或脑脊液中NSE水平来判断神经损伤或坏死的程度及判断预后[7]。

    本研究中,新生仔兔HIE后,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水肿及坏死等改变,导致神经组织脱髓鞘及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的损伤,同时使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因此进入血清中的NSE含量就明显增高,且增高的程度与脑细胞坏死的多少有关。本研究发现,HIE损伤后血清NSE增高,并随着损伤后的不同时间窗给予亚低温治疗,NSE含量恢复降低程度也有所不同,时间窗为30 min、3 h、6 h、12 h血清NSE含量较损伤组均有下降,但时间窗为3 h,血清NSE下降最明显,基本接近正常水平。说明HIE损伤后时间窗为3 h贴敷式局部亚低温对脑保护作用最强。

    [参考文献]

    1  吴婉芳,徐放生,张莉莉,等.建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动物模型.新生儿科杂志,1992,7(6):265-267.

    2  Azzopardi D, Robertson NJ, Cowan FM, et al. Pilot study of treatment with whole body hypothermia for neonatal encephalopathy. Pediatrics,2000,106(4):684-694.

    3  Gunn AJ, Gunn TR, Hann HH, et al. Dramatic neuronal rescue with prolonged selective head cooling after ischemia in fetal lambs. J Clin  Invest,1997,99:248-256.

    4  姜志梅,胡丽娜,李林.胆红素脑病血液中SNE、S-100及MBP含量的动态变化研究.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12):894-896.

    5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39-440.

    6  李晓捷,唐伟,李艳秋.脑瘫仔兔血清及脑组织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含量的研究.中国康复,2003,18(3):129-131.

    7  赵伯诚,石海明,郑惠民,等.癫痫发作与假性发作患者脑脊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含量变化.脑与神经疾病杂志,1999,7(3):181.

      作者单位: 150086 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院儿科

 (编辑:杨  熠)

作者: 郝艳秋,王焱新,姚 笠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