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12年第10卷第10期

一次性静脉采血针溶血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一次性静脉采血针。溶血原因。防范对策静脉采血是临床用于各种血标本检验的采集方法。我科于2010年采用一次性静脉采血针替代了原始的注射器采血,它使用方便,穿刺成功率高,大大降低了溶血的发生率。...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一次性静脉采血针;溶血原因;防范对策

  静脉采血是临床用于各种血标本检验的采集方法。我科于2010年采用一次性静脉采血针替代了原始的注射器采血,它使用方便,穿刺成功率高,大大降低了溶血的发生率。作为实施这项护理技术操作的执行者——护士,其在执行过程中使用方法不当,对实验结果产生相应的潜在影响,为临床疾病的诊断带来困难。

  1 原因分析

  1.1技术问题静脉穿刺技术欠佳,穿刺定位或进针不准确,反复穿刺造成血肿,使血标本溶血。

  1.2经验方面(1)止血带使用时间过长或过紧,干扰了血流速度和流向,破坏了体液和红细胞之间的平衡,局部血液浓缩或激活了凝血系统,造成溶血。(2)试管使用不当,同时采数管血时,若先抽抗凝管,如血沉和血常规要及时摇动,待抽血完毕后再摇晃,可造成血球破裂,发生溶血。(3)认为试管是全封闭的,血液流不出而随意放置或在运送途中受到意外震荡,造成红细胞破裂,发生溶血。

  1.3其他原因(1)负压过大,由于负压过大注入试管的血流速度过快过猛,造成红细胞相互撞击而破裂,形成溶血。(2)针对长期使用化疗药物的患者,由于血管弹性差,静脉塌陷,管腔变小加之采血时间过长,可使血管长时间处于负压状态,造成血浆渗透压过低,红细胞裂解造成溶血。

  2 防范对策

  2.1系统培训熟练采血的操作技术,严格掌握注意事项[1,2]。(1)采血时尽可能选择管径粗,暴露明显且充盈的大静脉。为上肢肘正中静脉、头静脉,下肢股静脉、大隐静脉。(2)采血时止血带不宜结扎时间过长,见负压管内有回血可放松止血带,使用时间不宜超过2min。 (3)注入试管时,应先将试管倾斜后将血液沿管壁缓缓注入。(4)整个采血过程都应避免震荡,除添加抗凝剂的全血标本需摇匀外,血清标本应轻拿轻放,立即送检,不宜放置时间过久,也不宜放在冰箱内保存,在送检的过程中,将试管口盖朝上,避免途中震荡。(5)穿刺困难者,可嘱患者先局部热敷,促使温度升高,改善血液循环,血管扩张充盈或采血过程中嘱患者有节奏的松紧拳再推压采血部位上方,增加血流量,发挥负压的作用,使血流加快,增加采血速度。(6)采血的顺序,先抽促凝管,再抽带有抗凝剂的试管,抽完后立即摇匀,摇动时避免上下暴力摇晃,应将试管放在两个手掌中来回摇动,细长的血沉管则慢慢上下来回倒立,使抗凝剂与血液充分混匀。(7)拔针的最好时机是在离采血线差0.3~0.5ml时拔针,待软管内的血液全部流入管后再拔出插入试管的针头。

  2.2培养扎实的工作素养(1)责任护士应掌握所管辖范围内患者的病情动态,做到七知道、心中有数,以便于诊疗。(2)经常与同事多沟通,和谐相处,发扬互帮互助的协作精神,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才能有条不紊的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3)人文关怀,经常与患者交流,及时掌握思想动态,精心呵护,处处体现爱伤观念,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通过以上方法,能减少溶血的几率,从而保障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为患者诊断提供可靠依据,并能够得到及时治疗和抢救。

【参考文献】
    1李晓.真空静脉采血标本溶血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河北医学,2008,30(6):886.

  2王晶,吴秀媛.影响真空采血成功率的因素及防范措施的探讨.中国当代医药,2009,16(22):110.

  

作者: 李宁莉,王淑惠△作者单位:710054 陕西西安,解放军 2013-2-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