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国学校卫生2009年第29卷第1期

安徽省大学生抑郁症状与人格特征和家庭环境的关系

来源:《中国学校卫生》
摘要:【摘要】目的了解安徽省大学生抑郁症状的流行状况,探讨家庭环境因素和人格特征与抑郁症状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干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安徽省属高校一~四年级4641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流调用抑郁量表(CES-D)、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家庭环境量表(FES)分别对抑郁症状......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了解安徽省大学生抑郁症状的流行状况,探讨家庭环境因素和人格特征与抑郁症状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干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安徽省属高校一~四年级4 641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流调用抑郁量表(CES-D)、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家庭环境量表(FES)分别对抑郁症状、人格特征及家庭环境进行评定。结果 安徽省大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1.2%。人格中具有敌意倾向、性格内向及情绪不稳定因素,家庭环境因素中不积极参与社交及娱乐活动、家庭关系疏远、矛盾性高以及女生、低年级、来源于农村和学习成绩差均与抑郁症状相关,其中情绪不稳定与抑郁症状关系最为密切。结论 安徽省大学生抑郁心理症状检出率较高,良好的家庭环境和人格特征有利于保护大学生心理健康。

【关键词】  抑郁;人格;家庭特征;因素分析,统计学;学生

  Correlation Between Depression and Personality, Family Environment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Anhui Province

  WANG Jun, ZHANG Hongbo, WANG Lina, et al.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 Hefei(230032),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prevalence of depression and epidemiological feature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Anhui, to explore relative factors including personality and home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provide bases for the intervention. Methods   Totally 4 641 students of different majors who came from six colleges/universities were collected by stratifiedcluster sampling method in Anhui. They were asked to complete CES-D, EPQ and FES.  Results  The prevalence rate of depression was 21.2%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Anhui provinc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depression wa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hostility, introversion, emotionality, taking part in social communication and amusements inactively, alienation of family relationship, conflicts, gender, grade, rural and poor achievements,among which,emotionality was the most correlated to depression. Conclusion  The prevalence rate of depression is high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Anhui. Good family environment and personality are the protective factors to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Key words】Depression; Personality; Family characteristics; Factor analysis, statistical; Students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的重要内涵。大学生面临环境适应、学习及择业等诸多心理困扰。有关研究表明,抑郁心理是大学生常见的负性情感[1]。抑郁不但与多种健康危害行为相关联,而且是大学生休学、退学及自杀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4]。本研究旨在了解安徽省大学生抑郁心理症状流行状况及其与人格、家庭环境的关系,为高校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促进工作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首先根据专业特征将安徽省属高校分为理工、农学、西医、中医、师范及综合6层,在每层高校中各选1所院校为抽样学校;再在每所学校的一~四年级中,抽取约为该年级在校大学生人数的15%,共抽取4 641名大学生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收回有效答卷4 178份,有效应答率为90.0%。其中男生2 844名(68.1%)、女生1 334名(31.9%),一~四年级学生数分别为1 384名(33.1%)、1 060名(25.4%)、1 003名(24.0%)、731名(17.5%)。

  1.2 方法 

  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抑郁症状、人格特征、家庭环境因素等。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出生地、年级、学习成绩、父母文化程度等;抑郁症状评定采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共20项,以总分≥20为有抑郁心理症状;人格特征采用艾森克问卷(EPQ)进行评定,主要包括有内外向因子(E)、情绪稳定性(N)、敌意因子(P)、测验掩饰性倾向(L)4项;家庭环境因素采用家庭环境量表(FES),内容共90项,包括亲密度、矛盾性、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和控制性10个因子。

  1.3  研究方法与质量控制 

  正式调查前进行预调查,并对问卷进行了修改。由经统一培训的调查员,使用统一指导语进行现场调查。调查采用无记名方式,以班级为单位集中独立填写调查问卷,并当场收回答卷。调查结束后,从调查问卷中抽取20个主要项目,选取某医科大学的43名学生,于调查后的第5天进行第2次测评,结果显示,总一致率为95.4%。

  1.4  统计分析 

  运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并输入,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χ2检验、t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等。

