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19期

应用乙酰胺治疗氟乙酰胺与毒鼠强中毒不明患者的临床监护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讨论氟乙酰胺与毒鼠强中毒不明时,先用乙酰胺治疗的临床监护。方法对两种灭鼠药中毒不明的48例患儿,先用乙酰胺治疗,每次肌注0。结果经毒物鉴定48例中37例确诊氟乙酰胺中毒者继续用药5~7天停药。经综合治疗痊愈出院。...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讨论氟乙酰胺与毒鼠强中毒不明时,先用乙酰胺治疗的临床监护。方法  对两种灭鼠药中毒不明的48例患儿,先用乙酰胺治疗,每次肌注0.1g/kg,根据病情每日2~4次。用药过程中严密监测患儿各项生命特征,密切观察用药反应。结果  经毒物鉴定48例中37例确诊氟乙酰胺中毒者继续用药5~7天停药。经综合治疗痊愈出院。11例毒鼠强中毒者应用乙酰胺治疗无不良反应发生,经一般常规治疗全部治愈出院。结论  氟乙酰胺与毒鼠强两种灭鼠药中毒不明时,在做好监护的情况下先用乙酰胺治疗效果满意。

    【关键词】  乙酰胺;氟乙酰胺;中毒;毒鼠强

    氟乙酰胺和毒鼠强是两种不同的灭鼠药,对人畜有剧烈毒性,误服后发病急,病死率高,其临床表现相似,难以分辨。2001年9月~2004年9月,我院儿科收治48例中毒患儿,不能即刻分辨两种毒物物质,在严密的监护下先用乙酰胺治疗,效果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8例均误服氟乙酰胺或毒鼠强灭鼠药而中毒,男32例,女16例,年龄10个月~12岁,中毒至就诊时间15min~36h。48例中毒后临床表现程度:(1)较轻度8例,主要表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痛、心动过速等;(2)中度16例,除以上症状外,表现为呼吸困难、分泌物增多、烦躁不安、肢体间歇性抽搐等;(3)重度24例,除以上症状外,表现惊厥、昏迷、严重心肌损害、心力衰竭、呼吸衰弱、肠麻痹等。

    1.2  治疗方法  48例均有误服灭鼠药物史,但是氟乙酰胺或毒鼠强不明,由于临床症状相似,暂时无法分辨,故均先用乙酰胺治疗。剂量0.1g/kg肌注,轻度每日2次,中度3次,重度4次,连用7天,治疗同时多方进行毒物调查。经胃内容物检测,证实为氟乙酰胺中毒37例,继续用乙酰胺治疗5~7天。11例毒鼠强中毒者停用乙酰胺,继续常规治疗。

    2  结果

    48例经乙酰胺治疗后,8例轻度中毒者于用药后18h内症状消失。16例中度中毒者于用药20h内症状消失,24例重度中毒者中18例于用药10~13h神志清醒、惊厥被控制,6例1~3天神志清醒,惊厥被控制。确定毒物后的治疗及结果:37例确诊后均继续用乙酰胺治疗,每次0.1g/kg,根据病情2~4次/d,连用5~7天均痊愈出院。11例毒鼠强中毒者确诊后停用乙酰胺并未出现乙酰胺的毒副作用。并继续补液,保持水电解质平衡,保护心、脑、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促进毒物排出预防感染等治疗。平均住院13天痊愈出院。

    3  应用乙酰胺治疗过程中的监护

    3.1  明确诊断前的处理  在两种灭鼠药中毒不能分辨时,应在严密监护下首先应用乙酰胺。根据病情2~4次/d,0.1g/次。在用药过程中要专人守护,认真记录患者用药后抽搐发作的次数、持续时间、抽搐减轻或停止抽搐的时间。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心率、脉搏、呼吸、血压、呼吸节律及频率等,给予心电、血氧饱和度监护,发现病情变化随时通知医生,以便医师及时对患者调整用药。因乙酰胺pH值低,注射后局部刺激较大,易引起硬结及疼痛,因此在用药过程中应及时给注射部位热敷。

    3.2  明确诊断后的处理  氟乙酰胺中毒者继续使用乙酰胺治疗,而毒鼠强中毒者继续补充足量液体,利尿,脱水、止痉剂、大剂量维生素C、能量合剂等治疗。对所有病例进行生化全项检查,结果显示无一例异常者。

    4  讨论

    本组临床资料充分显示出,氟乙酰胺与毒鼠强中毒不明时,在应用乙酰胺治疗过程中,做好用药监护及临床观察是抢救成功关键。本文37例氟乙酰胺中毒者,15例在当地住院给洗胃及对症治疗等抢救措施,但因分辨不清两种灭鼠药而未用乙酰胺,使病情发展迅速,由轻度转为重度,并出现昏迷、呼吸衰竭、频繁抽搐等,入院后在专人监护下即用乙酰胺治疗,很快中毒症状减轻并消失,痊愈出院。8例轻度及14例中度氟乙酰胺中毒者入院后立即应用乙酰胺,不但无一例发展成重度,而中毒症状很快消失,痊愈出院。11例毒鼠强中毒者亦在入院时未能明确毒鼠强中毒的前提下,应用乙酰胺治疗,明确后停用,经生化全项检查,也无乙酰胺中毒表现,经常规治疗均痊愈出院。总之,当两种灭鼠药中毒不明时,首先应用乙酰胺进行治疗,只要做好临床用药监护,密切掌握病情变化,发现病情变化随时通知医师调整用药,可显著减少因应用特效解毒药不及时,而失去抢救的机会,导致病情变化甚至死亡等情况的发生。

     (编辑:卫  东)

    作者单位: 252000 山东聊城,聊城市人民医院儿科

作者: 唐迎春 2006-8-3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