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7年第7卷第10期

新生儿两病筛查采血方法的护理

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摘要:【关键词】新生儿采血方法在先天性代谢异常和内分泌疾病中,许多疾病在新生儿和婴幼儿早期无典型的临床表现,易被误诊和漏诊,当症状出现时,往往已经存在不可逆的损伤。根据国情和国内外经验,我国政府于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对每个新生儿筛查就有立法,2001年每个新生儿都享有这种健康保障的权利有......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新生儿 采血方法

   在先天性代谢异常和内分泌疾病中,许多疾病在新生儿和婴幼儿早期无典型的临床表现,易被误诊和漏诊,当症状出现时,往往已经存在不可逆的损伤。根据国情和国内外经验,我国政府于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对每个新生儿筛查就有立法,2001年每个新生儿都享有这种健康保障的权利有明确规定。目前新生儿筛查的重点主要是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和苯丙酮尿症,而采血方法直接影响结果,现将采血方法的护理简述如下。

    1  采血要求

    1.1  采血对象  每个足月活产新生儿。

    1.2  采血时间  新生儿出生满72h并且摄入6~8次母乳后进行,早产儿、低体重儿可适当延长时间,达到预防接种体重标准时方可采血(保证充分母乳喂养8次以上)。

    1.3  采血部位  取足跟内外部位:足跟外侧小隐静脉的属支和足跟内侧的足底内侧静脉。勿取足跟正中部位,以免扎到跟骨引发骨髓炎。

    1.4  血斑大小  两个血斑标本正反面直径均不小于8mm,且各自独立,否则血量不足,将影响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2  采血方法

    2.1  先用手按摩或用毛巾敷足后跟,使局部充血红润,然后用酒精棉球消毒,待酒精干后针刺。

    2.2  用消毒的采血针穿刺,深度为2.5mm,针刺后挤血应在穿刺点较大的范围挤压,用力适度且间歇放松,以保持血液流出。

    2.3  用消毒的干棉签拭去第一滴血后(因第一滴血可能含有体液或皮肤碎皮),将血标本卡片滤纸端轻轻接触再次挤出的血滴,使其渗入滤纸片上所印的圆圈范围内,并透至滤纸背面形成正反面大小一致、直径大于6~8mm的血斑。

    2.4  按滤纸片上的圆圈部位依次取3个血斑,注意不能在已经滴血的滤纸血斑点上再滴入另一滴血,不能采用凝固血液,以免渗透不均,不能有酒精污物污染。

    2.5  标本采集后,在空气中晾干,避免受潮、污染、日照及烘烤,避免未干燥的血片重叠放置而导致血片相互污染,待标本自然晾干后(约需2~4h),放入封口塑料袋中置2~8℃冰箱保存,7天之内送检。

    3  采血注意事项

    3.1  采血时避免炎症和淤血部位,对一次采血不成功者应在距针眼2mm处2次进针,血流不畅应在较大范围挤,忌局部用力挤压,以免组织液挤出稀释血液影响检验结果。

    3.2  为提高血片的质量,血液应从滤纸的一面渗入,自然渗透滤纸正反两面,不能有正反两面渗透成同一血斑,采血时滤纸轻轻接触血滴,使其自然渗透。

    3.3  采血时,消毒皮肤后一定要待酒精干燥后再穿刺,否则标本被酒精稀释,影响检验结果。

    3.4  调节室温在22~24℃,当室温过低,新生儿四肢寒冷,血流不畅,因局部血流量不足而导致采血失败;室温过高,新生儿大量出汗,因汗液中水分占99%,固体成分则不到1%,大量出汗可致血液粘稠度增高,血容量不足,血液粘稠度增高会使外周阻力增大,在此种状态下,即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流至局部的血流量仍缓慢不足,造成采集的血斑过小,而且血滴到圆圈内迟迟不渗透,严重者可导致标本凝固而需要重新采血。

    综上所述,该采血方法既提高了一次性采血成功率,又减轻新生儿的痛苦,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

    (编辑:齐  永)


作者单位:无

作者: 甄银芝赵金荣 2008-6-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