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药杂志2006年第6卷第11期

继发性肺结核并发类赫氏反应1例报告

来源:中华医药杂志
摘要:确诊为肺结核。入院诊断:(1)继发性肺结核(上/)培(+),初治,进展期。所以我们考虑为类赫氏反应。类赫氏反应是化疗中的“暂时恶化”。...

点击显示 收起

    患者,男,18岁,因咳嗽乏力2个月伴右肺内炎性阴影,就诊于我科门诊,因痰涂片(+),痰Bactec培养(+),对雷米封(H)、利福平(R)、吡嗪酰胺(Z)、乙胺丁醇(E)四药均敏感。确诊为肺结核。从2006年6月3日开始HRZE四药规律抗痨,接受抗痨第1个月,咳嗽、乏力等症状好转,痰菌转阴,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但第2个月时,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出现左侧胸腔积液,体温最高可达40℃,故前往北京市胸科医院住院对症及抽液治疗,但仍有午后发热、轻咳,少量白粘痰等。2006年8月1日为进一步诊治遂转来我科。患者既往体健,否认肝炎病史,否认输血史,否认SARS及流感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入院查体:T 374℃,神志清,精神可,全身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左侧胸廓略塌陷,左下呼吸音低,右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率:80次/min,律齐,无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辅助检查:X线胸片示骨性胸廓,双侧不对称,左侧塌陷,肋间隙变窄,气管居中,双肺纹理紊乱,右肺中上可见大片不规则炎性影,右中叶靠近肺门处一30cm×40cm结节影,内有一透亮区,左肝透过度降低,左肋膈角模糊,右侧肋膈角锐利,心影无扩大。化验:血TB-Ab(+),38KDa抗体(+),ESR:40mm/h,乙肝五项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血糖、血脂、肝功分析均在正常范围内,肾功UA 107mg/dl(正常为小于70mg/dl)。痰抗酸染色(+)×3,2006年8月2日行胸部CT检查与2006年7月7日比较示病灶较前范围增大。入院诊断:(1)继发性肺结核(上/)培(+),初治,进展期;(2)结核性胸膜炎,左侧胸腔积液。

    入院后继续给予HRZE规律抗痨,辅以保肝对症治疗,1个月后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无发热,无明显咳嗽、咳痰,体重增加,化验:痰菌阴转,ESR:20mm/h,复发胸片病灶较入院时有所吸收,B超复查提示胸腔积液吸收。

    讨论:该患者在四药规律化疗1个月后出现高热,对侧胸腔出现积液,胸部X线病灶增加,范围增大,痰菌复阳,血沉加快,住院过程中曾考虑是否为耐药患者,但经过继续1个月的相同方案的治疗,患者病情明显好转,无发热,无咳嗽、咳痰,辅助检查:胸片示病灶吸收,B超示胸腔积液吸收。所以我们考虑为类赫氏反应。类赫氏反应是化疗中的“暂时恶化”。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应用以HR为主的强力化疗方案后,使大量的结核菌在短期内被杀死,大量的死菌、菌体的游离成分如蛋白质、磷脂质、肽糖是炎症反应和免疫系统的强烈诱导剂,这些物质作为抗原,使已处于高敏状态的肺、淋巴结、浆膜、脑膜,与脑组织发生更高的变态反应,导致肺部病灶增多或扩大,即病灶周围炎,肺外组织出现病态反应。这种变化不是抗结核药物本身的直接反应,而是药物杀死结核菌后,大量特异性抗原在已处于高敏状态的机体内引起更高的变态反应,类似于躯梅疗法所致的梅毒恶化,即Herxheimer’s反应,在抗结核治疗中的恶化现象,称为类Herxheimer’s反应[1]。类赫氏反应的发生率约为13%[2]。通过本例,我们想提醒年轻临床医师,在排除感染、药物反应而出现病情恶化,没有痰培养等证实为耐药者不要轻易调整化疗方案,在强有力抗结核治疗同时加用激素,可减轻类赫氏反应。

    【参考文献】

    1  张敦熔结核病新概念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226-228

    2  姚小英,张利诚,黄奕娟结核病化疗过程中出现类赫氏反应20例分析中国防痨杂志,2003,4:128

    作者单位: 102308 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结核科

 (编辑:黄  杰)

 

作者: 张春霞,郭建霞,陈东进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