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妇产科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6期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3例抢救体会

来源:中华现代妇产科学杂志
摘要: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产科领域严重并发症,具有发病急骤、来势凶猛、治疗难度大、死亡率高的特点,已引起产科医师普遍重视。现将我院2005年10月~2006年3月期间发生的3例产科DIC病例报告如下,并结合临床分析其治疗体会。2诱发因素1例为完全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部分粘连、1例为产后宫缩乏力均发生产后大出血而诱发......

点击显示 收起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产科领域严重并发症,具有发病急骤、来势凶猛、治疗难度大、死亡率高的特点,已引起产科医师普遍重视。现将我院2005年10月~2006年3月期间发生的3例产科DIC病例报告如下,并结合临床分析其治疗体会。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例中年龄最小28岁,最大32岁,平均30岁。初产妇2例,为第二胎,经产妇1例,为第3胎,孕周36+6~40+1周,平均38+6周,均手术分娩

    1.2  诱发因素  1例为完全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部分粘连、1例为产后宫缩乏力均发生产后大出血而诱发DIC,1例为重型胎盘早剥合并死胎诱发DIC。

    1.3  临床症状与实验室检查  3例均于产后发生大量宫腔或阴道出血,出血量最少者3000ml,最多者6000ml,平均4500ml,均有不同程度休克,并继发电解质紊乱、重度贫血、低蛋白血症等,子宫及腹部切口渗血2例、肉眼血尿3例。动态实验室检查PLT均<100×109/L,并呈进行性下降,最低至64×109/L;凝血酶原时间(PT)均延长>3s,最长延至104.5s;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呈进行性下降,最低至0.03g/L;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阳性、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定性均阳性。

    1.4  治疗与转归  3例均输红细胞悬液、冰冻血浆并补充了纤维蛋白原,1例输血小板、凝血酶原,1例有宫腔、阴道填塞纱条,均应用小剂量肝素,1例全子宫切除,3例均抢救成功,无明显脏器功能损害。

    2  讨论

    本组3例临床资料分析,DIC的发生与胎盘因素、宫缩乏力致产后大出血有关。其中胎盘早剥是产科DIC常见原发病,合并死胎者约1/3可发生DIC[1];完全性前置胎盘、宫缩乏力易发生产后出血,而产后大量出血发生失血性休克可诱发DIC发生,提示临床医师应重视胎盘异常因素,重视产后出血,及时纠正休克。抢救此3例DIC患者笔者体会:(1)早诊断是关键。对于产后大量出血难纠正、并发休克持续时间长、发现子宫切口或腹部切口渗血不止应行血常规、凝血功能及DIC相关检查,并动态监测,即可做出早期诊断。在实验室检查结果未出来前可行试管法测凝血时间,初检时缩短<4min或延长>12min时即应考虑有凝血功能障碍存在,并按DIC给予相应治疗。虽然既往无抢救经验,但此3例患者由于发现及治疗及时,使抢救均获成功。(2)积极治疗原发病,去除基础病因。对于胎盘因素引起者应及时终止妊娠,与休克有关者应及时补充血容量尽早纠正休克,产后大出血休克经保守治疗无效时应果断切除子宫以抢救患者生命。1例重型胎盘早剥合并死胎者发现后及时行剖宫产术,尽早娩出了胎儿、胎盘,去除原发因素后其DIC缓解也较迅速。另1例完全性前置胎盘合并粘连者发生产后大出血休克时由于输血、血浆不及时,休克纠正时间长,虽然术中出血已经得以控制,但最终还是发生了DIC。3例患者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休克,笔者发现休克纠正快者其DIC纠正得也就快,病情恢复就快,反之,休克时间越长,DIC越难纠正,病情越重。完全性前置胎盘者其出血量不是最多,但病情最重,恢复也最慢。因为休克状态下网状内皮系统功能受抑制,不能很快清除促凝物质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同时肝脏功能低下,不能迅速合成和补充已失去的凝血因子,且微循环障碍、血流瘀滞、组织缺氧与酸中毒均易促发DIC[2],而休克与DIC又互为因果。提示临床医师及时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也是抢救DIC的关键。而抢救宫缩乏力产后大出血患者时,因考虑为其保留子宫,一直在采用保守措施,当其出血量近6000ml时心率一度达40次/min才行全子宫切除,而切除子宫后出血症状很快控制,DIC也很快纠正。提醒临床医师在不能用常规止血方法控制子宫出血时,必须果断切除子宫,以免为保留子宫而延误抢救时机。只有去除了病因才能阻断DIC的继续发展。(3)肝素的应用。肝素是常用而有效的抗凝剂,应用恰当可阻断DIC的发展,但因DIC发生迅速,临床上很难见到典型的高凝期,一旦确诊,常常处于高凝与低凝交界或纤溶期,特别是产科,体内常有较大创面,肝素使用不当反而会加重出血,故很多临床医师对肝素的应用常常举棋不定。1987年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中将抗凝治疗有效列为诊断急性DIC的标准之一[3],说明可以试验性使用肝素,而试验性使用只能应用小剂量肝素。笔者发现小剂量肝素应用有效、安全、可靠,即使在分期不明的情况下应用出现异常出血,及时停用后也没有发生严重后果。小剂量优于大剂量其原因有:①大剂量易造成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等并发症;②小剂量可使纤溶酶原激活物增多,使机体的纤溶活性增强;③小剂量肝素可使受损的血管内皮细胞表面恢复负电荷,稳定内皮功能,防止其脱落,而且还可增加血细胞表面的负电荷,防止血细胞聚集;④小剂量肝素还可显著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从而减轻高凝状态[4]。笔者采用20~30mg按2~3mg/h微量静脉泵入的方法,每2h测一次试管法凝血时间,同时动态监测PT四项,结合患者症状及时减量和停用,治疗效果满意。虽然其中1例在应用中一直有腹部切口渗血情况,但停用肝素后渗血即停止,提示了此种方法的可行性。同时还体会到试管法监测凝血时间简便、易行、省时,在实验室检查结果未出来前也可预测凝血功能,对DIC的诊断和治疗尤其是调节肝素用量有非常好的指导意义。(4)及时补充凝血因子。针对DIC发展过程中容易引起凝血因子严重缺乏,抢救3例患者除输血、血浆外,发现FIB<1.5g/L时均及时补充了纤维蛋白原,剂量2~4g,1例补充了血小板、凝血酶原,止血效果确切,PT四项很快恢复正常,在DIC的治疗中同样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0.

    2  梁洁.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7例抢救体会.中山医科大学学报,2002,23(5S):161.

    3  中华血液学学会.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有关凝血疾病的诊断标准.中华血液学杂志,1987,3:183.

    4  徐增祥,杨新.妇产科急症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29-230.

   作者单位: 350003 福建福州,福建中医学院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

   (编辑:陆  淼)

作者: 李素霞,余 江 2006-9-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