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行业资讯新闻专题假人血白蛋白事件

血制品紧缺追踪流通是“制假链”重要一环

来源:网络
摘要:”血制品行业资深销售人士告诉记者。业界认为,部分医药公司、基层医院唯利是图,以及流通渠道中的不法行为等,共同营造了假人血白蛋白的制售链条,而市场供应量严重不足间接引发的暴利空间也是血制品造假猖獗的一个重要原因。”远大蜀阳市场部经理李健告诉记者,由于基层缺乏相关的检测技术条件,制假售假者往往把假人......

点击显示 收起

     “送检的是真的,审批的也是真的。送批一部分,仿冒一部分,使得一些铤而走险的不法之徒屡试不爽。”血制品行业资深销售人士告诉记者。

    自年初SFDA专项整治行动以来,吉林、山西、湖北、湖南、宁夏、青海、重庆等地“假人血白蛋白”案件相继曝光

    业界认为,部分医药公司、基层医院唯利是图,以及流通渠道中的不法行为等,共同营造了假人血白蛋白的制售链条,而市场供应量严重不足间接引发的暴利空间也是血制品造假猖獗的一个重要原因。

    基层黑市

     “大城市执行比较好,但在基层医院和规模小的医药公司往往覆盖不到。”远大蜀阳市场部经理李健告诉记者,由于基层缺乏相关的检测技术条件,制假售假者往往把假人血白蛋白销往中小城市和偏远地区,企图躲避药监部门的监管。“小的医药企业违法成本不高,即使吊销执照也无所谓。”

    从CCTV《每周质量报告》公布的情况看,部分医药流通企业的销售员也成为假人血白蛋白流通链中的重要一环。他们利用工作之便,私自从非法渠道购进来源不明的假人血白蛋白,使用伪造的产品检测合格报告等文件推销到医院,而一些医院没有按照《药品管理法》的规定严格把关,使假人血白蛋白被应用到临床治疗中。

     “销售人员是否在流通中参与造假,我不敢判断,但市场中确实存在假的血制品。”绿十字(中国)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一工作人员如是表示。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业人士告诉记者,一瓶假的人血白蛋白成本低至10~20元,如按现在的正品价格在医药市场销售,至少能得到10倍以上的暴利。据该知情人士透露,除了吉林、山西、青海、湖北、山东、重庆、新疆,沈阳五爱市场、安徽阜阳市场、成都荷花池市场均存在血制品交易的黑市,并已形成了各自的销售网络。

    堵死非法进药渠道是关键

    针对人血白蛋白全国范围出现假冒问题,一些医疗卫生业内人士将部分原因归结为季节性需求巨增导致的市场暂时短缺。他们表示,春季往往是病人手术的高峰期,临床对人血白蛋白的需求随之增加,而在“物以稀为贵”的市场法则下产生的暴利,促使部分不法分子投机做假。

    对此,李健认为:“季节性短缺的说法是外行人的看法,主要还是结构性和阶段性的短缺,浆源是问题的根源。”他表示,目前经过连续数月专项整顿,人血白蛋白这一救命药市场初步得到净化,但全国范围内的血制品市场短缺,所带来的仿冒、制假问题依旧需要引起重视,相关监管有待进一步加强。

    事实上,国家药监部门对血制品的监管一直在收紧,一些地方药监部门已经着手直接到商业公司检验,而从明年1月开始所有的血制品都将实施批签发制度。

    但李健认为,批签发只能起到规范企业的作用,难以解决流通领域销售代表打着公司旗号做假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一要堵死非法进药渠道,二要提高大型血制品企业的产量。

    结构性短缺仍将持续

    目前,吉林省已经在加紧研究建立人血白蛋白等贵重药品全省统一招标采购、统一进货渠道的管理机制。

    对此内人士表示,设立统一招标采购、统一进货渠道的管理机制,肯定可以堵死非法的进药渠道,但前提是血制品市场供应充分。在当前市场缺货的情况下,即使统一招标,医院还是不够用。“医院不够用,肯定会通过其他渠道进货。由于市场缺货,制售假药的利润放大,不法分子冒险的收益自然相应增加。以前不紧缺时,仿冒血制品的事件很少,基本没有。这里主要还是一个供需矛盾的问题。血浆不仅成为血制品质量的控制点,同样是规范血制品市场的着力点。”业内一家二线企业的部门经理表示。

    记者了解到,在近期SFDA对全国范围内血液制品生产企业的全面清查行动中,原料血浆来源的合法性是首要被检问题。

     “国内血制品还没有霸主,真正霸主的产生还需要行业的洗牌与重组,现在国内大型血制品企业主要有成都蓉生、上海生物、上海莱士、远大蜀阳、华兰生物等5家,以现在的规模,5家企业均不具备兼并其他企业的能力。”业内人士认为,华兰生物频繁收购血浆站是为新一轮洗牌做准备,但不足以“一家坐大”。

    据介绍,大型血制品企业要正常运转,最少要10个以上的血浆站供应生产原料。现在收购一个浆站大概需要几百万到2000万元的费用,加上血浆站改制所需成本,10个血浆站需要几个亿元的投入。所以,未来小的血制品生产企业根本无法生存,寡头血制品公司将是竞争的必然结果。

    业内资深人士告诉记者,单采血浆站与基层卫生行政部门真正“脱钩”还需要一个过渡期,血浆今明两年不会得到缓解,2009年以后血制品或能实现供求平衡。

作者: 2007-6-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