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药杂志2009年第9卷第1期

21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来源:《中华医药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2007年12月收集到的213例ADR进行回顾性统计与分析。结果213例ADR报告中,性别与年龄方面,女性多于男性,65岁以上老年患者占总例数的35。涉及的药品种类中,抗感染药物居首位,其次是心血管药物,中药和解热镇......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我院2005年1月-2007年12月收集到的213例ADR进行回顾性统计与分析。 结果 213例ADR报告中,性别与年龄方面,女性多于男性,65岁以上老年患者占总例数的35.68%。给药方式中,静脉滴注引发的ADR最多,口服次之。涉及的药品种类中,抗感染药物居首位,其次是心血管药物,中药和解热镇痛药分别为第三、四位。引起ADR的抗感染药中,喹诺酮类药物占首位,头孢菌素类药物居第二位,依次是林可霉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类。ADR的临床表现形式呈多样化,但以过敏、消化系统反应比较多见。结论 我院ADR的发生以女性、老年患者居多,其临床表现多样,发生因素与患者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等相关。应加强对ADR的监测及相关知识的宣传,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统计分析

Analysis on 213 case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

    XIAO Zhong-ge, JIN Jian, DONG Ying-qiu.The 9th People’s Hospital Affiliated to Medical College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1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occurrence of ADR in our hospital and analyze its correlative factors. Methods  213 cases of ADR were collected from Jan 2005 to December 2007 in our hospital and were analyzed statistically.Results  Of the 213 patients, females were more than males. There were 35.68% of patients who were older than 65. Most of them were resulted from iv which accounted for 68.07% (145 cases). Antimicrobial drug was the first of all the drugs involved in the present study and the next one was cardiovascular drugs. The third and fourth categories wer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tipyretic and analgesic. Of all the antimicrobial drugs, fluoroquinolones was accounted for 39.86%. The second was cephalosporins. Various ADR were discovered. Of 213 cases, most commonly manifested itself in the anaphylactic reaction.Conclusion  Female and older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occurs ADR commonly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ADR varies. The occurrence of ADR is related to many factors, such as age of patients, administration route and category of drug. ADR monitoring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nd knowledge of ADR should be publicized so as to lessen and avoid the occurrence of ADR.

    【Key words】  adverse drug reaction; monitoring; statistical analysis

    近年来,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危害的严重性正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1],发达国家纷纷加强了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我国于2004年实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以来。ADR的监测得到不断加强,广大医护人员越来越认识到报告和监测ADR是加强药品管理、提高用药质量和医疗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确保人们用药安全的重要措施。我院为三级甲等医院,已将ADR的监测纳入到临床药学的日常工作中。现将2005年1月-2007年12月我院呈报的213例ADR进行回顾性统计与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本文资料来源于我院2005年1月1日-2007年12月31期间,各科室自发呈报,剔除内容填写不完整和内容重复的,并上报符合要求的213例ADR。采用描述性的分析方法,对发生ADR的患者在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种类、临床表现等多项指标进行分析处理。

    2  结果

    2.1  ADR发生率与患者年龄性别的关系  见表1。从表1看出,不同年龄段患者均有ADR发生,其中65岁以上患者发生率最高,占35.68%。男89例,占总例数41.78%;女124例,占总例数的58.22%。女性多于男性。表1  ADR发生率与患者年龄的关系

    2.2  ADR涉及药物品种及分布  根据《临床用药须知》分类方法,将收集的213例ADR涉及的药物进行分类统计,引起ADR的药物分布广泛。其中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所占比例最高,为67.14%;其次是心血管药物,占11.74%。中药和解热镇痛药分别为第三、四位,发生率均超过10%。ADR发生少见的有血液系统药物、抗疟药物、消化系统药物等。详见表2。 表2  ADR涉及药物品种及分布

    2.3  引起ADR的抗感染药物类别及构成比      由于抗感染药物在临床应用非常广泛,ADR发生率高,所以单独进行统计分析。表3显示,在引起ADR的抗感染药物中,喹诺酮类药物引起的ADR占首位,有57例,占总例数39.86%;头孢菌素类药物居第二位,有21例,占总例数的14.68%;其次是林可霉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药等,发生率均超过10%。少见的有抗病毒药、磺胺类药、其他β-内酰胺酶抑制药、抗分歧杆菌药等药物。详见表3。表3  引起ADR的抗感染药物类别及构成比

    2.4  ADR与不同给药途径的关系  给药途径不同,ADR发生率差异较大。其中静脉滴注发生率最高,占68.07%;口服第二,占29.58%,外用和肌肉注射发生少见。见表4。

    2.5  ADR涉及的器官/系统分类及临床表现  药物可以引起全身各器官及多系统的ADR,213例ADR中,以过敏、消化系统反应比较多见,分别占46.01%和27.70%,血液系统反应最少。其中,损害严重的ADR,如肝、肾功能的损害和过敏性休克等,共有6例,占总例数的2.82%,见表5。 表5  ADR涉及的器官/系统分类及临床表现 表6  ADR报告年度分布情况

