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行业资讯业界动态

中国急诊医学三十年:SARS后进入高速发展期

来源:搜狐健康
摘要:2013年4月12日—14日,北京协和急诊医学国际高峰论坛在京举行。今年恰逢中国急诊医学30周年,全国各大医院的急诊科、ICU、儿科、呼吸内科、麻醉科医生齐聚北京,与来自美国、意大利、法国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16位专家进行学术交流。中国第一个急诊科的诞生1983年之前,北京协和医院急诊室执行“急诊主治医师负责制”......

点击显示 收起

  2013年4月12日—14日,北京协和急诊医学国际高峰论坛在京举行。今年恰逢中国急诊医学30周年,全国各大医院的急诊科、ICU、儿科、呼吸内科、麻醉科医生齐聚北京,与来自美国、意大利、法国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16位专家进行学术交流。

  中国第一个急诊科的诞生

  1983年之前,北京协和医院急诊室执行“急诊主治医师负责制”,由内科一名对急诊工作比较了解的主治医师长期值班,负责巡查在急诊室留观的病人以及救治危重病人。邵孝鉷大夫就是这个制度的第一任主治医师。

  两年后,急诊室的状况日益改善,事故和纠纷几乎没有,内科希望把邵孝鉷大夫调回去。邵大夫不愿这个对急诊病人有益的制度就此终结,写了两封报告,分别给内科主任张孝骞教授和党委书记王辅明同志,要求把自己的人事关系调到门急诊科。两位领导都同意了他的请求,于是邵孝鉷就固定在急诊室工作了。

  1983年,北京协和医院院长陈敏章下令设立独立的急诊科,邵孝鉷被任命为第一任主任,他也成为了我国急诊医学的创始人之一。

  这时,邵孝鉷受《中华内科杂志》邀请撰写一篇介绍“emergency medicine”的论文,他译成了“急救医学”。张孝骞主任审稿时改成了“急诊医学”,并解释说:“如同手术是外科的重要诊治手段一样,‘急救’也只是急诊医学的一种手段。急诊医学包括的范围更广。”急诊医学这个叫法就此延续了下来。

  邵孝鉷出任急诊科主任后,陈敏章院长与他面谈,希望把这一新兴学科办出特色,同行一眼就能认出这是协和医院的急诊科。邵孝鉷认为应该立一个“科训”。过了几天,他上交的科训是“高速度、高效率,一切为急伤、病人”,陈敏章院长又补充了一句“高度责任感”。

  中国第一个完全独立建制的急诊科在北京协和医院成立了。

  中国急诊医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会长、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主任于学忠认为,中国急诊医学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草创期、平稳发展期以及高速发展期。

  从1983年到1986年是中国急诊医学的草创期。

  在这一时期,急诊不被承认为专业,急诊工作由其他相关专业的医师承担,而且没有院前急救系统。

  急救医学迈向第二个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于1986年5月正式成立,这就从学术上承认了急诊医学的学科地位。邵孝鉷教授当选为第一届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会主任委员,后来又连任了第二届。

  平稳发展时期里,急诊成为了独立专业,具有相关的理论体系,有自己的学术组织。但尚无成型的住院医师培训体系和亚专业,急诊专业受到其他专业的歧视,从业人员几乎没有专业出身的。

  这一情况一直延续到2003年SARS出现,急诊医学进入高速发展期。这一时期的急诊医学已具备成熟专业的一切特点,形成了自己的亚专业,有规范的住院医师培训体系,与其他专业地位平等,具有成熟专业所具有的一切学术组织。

  就连电视、电影屏幕上,以急诊科为平台的医疗剧也是一年比一年多。作为以解决社会日常紧急医疗需要和严重伤病救治为目的的“特种部队”,急诊医生的工作得到了同行、患者和社会的认可。

  从“军阀混战”到“正规军”

  2003年以后,协和急诊科拥有了国内第一支专职的急诊医护队伍。这一改变有多么重要,郭树彬副主任深有体会。

  多年前在外院曾发生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小伙子醉酒驾车撞倒了交通指挥台,被紧急送到当地医院的急诊科。患者头部伤势明显,被收入脑外科病房,一小时后猝死,尸检证明死因是主动脉根部撕裂、胸部骨折。

  医院和科室因此作了全面、深刻的反省。参与处置的都是副主任医师级别及以上的医生,为什么还是会漏诊?主动脉根部撕裂应该立即死亡,为什么病人又在一小时后猝死?

  真正具有急诊专业素质的医生会清楚地意识到,由于病人受到方向盘冲击容易造成纵膈摆动,车祸伤的检查流程应包括头、颈、胸、腹,甚至全身多系统评估。该患者因胸部骨折导致主动脉根部撕裂,又因心肺复苏加重了伤势,正是因为诊断不专业、抢救不专业才导致了患者死亡。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案例发生在北京协和医院。2008年奥运会期间,北京鼓楼发生美国游客刀扎伤事件,其中一名伤者被送到了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

  “患者肝门的血管断了一半,失血达到8000CC,要知道一个成年男性全身血液加起来不过5000CC。输血不及时,病人立刻就会死亡。”亲历抢救过程的郭树彬教授解释道。

  在极危重病人的处理中,协和急诊人的专业素质就体现出来了。他们第一时间进行循环系统的复苏,同时用床旁超声开展检查,判断伤情。同时启动协和独有的紧急输血机制,从发出医嘱到输上血不到15分钟,为挽救患者生命赢得了极其宝贵的时间。

  “急诊工作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最直接获得生命支持的同时,获得与病情相关的临床资料。”郭树彬教授如此评价自己的工作,“一个好的急诊科就是一方人民的健康守护神。”

  由规模扩张、高速发展向内涵建设转变

  谈及急诊医学的未来之道,于学忠教授提出两点认识:“第一,从管理走向经营。管理是提高效率,经营是提高效益。第二,从粗放式管理走向精细化管理,通过制定指南、规范和流程,让诊疗有律可循,有据可依,有助于防止医疗事故,使病人付出最少,收益最大。”

  30年来我国急诊科发展很快,但各个医院急诊科建设没有固定的模式,医疗质量、人文关怀、服务态度、收费标准等参差不齐。因此,我国急需对急诊科的管理、急诊专业的建设,建立一套完整详尽、分级量化的指标体系。

  作为卫生部、北京市急诊医学质量控制中心的依托单位,北京协和医院正在着手制定《医院急诊科规范化流程》、《医院急诊科质量管理与控制标准》,使其更有可操作性,更好地为急诊患者服务。质控中心还将启动三级综合医院急诊科拥挤情况调研,制定出相应的对策,力争改变急诊拥挤的状况。

  1983年,一群怀着共同梦想、勇于创新的医务人员创建了急诊医学这个新学科。如今30年过去,急诊医学经历了自然灾害、恐怖袭击、严重瘟疫等各种严峻考验,正崛起为医学领域一个新兴的、富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科。他们的足迹令人瞩目,他们的未来充满希望。

作者: 2013-4-1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