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行业资讯临床快报免疫系统

红斑狼疮研究有新进展

来源:文汇报
摘要:332)以封面文章形式刊登了仁济医院风湿病学科鲍春德教授领衔的研究组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干扰素致敏促进脂质吞噬和泡沫细胞形成:干扰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早发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新机制》,并配发了编者按。这一研究将有助于对SLE早发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的理解,并为今后的临床提供了可能的治疗靶标。近日,国际......

点击显示 收起

日前,国际风湿病学领域著名杂志Arthritis  &Rheumatism(IF:7.332)以封面文章形式刊登了仁济医院风湿病学科鲍春德教授领衔的研究组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干扰素致敏促进脂质吞噬和泡沫细胞形成:干扰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早发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新机制》,并配发了编者按。这一研究将有助于对SLE早发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的理解,并为今后的临床提供了可能的治疗靶标。



近日,国际风湿病学领域一著名杂志以封面文章形式刊登了仁济医院风湿病学科鲍春德教授领衔的研究组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干扰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早发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新机制》。这一研究将有助于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早发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的理解,并为今后临床提供了可能的治疗靶标。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由自身免疫介导的,以血清中出现多种自身抗体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理复杂,可以造成机体多系统和多器官损伤。近年来,由于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认识的逐步深入,国内外对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都有很大提高,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预后显著改善。但随着患者生存期延长,动脉粥样硬化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的早发及其所导致的心脑血管事件,已成为影响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生存质量和远期死亡率的重要因素。

关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早发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机制目前仍未完全阐明。除了传统心脑血管危险因素之外,系统性红斑狼疮病程中存在的炎症过程和免疫紊乱,已被认为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早发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国际权威专家在编者按中指出,该研究为干扰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早发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直接作用提供了关键证据。据鲍春德教授研究组正在进行进一步的细胞学实验和动物实验研究,以更深入揭示I型干扰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早发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效应和病理机制。
作者: 2011-4-1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