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学教育校园动态北京大学医学部

我心中的导师:郭晓蕙教授

来源:北京大学医学部新闻中心
摘要:“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古人精辟凝练的优秀导师应具有的高尚品德。“解惑”,解除学生心中的困惑,指引正确的方向。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才有了“孔子弟子三千”、“程门立雪”的美谈,导师身上体现的为人师表的高贵品质使无数学生受益终生。我的导师郭晓蕙教授就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导师。...

点击显示 收起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古人精辟凝练的优秀导师应具有的高尚品德。“传道”,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授业”,传授丰富的专业知识;“解惑”,解除学生心中的困惑,指引正确的方向。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才有了“孔子弟子三千”、“程门立雪”的美谈,导师身上体现的为人师表的高贵品质使无数学生受益终生。我的导师郭晓蕙教授就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导师。她对专业知识的精益求精,她在专业领域内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她的这些优秀品质打动了我,她是我心中的楷模和永远的导师。

 

        作为一名优秀的北医人,郭晓蕙老师身上体现着“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作风。郭老师身兼数职,医疗、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占据了她绝大部分时间,但她从未有怨言,总是以勤奋的工作态度和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临床工作中去。有很多时候很晚还能在院内看到她忙碌的身影。每逢五一、十一的长假她坚持两次查房,即使自己身体不适也没有耽误过。作为一名功成名就的教授,她本可以生活得很安逸,但在个人的这种“小乐”和献身医学的“大业”之间,她选择了后者。郭老师曾说一名好的医生不仅要治愈患者躯体上的疾病而且要向他们传达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让患病的身体以健康的心灵面对人生。

 

        面对“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事业,郭晓蕙教授始终秉承着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郭晓蕙老师每次查房前都会亲自看望患者,亲自查体,获得详尽的第一手临床资料,往往这个时候也是我们研究生学习的好时机,郭老师也会指出我们在询问病史、体格检查方面的不足和疏漏。每当遇到少见、罕见病例,郭老师总是多方查阅文献、教科书,找到原始资料、引文出处,做到言之有据。记得我硕士入学的第一天,她对我说“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无论你做什么都一定要实事求是”,她这句看似简单的朴素话语饱含了深意,也包含了她对我的期望。今后这句朴实但含义隽永的话语一定会永远深印在我脑海里。

 

        郭晓蕙教授在专业领域内已经有不俗的成就,而她始终怀着一颗年轻的心,不断创新鼓励推陈出新。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影响人类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慢性疾病,尤其是病程长的患者通常有下肢大血管病变,以往多依靠血管彩超诊断且病变已较为严重;早期病例尚缺乏有效的诊断手段。在郭晓蕙教授的带领下,开展了下肢动脉测压技术,使早期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诊断率有了很大的提高。郭老师还叮嘱病房医师将患者的此项检查结果记录在出院记录上,以便门诊医生能进行后续治疗和随访,保证了治疗的连续性。她为让更多的患者了解这项技术,专门举办义诊,为患者现场义务咨询。另外,糖尿病足换药是“老大难”问题,郭老师指导开展了清创换药术解除了很多患者的病痛。在科研方面,郭老师鼓励科室人员的科研活动,亲自参与项目设计和基金的申请并尽可能创造条件支持科研。

 

        郭晓蕙教授对待患者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总是用患者易懂的语言向病患耐心地解释病情,确定最佳治疗方案。她看病总是从全局出发,着眼于整体,对每个不同的患者进行个性化的治疗,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体现着“医者父母心”这句话。

 

        郭老师对待自己学生关心爱护的同时也能严格要求绝不松懈。我参加完转博考试后她亲自问我考试的情况,并积极构思我的博士课题,为我联系科研经验丰富的教授作为我的副导师,在实验所需资金方面大力支持保证我的实验能顺利进行。郭老师还经常给我提供专业外语学习的机会鼓励我们多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使我能开拓视野,了解业内进展和动向。针对我们研究生的学习,郭老师特别安排了英文病例讨论,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专业知识。

 

        郭晓蕙教授就是这样一位在医学殿堂辛勤地耕耘的学者和导师,在她的身上体现了“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崇高境界。                          

 

     (北大医院 内分泌科 张婷婷)


作者: 2007-1-25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