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7年第7卷第8期

血站内外环境消毒效果动态观察

来源:《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摘要:为了提高血液质量,保障献血者和受血者的安全,做好血站工作场所的内外环境的消毒与灭菌工作极其重要,消毒监测是确保临床输血安全的重要环节,为了血站今后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笔者对2004~2007年本站不同科室的消毒灭菌效果进行动态监测并观察分析,结果如下。1标本来源标本来源于2004年1月~2007年3月本......

点击显示 收起

  为了提高血液质量,保障献血者和受血者的安全,做好血站工作场所的内外环境的消毒与灭菌工作极其重要,消毒监测是确保临床输血安全的重要环节,为了血站今后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笔者对2004~2007年本站不同科室的消毒灭菌效果进行动态监测并观察分析,结果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标本来源于2004年1月~2007年3月本站5个重要科室和40个非固定采血点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连续监测数据。监测环境为采血室、成分室、贮血室、质控无菌室、采血车和非固定采血点。监测项目为空气、物表、手指、压力蒸汽等灭菌效果。
   
  1.2  监测方法  各科室工艺卫生质量检测及其他项目检查,按照《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要求进行无菌操作技术采样,检查频率每月至少1次。   
  
  2  结果
       
  2.1  血站不同环境结果比较  见表1。环境空气培养(静    态)及医护人员手的卫生标准应符合《医院卫生消毒标准》    的Ⅲ类标准,流动采血车及外环境不超过30个菌落,15min收菌(静态),即为合格。其他按无菌操作技术规程执行。
           
  表1  不同环境监测结果比较 略

  2.2  血站不同项目结果比较  见表2。
   
  表2  不同项目监测结果比较 略

  3  讨论
   
  随着无偿献血的大力宣传,公民对《献血法》的逐步认识,采供血业务量的逐步增加,血站的采供血活动极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污染,其环境、空气、物表、手指的消毒质量,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的可靠性,直接关系到血液质量安全。
   
  3.1  数据的结果分析(见表1)  不同科室消毒与灭菌效果的合格率不同,采血室、成分室、无菌室、贮血室及贮血冰箱的监测合格率明显高于采血车和非固定采血点。原因之一是非固定采血点和采血车人员流动性大,导致消毒效果下降,从而进一步影响消毒与灭菌效果,原因之二是采血车比较封闭,空气不流通,特别是夏秋季节天气突变反常,气候潮湿更利于细菌繁殖,特别是霉菌的生长。所以提示员工要定期开窗通风,每天用消毒液擦洗采血车内地面、空间、设施等,定时进行紫外线照射和清洁。建立完善流动采血车工作制度,明确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重点完善采血点、成分制备等重要环节的消毒与灭菌工作,避免环境污染影响血液质量。
   
  3.2  监测结果较差的就是非固定采血点  这个结果与客观因素有关,非固定采血点多数位置不确定,不一定经常保持清洁,更谈不上消毒,也不常通风,受季节影响,有时比较潮湿,容易造成细菌繁殖,空气污染指标明显提高,极有可能造成血液污染。由于外环境采血量较多,这就要求员工尽职尽责,加强消毒管理,对采血环境一定要进行“预消毒”处理,建立制度,认真做好工作记录。加大质控监测力度,积极采取措施,为保证采供血环境提供保障。
   
  3.3  对工作人员手指和物表监测结果分析(见表2)  这与消毒液的配制浓度即有效氯含量是否达到规定的浓度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在工作时配制消毒液一定要用消毒剂试纸条进行监测,看是否达到所需配制浓度,另外在使用消毒剂的时候,一定要看标识、生产日期和有效期,配制溶液要专人配制,保证消毒液在有效期内使用。否则势必影响消毒效果,达不到灭菌的目的。同时要加强消毒设备的质检,定期监测紫外线强度,强调工作时间,保证消毒设备正常运行。
   
  血站工作环境的消毒灭菌是输血管理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特别是血液成分分离室,采血内外环境的消毒灭菌工作,更是直接影响到血液的质量,各采供血机构应严格执行《医院消毒卫生标准》,工作人员树立无菌观念,熟练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各项指标进行消毒化管理,加强质量控制监测力度。认真细致地做好消毒灭菌工作,为确保安全输血提供保障。


作者单位:012000 内蒙古集宁,乌兰察布市中心血站

作者: 安志刚,张桂花,巩美玲 2008-7-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