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建成了一批现代化的保存保护设施,形成了长期库、中期库、复份库相配套的安全保存和分发利用技术体系,拥有的作物种质资源数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这是来自日前举行的中国农学会
遗传资源分会成立20周年
学术论坛暨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的消息。
目前国家库和国家资源圃目前共安全保存220余种(类)、1650个种(亚种)作物,总计39万余份种质资源,我国的主要农作物栽培品种已基本收集齐全,总量仅次于美国。同时制定了作物种质资源收集、整理、繁殖更新和保存技术规程,完成了对国家中期库和国家资源圃20万份种质资源的繁殖更新,为种质资源的分发利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建成了国家作物种质资源信息系统和共享平台,初步实现了种质资源工作的规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
管理;现代分子技术已应用于作物种质资源鉴定和研究,一批创新种质和优异基因在育种上得到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我国正在由种质资源大国向种质资源强国迈进。
与会专家指出,与世界先进国家和先进组织相比,与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农业发展要求相比,我国一些重要作物种质资源,尤其是野生资源在继续减少或处于濒危状态,抢救和保护任务仍很紧迫;我国现有国外引进作物种质资源仅占总量的15%左右,且集中于少数几个发达国家,如何把国外真正有用的种质引入我国仍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我国目前作物种质资源利用率仅为3%~5%,有效利用率仅为2.5%~3.0%,且对种质资源缺少系统鉴定和深入研究,限制了种质资源的广泛应用;国内收集的作物种质中在育种上有突出贡献的种质并不多,主要是因为从种质资源中发掘新基因很少,尤其是从野生种质中发掘新基因更少,不适应育种和生产发展的需求。
种质资源工作是一项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公益性和长期性的事业,专家们认为,要真正实现由作物种质资源大国向作物种质资源强国的转变,首先要继续抢救濒危资源。由于经济和交通条件的限制,我国有个别地区的种质资源已处于濒危的边缘,如青藏铁路沿线野生近缘植物的收集仍需加紧进行;对国内选育品种,每隔5~10年要系统收集、编目、入库一次,以免暂不使用的品种发生丢失。
还要努力抓好国外引种工作。国外引种要针对各种作物需要解决的问题来进行;必须大力改革国外引种的管理,明确责、权、利,一切引进材料必须信息公开,为全国所用。同时进一步完善作物种质资源保存体系和保存技术。安全保存已收集的种质资源,研究活力监测与繁种更新技术,保证材料的遗传完整性;加强原生境保护;研究超低温、超干燥、试管苗及其他保存技术。规范和完善长期和中期保存种质的档案;大力进行种质创新与利用。
作者:
200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