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药经济原料药

产能过剩下的节约经营考量

来源:www.yyjjb.com.cn
摘要:在规模效益一再诱导以及产业规范化日渐深入的氛围下,原料药企业半推半就地把产能做上去了。光从数据上看,这种能力被表现得很美,但市场并不接受这一套标准,在实际需求面前,产能利用率无奈地下行了,直接映射出来的是资源的浪费。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2002年以来,扩产能、加产量被众多原料药制药企业......

点击显示 收起

在规模效益一再诱导以及产业规范化日渐深入的氛围下,原料药企业半推半就地把产能做上去了。光从数据上看,这种能力被表现得很美,但市场并不接受这一套标准,在实际需求面前,产能利用率无奈地下行了,直接映射出来的是资源的浪费。 
     
     
     
    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2002年以来,扩产能、加产量被众多原料药制药企业视为战胜严冬市场的“万能药”,结果在产量、产能增速“令人喜”的同时,却是产能利用率下滑的“令人忧”。 
     
     
     
     原料药产能利用率迅速走低 
     
    2003年12种主要抗生素原料药的产量增速平均为38.03%,产能增速平均为32.79%,而产能利用率增速只有4.52%。2004年12种主要抗生素原料的产量增速平均为26.41%,产能增速平均为31.44%,而产能利用率增速却为-37.66%。(见表1、表2) 
     
    从这组数据中可看出,2003年抗生素原料药的产量和产能都实现大幅增长,但产能利用率却仅小幅增加,2004年的抗生素原料药产量和产能也实现大幅增长,但产能利用率却出现惊人的负增长。此番对比显示出2003年以来抗生素原料药行业的产能过剩、产能闲置和产能浪费,众多制药企业经济效益滑坡也就顺理成章。 
     
     
     
     不同品种产能利用率存在较大差异 
     
    从品种差异来看,青霉素系列初级原料的产能利用率相对较高。2003年的抗生素价格大战始于青霉素工业盐,使其成为当年产能利用率相对最高的品种。在青霉素工业盐规模经营效益达到极限以后,向下游转化的递延策略成为主流,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系列产品的下游中间体和原料药扩产量、加产能的竞争开始风起云涌。 
     
    7-ACA、7-ADCA中间体产能利用率最低。由于国内7-ACA、7-ADCA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较大的进口量引起国内制药企业跃跃欲试,新扩、新增产能接二连三地出现。2002年福抗大举进入7-ACA市场,2003年华药、鲁抗同时扩产7-ADCA,2004年南阳普康、菏泽睿鹰、山西威奇达先后跨入7-ACA生产行列。较高的产能增长率并没有带来较高的产量增长率,相反,却造成了2004年7-ACA和7-ADCA的产能利用率跌入低谷——分别为41.54%和58.94%,属近几年来的最低值(表1)。 
     
    头孢类原料产能利用率居中。头孢唑啉钠、头孢拉定和头孢噻肟钠等生产技术成熟品种的产能和产量的增速相对较为稳定,受市场替代品种挤压和医药政策影响,头孢唑啉钠在2004年出现了产能小幅增长、产量下降的提前衰退现象。 
     
    头孢氨苄、头孢哌酮钠和头孢曲松钠等生产相对集约的品种的产能和产量增速均较高,普遍增幅在30%以上,头孢曲松钠甚至出现了2003和2004连续两年产能增长率和产量增长率均在50%以上的大跃进式发展态势。 
     
    由于头孢类原料药的市场需求整体呈快速增长趋势,尤其第三代头孢需求更旺,尽管产能、产量增幅最大,然而其产能利用率水平仍介于青霉素初级原料药和两大中间体之间。 
     
     
     
    实际产能利用率仅过半,节约经营为当务之急 
     
    表1、表2中测算的原料药产能利用率是根据中国医药工业信息汇编发布的产量统计数据,折算各生产企业季度最大产量之和来预测全年的大致产能。可能与实际产能存在一定的偏差,不过,大部分品种与实际产能相比,偏差约在20%以内,因为原料药企业生产负荷率达到80%就属于较为理想的水平。 
     
    如果测算依据中的产能数量只有实际情况的80%,则大部分原料药的实际产能利用率仅仅过半,而像7-ACA和7-ADCA两大中间体的产能利用率尚不足50%。 
     
    综合分析各原料药产能利用率的变化,青霉素系列的初级下游产品6-APA、阿莫西林的市场已经相当成熟,生产企业的产能利用率也相对较高。7-ACA、7-ADCA和第三代头孢的产能虽然增长较快,但产量增速却不大,产能利用率也因此较低。由此反映出国内制药企业在发展抗生素原料药方面的盲目跟风和急功近利。往往还未完全具备过硬的生产技术,便争抢扩建、新建项目,在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恶劣环境中又不得不停限产、改造或等待,此种“先上车后买票”的所谓“超前经营策略”应该引起原料药行业的深刻反思。 
     
    曾经有人把大宗原料药生产企业的品种更换比喻为用锅做米饭和煮水饺。简单的理解无可厚非,但如果不具备娴熟的包水饺技术,即便用做米饭的锅煮水饺,恐怕也未必成功,设备闲置和产能过剩的难题自然也难以解决。 
     
    众所周知,原料药生产属于高耗能行业,如此大面积的产能过剩无异于资源浪费。从建立节约型经营模式的角度出发,制药企业宜摒弃小圈子观念,加强行业交流与合作,减少无谓的外延式扩产,通过互惠互利的有序“竞合”,把已经形成的产能实现最大化利用,真正实现国内原料药市场的节约化经营。 
     
原料药版     
     
     
     
    医药经济报2005年 第91期  
     
     
     
   
 
作者: 本报特约撰稿人 朱效衍 2005-8-1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