    3  讨论

    3.1  ADR与年龄的关系  上述统计结果显示近3年来我院ADR发生的人群分布主要集中在中老年患者,65岁以上患者最多,共76例,占35.68%。年龄是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因素。老年患者血浆蛋白浓度减少,与药物结合能力降低,同时肝、肾功能减退,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速度减慢,易引起药物蓄积导致ADR发生。此外,老年人肾小球滤过率和肾小球分泌功能降低,肾血流量减少,也将影响体内药物的排泄。许多老年患者常患有多种疾病,多种药物联合应用较为常见,药物相互作用及各种原因导致的用药依从性差,也是引起老年患者ADR和ADR加重的主要原因[2]。儿童患者也是ADR发生率较高的人群。由于我院为一家综合性医院,儿童患者较少,所以儿童患者ADR上报例数较少。

    3.2  ADR与性别的关系  从性别来看,我院女性患者ADR发生率明显多于男性患者,除低于18岁年龄组外,其余各年龄组均表现为女性ADR较男性高的特点,值得引起重视,但具体原因不明。考虑到医院流动人群数较大,这些数据并不能说明女性ADR较男性发生率高。且不同种类的ADR在不同性别其发生率也不同。例如,在药物性皮炎中,男性比女性发病率高,其比例约为3:2,而保泰松导致的粒细胞缺乏症女性却比男性高3倍。

    3.3  ADR与药物品种的关系  抗感染药引起ADR有143例,占67.14%,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这主要与抗感染药种类多、应用范围广、用药频率高有关。在引起ADR的抗感染药中,喹诺酮类药物与头孢菌素类药物居多,这两类抗生素ADR的比例高,共占54.54%。喹诺酮类药物与头孢菌素类药物的ADR发生率较高主要与这两类药物抗菌谱广、高效、品种繁多、新药层出不穷、临床使用广泛有关[3]。其中喹诺酮类药物由于不用皮试,患者使用方便或因个人用药习惯而经常被使用,所以ADR发生率较同样高发的头孢菌素类药物高。在引发ADR的药物中,不少为近年来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如第四代氟喹诺酮类药物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洛美沙星、莫西沙星等,说明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应该密切关注新品种的安全性。其次应引起重视的是中药的不良反应,在213例ADR中,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共有13例,只占总例数的6.10%。尽管ADR发生率不算高,但考虑到我院主要以西医治疗为主,故ADR发生率相对较高。中药来源于大自然,一般认为无不良反应或不良反应少且轻,相对于西药来说,中药较为安全。由此,中药的不良反应往往被人们忽视。中药引发的不良反应主要以过敏反应比较多见,轻者仅表现为皮疹,但严重者可致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近年来,全球中药的ADR事件不断出现,中药制剂也成为关注焦点。国家ADR中心报道[4],其10年来收到的与中药相关的ADR病例数和死亡人数,约占全部ADR报告总数的5%,而其中又以中药的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常见也最严重[5]。在我院发生的中药不良反应中,由注射剂所致者多见,如血栓通等。此外,还必须注意中成药的配伍,中西药不可盲目联合应用,用药剂量和服用方法也应重视[6]。中药是我们的国宝,中药的安全性评价对中药能否走向世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大对中药ADR的监测显得尤为重要。

    3.4  ADR与给药途径的关系  给药途径与ADR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调查显示,静脉滴注的ADR发生率最高,其次为口服给药,这可能与这两种给药途径应用较多有关。同时由于静脉滴注见效较快,医生经常用于急诊患者,但由于配伍问题、溶解后的稳定性问题、给药速度问题,使应用静脉滴注给药途径的ADR发生率高于其他给药途径。因此提倡能口服给药就不注射给药,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给药,这对减少ADR的发生及预防严重的ADR大有益处。

    3.5  ADR的临床表现  从213例ADR的临床表现来看,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7]。其临床表现多样,又以过敏反应多见,占46.01%,其次为消化系统反应和神经系统反应。大多数的ADR的临床表现较轻,危害较小,如皮疹、恶心等,经过医生的相应治疗,不良反应症状都逐步减轻。Pagani等[8]则运用标准的皮肤试验来诊断和预防药物的过敏反应。但个别药物能引起较严重的ADR,如过敏性休克、溶血性贫血等。严重不良反应以抗感染药物(如头孢菌素,大环内酯及林可霉素)和部分中药为主,但经过医生的积极抢救,不良反应症状均好转,未出现后遗症。这进一步提示我们,特别在应用抗菌药物时,应谨慎小心,密切观察,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进行救治。

    3.6  ADR上报例数的年度分析  本次调查发现,ADR的发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原因可能并不仅仅是ADR发生率的上升,也可能由于医务人员和患者的重视,所以上报例数逐年增加。

【参考文献】
  1 Wolfe MM,Lichtenstein DR,Singh G.Gastrointestinal toxicity of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EJM,1999,3(4):1888.

2 何伟珍,吴丽兰,应小飞,等.浙江丽水市2004年50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中国药房,2005,16(10):74-75.

3 蒋宇利,冯琳,欧宁.2003年我院40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4,13(6):313-315.

4 周筱青,周践.我国开展ADR监测工作取得的成绩、存在的误区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药房,2004,15(3):134-135.

5 梁月晴,韩旭革,张涛.中药注射剂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不良反应.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10):42-44.

6 林向华,周杰华.358例中药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中国药业,2004,13(4):62-63.

7 杨君,黄仲义.我院184例药品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中国药房,2005,16(6):455-456.

8 Pagani M,Bonadonna P,Senna GE,et al.Standardization of skin tests for diagnosis and prevention of 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s to oxaliplatin.Int Arch Allergy Immunol,2008,145(1):54-57.


作者单位:1 200011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药剂科 2 201203 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药学院05级本科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