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医药杂志2004年第4卷第9期经验交流

再谈药物渗漏对机体的损伤及防治措施

来源:INTERNET
摘要:众所周知,静脉注射药物渗漏(以下简称“渗漏”)是临床药物治疗中常见的不良反应,不仅给病人带来痛苦,也不同程度的影响了治疗工作。为此,笔者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实际临床治疗中所得经验教训对渗漏防治情况进行分析,以供临床用药参考。1渗漏产生的原因1。1药物因素主要与药物的pH值、渗透压、浓度、药物本身......

点击显示 收起

  众所周知,静脉注射药物渗漏(以下简称“渗漏”)是临床药物治疗中常见的不良反应,不仅给病人带来痛苦,也不同程度的影响了治疗工作。为此,笔者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实际临床治疗中所得经验教训对渗漏防治情况进行分析,以供临床用药参考。

  1 渗漏产生的原因

  1.1 药物因素 主要与药物的pH值、渗透压、浓度、药物本身的毒性及变态反应有关。有动物实验显示,静脉滴注20%甘露醇4~8次后,血管壁增厚,内皮细胞破坏,血管内淤血,周围组织炎症及水肿等。

  1.2 物理因素 环境中温度、溶液中不溶性微粒、输液的量、温度、速度、时间、压力与静脉管径和舒缩状态、针头对血管的刺激等。

  1.3 感染因素与静脉炎 微生物侵袭引起的静脉炎与理化因素引起的静脉炎都可使血管的通透性增加。

  2 对机体的影响

  2.1 血管损伤 体液及细胞漏出引起血管周围大量结缔组织增生,致使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缩小或堵塞,如20%甘露醇可致血管损伤且不易恢复。

  2.2 局部组织损伤 由于炎症介质的作用及毒性作用,造成局部组织坏死,如处理不当而形成的斑痕进而挛缩,导致关节僵直、功能障碍等严重后果。

   2.3 骨筋膜室综合征 由于输液大量渗出,超过皮肤扩张限度,致皮下组织压力增高,而压迫骨筋膜室使其容积缩小,血液循环受阻造成神经、肌肉组织缺血缺氧,致使局部酸中毒,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渗出液进入骨膜室,进一步增高其压力,造成缺血—水肿—缺血的恶性循环,最终造成肢体感觉运动功能障碍。

  3 预防措施

  3.1 正确选择穿刺静脉,对血管活性药、渗透压高刺激性强的药物及末梢循环差的病人宜选择粗大静脉穿刺,必要时进行锁骨下静脉穿刺,避免同一部位多次、长时间输液。

  3.2 减少血管壁的机械刺激和损伤,应用血管扩张药,如硝酸甘油帖片,2%山莨菪碱涂擦。其他方法如使用静脉留置针。

  3.3 使用局部麻醉,在静脉穿刺点外敷1%的地卡因或皮下注射2%普鲁卡因可防止静脉炎的发生,从而避免渗漏。

  3.4 熟悉药物的性质,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采用适宜的稀释液,调节pH值、减慢注射速度,适当调节室温及提高注射液温度。

  3.5 如在使用肾上腺素时,每100ml肾上腺素输液中加5~10ml酚妥拉明,再如应用红霉素静脉滴注时,可加少量氟美松以减轻药物对血管壁的刺激。

  4 渗漏后的治疗

  怀疑渗漏后,应立即停止注射或更换注射部位并抬高患肢,然后继续观察受累组织损伤的表现,防止局部进一步损伤。

  4.1 热敷 促使液体吸收(主要用于血管收缩剂渗漏)。

  4.2 冷敷 使血管收缩,减少药物的吸收,减少渗漏,灭活渗漏的细胞毒性药物。早期局部非炎性水肿首选冷敷,化学药物渗漏用冰块冷敷,氢化可的松冷敷效果较好,血管收缩药渗漏引起组织损伤,采用654-2湿敷很好。

  4.3 封闭疗法 如漏出的药液刺激性强,为避免组织坏死,可将透明质酸酶150~300U加入0.25%的普鲁卡因注射液10~15ml中,行局部封闭。

  4.4 经以上处理仍无好转者及时按外伤治疗。

  作者单位:276628山东省莒南县涝坡医院内科

作者: 王立萍 孙钦祝 2005-7-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