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6期

疲劳性骨折的X线分析(附35例报告)

来源: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分析疲劳性骨折的X线表现及X线特点,对该型骨折进行定性诊断。结果疲劳性骨折临床症状不典型,骨折缝隙不明显,而骨膜反应相当明显,以胫骨发病率较高,其次为跖骨及股骨。结论疲劳性骨折结合病史,有其特殊的X线特点,X线检照能够做出定性诊断,X线摄片是疲劳性骨折的首选检查方法。【关键词】骨折。...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分析疲劳性骨折的X线表现及X线特点,对该型骨折进行定性诊断。方法  本组35例均经X线摄片证实,并有长途行军和长跑史及大运动量训练史。结果  疲劳性骨折临床症状不典型,骨折缝隙不明显,而骨膜反应相当明显,以胫骨发病率较高,其次为跖骨及股骨。结论  疲劳性骨折结合病史,有其特殊的X线特点,X线检照能够做出定性诊断,X线摄片是疲劳性骨折的首选检查方法。

    【关键词】  骨折;疲劳性;X线

      疲劳性骨折又称为应力性骨折,如行军骨折、铲土骨折和肌疲劳性骨折等,是由于节律性反复阈下创伤引起的骨连续性中断,是骨的一种非直接暴力引起的慢性损伤,即正常骨过度使用的结果。临床上症状往往不典型,骨折缝隙不明显,而骨膜反应有时却相当明显,以致造成其他疾病误诊的惨痛教训。本文收集了35例疲劳性骨折,就其好发部位、发生原因、临床及X线特点进行探讨。

    1  临床资料

    35例均为男性,年龄17~30岁,平均22岁。其中24例为部队战士,分别有长途行军、晨间长跑(10km左右)、正步及竞走等大运动量训练史,就诊时间为10天~6个月。发病初期,运动后局部乏力、酸痛及轻度肿胀,休息后略缓解,继而大运动后加重,出现肿块,有局限压痛,无局部发热,实验室检查均正常。

    2  X线表现

    2.1  发病部位及分布  胫骨20例,左侧胫骨9例,右侧胫骨11例,其中,胫骨中上1/3段为16例,中下1/3段为4例;跖骨6例,左侧2例,右侧4例;股骨上1/3段2例;肋骨3例,坐骨2例;腓骨下1/3段1例;耻骨1例。从其发病部位及分布得知,胫骨中上段发病率最高,其次为跖骨及胫骨中下段。

    2.2  X线特点  早期管状骨疲劳性骨折的骨折线均为直或不同弯曲的横形透亮线,伴邻近软组织的广泛肿胀,晚期因骨折的修复,局部密度增高,但仍可见骨折线痕迹。肋骨疲劳性骨折,早期为局部骨质密度减低,骨折线模糊,局部软组织肿胀;晚期为骨质增生硬化,骨小梁紊乱,其内可见线状透亮影。耻骨及坐骨疲劳性骨折,早期有不同程度弯曲的透亮线,晚期可见明显骨痂形成。

    3  讨论

    疲劳性骨折是正常骨过度使用的结果,是累积的应力性损伤所致,多发生于缺乏行军锻炼或长途行军负荷过重的战士,发病率为2%~32.5%[1]。本文收集的35例中,24例为男战士,11例为体校学生。管状骨疲劳性骨折的发病机制是:当正常人体骨骼在一定应力范围内具有应变性,若超过骨骼所承受的应力极限时,则要发生骨的微小骨折或骨小梁的断裂,当应力不断积累造成骨小梁的断裂大于生理修复能力时,则发生骨折。当人体连续超负荷大运动量活动时,其应力主要集中在股骨的下1/3段和胫骨的上1/3段,在跑、跳时,一侧下肢足跟骨着地到再次离地,单肢负担了体重的绝大部分,即胫骨承受体重的93%[2],小腿承受的负荷相当于体重的125%[2]。因而,使胫骨承受了更大的应力,致使胫骨局部充血、充血性脱钙、骨质疏松等,出现了应力点骨结构的细微失常及骨小梁断裂,从而最易发生疲劳性骨折。又因小腿肌肉的分布关系,故疲劳性骨折多发于胫骨内后方。肋骨的疲劳性骨折为正常或生理范围内的应力作用于缺乏弹性骨体引起。因长期咳嗽,特别是剧烈咳嗽,膈肌和肋间肌的强力收缩,改变着胸腔负压和肋骨位置,使肋骨的应力集中于肋骨的腋后段,特别是5~8后肋活动度大,又无肩胛骨和锁骨的支撑保护,所以应力骨折最好发于5~8后肋,X线特点为断端极少错位,在动态修复中多出现球形骨影。

    总之,疲劳性骨折的发生,不仅与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年龄、性别、职业、体重等)有关,且与外在因素(如训练环境、训练强度、持续时间、地理特点等)亦有密切关系。因此,诊断疲劳性骨折应根据临床病史及影像学征象综合分析,首选X线平片检查,如诊断不明确,特别是骨盆、肋骨等因骨的结构不规则,不能清晰显示病变特征,而且需要与其他病变如转移瘤、骨肉瘤、尤文肉瘤(Ewings sarcoma)、骨样骨瘤及低毒力骨感染等病变鉴别时,可用CT检查[3]。笔者的经验是扁骨或不规则骨应首选CT检查。

    【参考文献】

    1  李祖国.新兵基础训练期间应力性骨折的发生率和分布特征.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3,14(2):112.

    2  Somer K,Meurman KOA.Computed tomography of strcss fractures.J Comput Assist Tomogr,1982,6(1):109-115.

    3  Edwaed MD.Stress fractures in runners.JAMA,1982,247(2):1039.

    作者单位: 1 010020 内蒙古呼和浩特,内蒙古中蒙医院放射科

    2 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放射科


    (编辑:周  蕊)

作者: 武蓉,郭印国,陈留斌 2006-9-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