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6年第2卷第9期

境遇人事致病之我见

来源:《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摘要:境遇人事,指的是个人与社会相关的多种因素,其大则涉及到整个社会状况,小可表现为个体的行为意识,在一定条件下,诱发七情,成为致病因素。古往今来,无论临症诊治,还是著书立说,医者大都考虑到境遇人事,拳拳于七情。1境遇人事是重要致病因素之一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临床实践已趋于共识:疾病发生发......

点击显示 收起

    境遇人事,指的是个人与社会相关的多种因素,其大则涉及到整个社会状况,小可表现为个体的行为意识,在一定条件下,诱发七情,成为致病因素。古往今来,无论临症诊治,还是著书立说,医者大都考虑到境遇人事,拳拳于七情。本文就此浅谈个人之见,供同道参考。

    1境遇人事

     是重要致病因素之一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临床实践已趋于共识: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社会心理因素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任何躯体疾病皆可有心理根源。古代医家李中梓曾说:“境缘不遇,荣求未遂,深情牵挂,良药难医。”王冰认为“人事更易,五脏递迁”。古医籍医案多有记载:因大怒而致吐血,咯血;有气郁而致胃脘疼痛不休;癫狂、惊悸、健忘、失眠多与情志异常有关;梅核气、癥瘕、积聚亦有境遇之因;妇人百病皆自心生,乳岩多生于忧郁积忿中年妇女;喜怒忧思多生痈疽,忧哀悲泣皆能病目等等。国内普查资料表明,50%的食管癌患者发病前半年有重大精神刺激[1];美国一医疗机构调查,门诊就诊患者65%的疾病与境遇人事有关[2]。境遇人事是致病重要因素这一认识,正日趋被人们所证实和接受。

    2境遇人事

     致病的主要因素境遇人事致病的主要因素涉及到外界与自身两个方面,就外界而言,(1)意外刺激:《灵柩》曰:“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又云:“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外界刺激诱发人的激情可损身害寿,突如其来的喜讯或满足可使人大喜似狂,惊喜如呆,史书记载的范进中举, 褫衣获释两例案即是如此。极度伤感不幸之事每易给人沉重的精神打击,甚则一厥不起的病案屡见不鲜,突受惊恐,突生大怒而致病,甚则暴卒的古医案多有记载。外界刺激有良劣之分,以顺人心者为良,以忏其所愿为劣,劣者更易诱发消极情感而致病更深。(2)境遇变异:当人们较长时间在一定环境中生活,并已适应各自的角色,而突然出现剧烈的境遇变化,或先富后贫,故贵脱势,虽不中邪,但精神内伤,甚则身心败亡。(3)社会动荡:国泰民安,社会状况与百姓身心健康关系密切。据史记载:东汉末年,连年征战,疾疫流行;金元时期,兵连祸结,热病蔓延。故有承平之年民病少而轻,兵荒动荡之年民病众而重之说。就自身而言,主要有(1)所求未遂。指的是思想无穷,所愿者不得归。古医案中有所愿不遂而成痿证、虚损等疾病案例多见,笔者临床中遇到因求学、求婚不遂而精神失常病案不少,且大多性格内向,心理自我封闭者多,足见这也是致病因素之一。(2)紧张操劳,持续的操劳紧张,焦虑苦思等同样是致病因素。《奇症汇》载:曾有一学业过劳,苦于攻读致吐血盈盆。近年多有报导,因操劳过度而暴卒在岗位的中年精英并不是个例。现已证明,长期从事紧张或精神高度集中的职业人群中,不少疾病发病率明显偏高。

    3境遇人事致病的特点

    31关键是情志异常境遇人事是致病的原始病因,首先是通过境遇因素而诱发异常情志活动,即七情内伤而干扰正常情志活动而产生疾病,而“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32必须是情志太过或久蓄人生活在一定的环境内,人际交往每刻都在进行,境遇无时不在变化。情感欲望乃人之常情,关键在于适度中节。而致病则在于外缘境遇变故刺激剧烈,内因性格刚烈脆弱,引起情志反应太过或久蓄持久,而“随怒随消者”不可致病。

    33病机为气机逆乱境遇情志异常,首先影响的是气机正常运行,干扰脏腑功能,损伤气血阴阳。正如《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可见气机逆乱是其主要病机。现代医学多把此类心身类疾病归纳为神经——内分泌,尤其是认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较多。

    34取决心身素质的强弱境遇人事致病,固然外界刺激的作用重要,但个体禀赋、性格、修养、经历、气血脏腑功能状况等心身素质强弱是决定因素。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耐受性和易感阈强弱不同,自我调节情感反应和防御外界精神刺激能力不同,个体之间,有着显著的差异,也必然影响到疾病发生发展整个过程。现代社会,日新月异,机遇与危机,无时不在,人多压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控能力,克服不良的情感倾向,阻断“因郁致病”、“因病致郁”的恶性循环是必要的。探讨境遇人事致病中医的相关文献和论述,揭示情感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规律,在日亦进步的今天,不仅具有临床价值,对于进一步启迪人们对心理因素在身心健康方面作用机理的认识,有着更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及北京市食道癌普查工作总结.1959年全国肿瘤学术座谈会资料汇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

2张伯源全国首届医学辩证法·讲习资料汇编浙江医学情报研究所,1981.


作者单位:435500 湖北黄梅,黄梅县人民医院

作者: 陈礼华 ,陈巍 2008-5-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