  2  结果

  2.1  安徽省大学生抑郁症状的性别、年级及专业比较 

  表1显示,安徽省大学生抑郁心理症状检出率为21.2%,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5,P<0.01);不同年级学生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66,P<0.01),其中二年级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高于其他年级(χ2=281.03,P<0.01),其他各年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6,P=0.48);不同类型高校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71,P<0.01),其中师范类院校的抑郁症状检出率高于其他学校(χ2=193.39,P<0.01),西医类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低于其他学校(χ2=333.03,P<0.01),中医、综合、理工和农学类学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4,P=0.74)。表1  安徽省不同性别、年级及专业大学生的抑郁症状检出率比较(略)注:**P<0.01。

  2.2  抑郁症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 

  有抑郁症状学生的4个因子得分均高于无抑郁症状学生,见表2。表2  安徽省有无抑郁症状大学生人格特征各因子得分比较(略)

  2.3  家庭环境因素与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关系 

  以抑郁症状有、无为应变量(CES-D评分在20分及以上者赋值为1,低于20分者为0),以家庭环境量表中的10个因子(以因子分大于均数赋值为0,因子分小于均数赋值为1)分别作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除独立性因子外,其他9个因素均与抑郁症状存在不同程度的关联,其中娱乐性因子与抑郁症状的关系最为密切(OR=2.46)。见表3。表3  家庭环境因素与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单因素回归分析(略)

  2.4  抑郁症状影响因素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见表4。表4  抑郁心理症状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回归分析(略)

    以抑郁症状有无为应变量,一般情况、人格特征因素和家庭环境因素为自变量,采用Backward LR法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有10个变量被选入回归方程。

  3  讨论

  3.1  大学生抑郁症状流行特征 

  安徽省大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1.2%,低于安徽省中学生(22.8%)[5]和广东省大学生(44.2%)[1],高于阿曼大学生(17.0%)[6]。本研究表明,女生抑郁心理症状检出率高于男生,与张洪波等[5]研究结果一致。安徽省大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以二年级学生和来源于农村学生较高,这可能与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逐渐提高有关,提示该人群应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人群。 在不同类型高校之间,大学生的抑郁症状检出率存在差异,其中西医类最低(14.1%),师范类最高(28.2%),这与韩柏等[7]研究结果相似,说明大学生抑郁症状可能与教育环境和心理健康知识有关。

  3.2  人格特征因素对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及其防制 

  相关研究[8]表明,自我评价低、性格偏内向及具有敌意倾向的青少年较易产生孤僻、适应能力差、情绪不稳定以及抑郁症状。本研究显示,人格中具有敌意倾向、性格内向及情绪不稳定因素都会增加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的危险性。因此,社会、家庭和学校应积极采取措施,促进青少年个性发展,降低人格中的内向、敌意及情绪不稳定倾向,以便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3.3  家庭环境因素对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及其防制 

  家庭环境对个性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又是个人社会支持系统的核心部分,并影响着个体的应对方式,Stephen等[9]研究认为,家庭冲突和破裂都会增加青少年出现抑郁症状的危险。本研究显示家庭环境因素中不积极参与社交及娱乐活动、家庭关系疏远、矛盾性高的大学生发生抑郁症状的危险增加。因此,应重视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尤其在目前的教育形式和日益竞争激烈的择业形势下,改变家长对子女的不良教养方式尤显重要;同时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提供可获得的心理咨询服务,以减少和缓解抑郁症状,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1]傅晓荟,李丽萍.大学生自杀态度与抑郁情况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1):42-45.

  [2]张洪波,张蕊,陶芳标,等.大学生成瘾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国校医,2000,14(2):99-100.

  [3]FRANCES L, GREGORY N. Estimating the Economic Burden of Depress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m J Prev Med, 2006,31(6):143-151.

  [4]唐记华,王高华,王晓萍,等.抑郁障碍青少年自伤行为、自杀观念相关因素剖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8):536-538.

  [5]张洪波,陶芳标,曾广玉,等.安徽省中学生抑郁心理症状及其相关因素.中国学校卫生,2001,22(6):497-498.

  [6]AFIFI M. Positive health practice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high school adolescents in Oman. Singapore Med J, 2006,47(11):960-966.

  [7]韩柏,徐勇.山西省4所不同类型高校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中国学校卫生,2003,24(3):205-251.

  [8]杜保国,李玉玺,杜小对.10~12岁儿童性格及抑郁状况调查分析.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18(3):241-242.

  [9]STEPHEN EG, ICHIRO K, GARRETT MF, et al. Family Disruption in Childhood and Risk of Adult Depression. Am J Psychiatry, 2003, 160:939-946.


作者单位:1 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合肥 230032;2 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作者: 2009-8-2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