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7年第3卷第2期

加味补中益气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2例临床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加味补中益气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方法将102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52例,服用加味补中益气汤。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结论加味补中益气汤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且无毒副作用与不良反应。...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加味补中益气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方法 将102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52例,服用加味补中益气汤;对照组50例,口服西沙必利,两组均服用4周后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4.1%,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4%,两组比较,P<0.05。结论 加味补中益气汤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且无毒副作用与不良反应

【关键词】  消化不良;中医药疗法;加味补中益气汤


    功能性消化不良(FD)又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是一组无器质性原因的慢性或间歇性上消化道症状群,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病。其病因复杂,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清楚,目前尚无特殊有效的治疗药物。笔者自2003年5月起采用加味补中益气汤治疗FD52例,取得了满意的治疗,并与单用西沙必利治疗的50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两组102例均为我院门诊病人,随机分治疗组52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52例中,男28例,女24例;年龄<20岁18例,21~50岁26例,>51岁8例;病程:6个月以内者6例,6个月~2年者30例,2~5年者11例,5年以上者5例。对照组50例中,男25例,女25例;年龄<20岁17例,21~50岁24例,>51岁9例;病程:6个月以内者6例,6个月~2年者28例,2~5年者12例,5年以上者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拟定。(1)上腹部疼痛不适;(2)上腹胀、餐后早饱、嗳气、反酸烧心和恶心呕吐;(3)上述症状存在4周以上者;(4)胃镜排除器质性疾病,实验室、腹部B超、X线摄片排除肝、胆、胰疾病,无糖尿病、结缔组织病、肾病及精神病;(5)无腹部手术史,排除肠胃易激综合征。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予加味补中益气汤治疗。药物组成:党参15g,茯苓10g,白术10g,黄芪20g,乌药10g,莱菔子10g,元胡10g,藿香10g,佩兰10g,枳实10g,升麻6g,柴胡6g,黄芩6g,陈皮6g,木香3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1.3.2  对照组  口服西沙必利(西安杨森制药厂)每次5mg,每日3次,饭前15~30min内服。

    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其他治疗药物,忌食酒酪、酸、辛辣、发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2  结果

    2.1  观察方法  治疗由专人负责,制表按6种症状的轻、中、重计分法于治疗前后记入表中,并注意有无不良反应,最后根据疗效指标评定疗效。

    2.2  疗效标准  显效:症状完全或基本缓解,疗效指数>75%;有效:症状大部分缓解,疗效指数51%~75%;好转:部分症状缓解或减轻,疗效指数26%~50%;无效:症状不缓解或加重,疗效指数<25%。

    2.3  治疗分析  见表1。表1  两组治疗结果及疗效比较

    2.4  症状缓解分析  见表2。表2  两组治疗FD症状缓解分析在FD 6种症状中,以上腹痛、上腹胀、餐后早饱的比例最高,治疗前分别为95.1%、100%和87.8%,治疗后则分别减少为51.2%、75.6%和48.8%。其他症状如嗳气、反酸烧心和恶心呕吐也有明显缓解。

    3  讨论

    FD的症状是临床比较难于应付的难题之一。据有关资料统计[2],人群中大约20%~40%有消化不良的症状,虽然大部分人未就诊。但其就诊者占普通门诊的2.3%,消化专科门诊的30%~40%,其中,一半以上患者无器质性病变,而被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在接受胃镜检查中,本病患者十分常见,约占40%~70%。由于消化不良是指一组上消化道症状,长期以来人们对那些症状是消化不良的主要症状的认识尚存在差异,从本组经胃镜证实的102例分析,6种症状中的上腹痛、上腹胀、餐后早饱、嗳气、反酸烧心和恶心呕吐在FD中有较高发生频率(>95%),其中前三者高达95.1%、100%和87.8%,所以这三种症状可以作为FD的必备症状。至于FD的分类,文献上有“类运动失常型”、“类溃疡型”、“类反流型”和“非特异型”四类,但由于本组病例过少,加之各型之间的症状常相互重叠,故很难对其进行分型,国外研究,多型之间以及它们与肠易激综合征和胃食道反流病相重叠,故认为不应过分强调FD分型的临床意义。

    中医没有FD的病名,根据FD的症状,可以将其归属在“胃脘痛”、“痞满”、“嘈杂”等范畴。固FD多是慢性病,容易反复,迁延不愈,所以,FD的发病多有脾胃的功能虚弱,这是本病证因所在。由脾失健运、中气不足、脾气不能上升而表现为纳少乏力、精神不振、舌质淡红、苔白等。脾气不升可致胃气不降,胃气上逆则表现为上腹胀痛,餐后早饱、嗳气、反酸烧心、恶心呕吐等。现代医学认为[3,4],FD患者大多存在胃排空延误,表现为对固体、液体以及液态混合物的明显排空延误和障碍,胃动力异常而形成本病。现代药理学认为:补中益气汤对胃肠蠕动有双向调节作用,即亢进时抑制,减慢时增强。方中用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又用升麻、柴胡升阳,脾气上升,胃气自降;本方中加入藿香、佩兰意在祛除脾虚生湿之弊端,乌药温中驱寒,黄芩清热杀菌,陈皮、枳实、木香行气止痛,元胡活血行气止痛,莱菔子消气除胀。诸药合用,不寒不热,适用于不同证型的FD治疗。临床上,热者可以去乌药,加生地、丹皮,便秘者加生地、麦冬、大麻仁,畏寒甚去黄芩,重用北芪、党参以提高疗效。由此观之,中医药治疗FD有广阔的前景,因病例尚少,加之没有远期疗效随访,故需进一步使用验证。

【参考文献】
  1 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疗好转标准,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77.

2 邹多武,许国铭.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的流行病学及西沙必利治疗的多因素分析.中华消化杂志,1997,17(增刊):65-66.

3 段丽萍,郑芝田,李益农.非治疗性消化不良患者排空研究.中华内科杂志,1995,34(7):157.

4 陈玉龙,王耀芝,付威胜.消化系统疾病诊断治疗新进展.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285-288.

(编辑:张 彦)


作者单位:417500 湖南冷水江,冷水江市中医院

作者: 蔡辉 2008-5-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