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2期

七种消化道疾病DSA的影像学诊断特点和临床意义

来源: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摘要: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odsubtnactionangio-graphy,DSA)是20世纪80年代用于临床的一种新的影像诊断技术。为了研究探讨DSA对消化道疾病的诊断价值和治疗作用,我们自1987年11月以来应用DSA对1000例7种消化道疾病施行1700次动脉性造影和药物灌注,效果满意,报告如下。2检查方法本组采用日本产双“C”形臂DSA系统进......

点击显示 收起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od subtnaction angio-graphy,DSA)是20世纪80年代用于临床的一种新的影像诊断技术。为了研究探讨DSA对消化道疾病的诊断价值和治疗作用,我们自1987年11月以来应用DSA对1000例7种消化道疾病施行1700次动脉性造影和药物灌注,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00例,男700例,女300例,年龄24~68岁,平均53岁。壶腹癌52例,胰头癌98例,胃窦癌220例,食管胃底贲门癌230例,残胃癌97例,结肠癌100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178例,肠系膜囊肿25例。1000例均经手术证实。

  1.2 检查方法 本组采用日本产双“C”形臂DSA系统进行检查。局麻下自右侧股动脉穿刺插入F 1 cobra单弯导管,根据不同病种的初步诊断,先端分别置于腹腔动脉开口内、肠系膜上动脉开口内、肠系膜下动膜开口内等处,以3~6ml/s速率注入38%复方泛影葡胺25ml,按3~5帧/s×5~6之投照程序分别行腹腔动脉,肠系膜上、下动脉DSA检查。如系肿瘤则经导管缓慢注入丝裂霉素10mg和5-FU1000mg。拔管后压迫止血,加压包扎,均无不良反应
    
  2 结果

  本组1000例七种消化道疾病DSA影像学特点如下:

  2.1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 胃十二指肠动脉向球部动脉分支下方见小片状造影剂潴留并逐渐加深。
   
  2.2 壶腹周围癌 肝总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近端增粗,胃十二指肠动脉呈截断状,沿胃大弯段未显影,相当于壶腹部示有肿瘤血管及肿瘤染色影。
   
  2.3 肝癌 肝固有动脉增粗,肝右动脉迂曲,肝左动脉僵直,肝内动脉分支走向紊乱,肝右动脉分支向右侧聚集,肝内示有散在性肿瘤血管影及肿瘤血窦影,实质期示密度不均匀。
   
  2.4 肠系膜囊肿 脾动脉部分分支聚拢,肝总动脉向左上方呈弧形移位。肠系膜上动脉主干反方背向上,其管径增粗,诸小肠动脉被推挤向上方聚拢,回结肠动脉向上方移位,肠系膜下动脉主干及乙状结肠动脉和直肠上动脉干均向左侧移位。右、中、下腹部呈一巨大无血管区。
   
  2.5 胰头癌 胃十二指肠动脉粗细不均、迂曲并示有血窦及染色征象,染色呈片状。胰十二指肠上动脉也增粗、迂曲。门静脉主干粗细欠均匀。肠系膜上动脉主干近段较粗,胰十二指肠下动脉轻度增粗。
   
  2.6 胃窦癌伴肝转移 腹腔动脉、肝总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肝固有动脉均匀明显增粗,肝总动脉向下移位。胃十二指肠动脉向右移位,肝固有和肝右、肝左动脉及其分支走向紊乱,向上、内方移位。肝内示有多个结节状肿瘤染色影,其内密度不匀。实质期肝区密度不均。
   
  2.7 食管胃底贲门癌 胃左动脉明显增粗、迂曲、僵硬,并示有成角。实质期示胃小弯侧密度不均。
   
  2.8 复发性胃癌 胃十二指肠动脉近段明显增粗,分支明显紊乱,并见有大量新生毛细血管网及肿瘤染色。自脾动脉近段发生一异常增粗的血管,其分支纤细紊乱形成一团新生毛细血管及肿瘤染色。该两处肿瘤染色排空延迟。

  3 讨论
    
  3.1 DSA在消化道疾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传统的选择性动脉造影多应用于大血管疾病的诊断,很少有应用于消化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DSA是近20年来应用于临床的一种新型血管造影技术。DSA通过电子计算机进行一系列图像数据处理,将脊柱、肋骨等重叠影减除,使图像显示更加清楚。DSA图像可以储存在视频磁盘和磁带上,需要时可以每秒30帧像反复播放。用于动脉性造影能依次连续显示动脉相、毛细血管相和静脉相,清楚观察造影剂在病灶及其周围血流动态情况、血管形态、病灶部位范围和大小,据此做出诊断和治疗方案。如系癌肿尚能了解肝脏和腹腔其他部位有无转移性病灶,同时可做药物灌注治疗。用于消化道出血可直接显示出血部位,较消化道钡餐更为直观和全面。对判定手术切除的可行性、手术效果及预后均有很大帮助,较核磁共振和ECT显像清楚,且同时能进行治疗。
   
  3.2 消化道疾病DSA影像血管形态改变特点 根据本组DSA造影,结合文献,消化道疾病DSA影像有以下特征:

  3.2.1 肠系膜囊肿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 因受囊肿压迫,囊肿外周血管呈现弧形移位和聚拢,中心部位呈无血管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可于球部见小片状造影剂存留并逐渐加深。
   
  3.2.2 消化道肿瘤 (1)肿瘤营养动脉主干增粗,致肿瘤内呈粗细不均、迂曲、僵硬或成角。(2)当肿瘤侵犯到营养动脉时,该动脉可呈截断状。(3)肿瘤血管:显示肿瘤区血管排列紊乱,血管增生,有时形成致密的新生血管网球。(4)肿瘤染色:注射造影剂后在毛细血管区显示密度较正常组织浓、造影剂分布均匀的影像。(5)血窦形成,造影剂“池”样残留,排空延迟。(6)充盈缺损:因肿瘤坏死,在毛细血管区有时可显示透亮的缺损区或不规则斑块区。(7)因受肿瘤压迫而出现肿瘤外周血管的变形、移位和聚拢。(8)“双轨征”即因血管受肿瘤侵犯导致动静脉瘘,在动脉相早期,静脉过早显影。(9)实质期肿瘤区密度不均。(10)肿瘤外形:凡显示有肿瘤血管和肿瘤染色者都可显示肿瘤外形。肿瘤外形边缘不规则多提示恶性肿瘤。
   
  3.3 DSA用于消化道疾病诊治中的注意事项 自1985年以来我院应用DSA行各种检查和治疗已近15000例次,严重并发症只有2例,均发生在使用初期,即导管老化折断髂动脉内置留,系导管重复使用所致。其他尚有股动脉穿刺部位出血,静脉穿刺后局部血肿和静脉炎、碘过敏、肝区剧痛等。DSA检查虽然是一种安全、可靠、先进的血管造影方法,但和其他血管造影一样仍是一种血管侵入性检查,为减少并发症发生,笔者认为:(1)造影前必须做碘过敏试验,对碘过敏试验阳性者禁做DSA检查。(2)严格无菌操作以防感染。(3)导管导丝用前仔细检查有无断裂、老化,并用肝素生理盐水彻底冲洗,一次弃用,以防导管断裂,血栓形成。(4)拔管后行可靠的加压包扎,以防出血。(5)术后,术侧下肢取伸直位并卧床24h,以保持持续性压迫止血的体位。(6)手术当日静滴抗生素,以防感染。
   
  (编辑商志伟)

  作者单位:210006江苏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市第一医院普外科 

作者: 张泰臻 2005-11-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