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4期

新生儿两种不同方式采血的临床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比较经桡动脉穿刺采血和股静脉穿刺采血在新生儿采血中所需时间长短、成功率及副作用。方法桡动脉穿刺、股静脉穿刺采血记录1次采血成功率,穿刺操作时间、观察损伤程度。结果观察组1次采血成功率为90%,对照组为84%,观察组平均操作时间为6min,对照组为10min。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观察组为8%,对照组为......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比较经桡动脉穿刺采血和股静脉穿刺采血在新生儿采血中所需时间长短、成功率及副作用。 方法  桡动脉穿刺、股静脉穿刺采血记录1次采血成功率,穿刺操作时间、观察损伤程度。 结果  观察组1次采血成功率为90%,对照组为84%,观察组平均操作时间为6min,对照组为10min;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观察组为8%,对照组为20%。 结论  新生儿桡动脉穿刺采血比股静脉穿刺采血1次穿刺成功率高,操作时间短,损伤程度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新生儿 穿刺采血 桡动脉 股静脉
      
  住院新生儿通常须采集血液标本进行临床检验,在临床工作中,新生儿通常采用股静脉穿刺和桡动脉穿刺采血,笔者对这两种采血方式1次穿刺成功率、操作时间、损伤程度等方面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04年1月~2004年10月住院新生儿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1例与对照组49例,观察组为桡动脉穿刺采血,对照组为股静脉穿刺采血,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P>0.05)。
   
  1.2 穿刺方法 将患儿均取平卧位置于辐射台上。观察组选用B-D公司生产的5ml注射器连接5号半头皮针。操作者左手握住新生儿手部,掌面向上,使腕掌部伸仰约45°,右手扪及新生儿桡动脉搏动点并定位,常规消毒皮肤后,在腕横纹附近向桡动脉方向与皮肤呈20°~30°进针,至头皮针内有回血表明针头已在血管内,固定针头,抽取所需血量后拔出针头,按压穿刺部位止血 [1] 。
   
  对照组选用B-D公司生产的5ml注射器连接7号注射针头。暴露新生儿一侧下肢,臀部垫高3~5cm,助手固定新生儿双腿,并使穿刺侧肢体外展30°~45°并外旋,操作者常规消毒穿刺处皮肤及左手食指后,右手持针,以左手食指扪及股动脉搏动,在距股动脉搏动点1~1.5cm处,针头方向朝向股动脉内侧斜刺进针,见回血后,固定针头及空针位置,抽取所需血量后拔出针头,按压穿刺部位止血 [2] 。
   
  1.3 穿刺成功率标准 1次穿刺成功是指一针见血或3次以下的皮下探测血管动度,并抽取到足够量的血液;2次穿刺成功是指另选进针点进行穿刺,并抽取到足够量的血液。
   
  1.4 穿刺时间标准 从患儿准备至按压止血结束计算时间。

  2 结果
    
  2.1 两组穿刺成功率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穿刺成功率比较(略)

  注:两组比较, * P<0.05, ** P>0.05
       
  观察组1次穿刺成功率90%(46/51),对照组1次穿刺成功率84%(41/49),经统计学处理,两组1次穿刺成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
   
  2.2 两组操作时间比较 见表2。观察组平均穿刺时间为6min,对照组平均穿刺时间为10min,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平均操作时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
    
  表2 两组穿刺时间比较 (略)
    
  2.3 两组对新生儿损伤程度比较 见表3。观察组皮下血肿发生率为8%,对照组皮下血肿发生率为20%,两组新生儿皮下血肿发生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
    
  表3 两组血肿发生率比较 (略)
    
  3 讨论
    
  新生儿采血是临床上常用的基本穿刺手段,由于新生儿血液多集中于躯干、内脏,而四肢较少,且血管细小,故长期以来选用股静脉采血。由于解剖关系,操作难度较大,技术要求较高,常发生以下情况 [3] :(1)新生儿由于体表面积大,散热多,操作时须脱去部分衣服,因暴露面积大,易导致低体温及不安全感,而大腿外翻时致患儿强迫体位和操作时疼痛,可使患儿哭闹不止,刺激患儿反射性排尿,污染无菌区,甚至造成感染;(2)股静脉位置深,需先扪及股动脉搏动,而股动脉搏动弥散,定位困难,且由于股静脉部位结构特殊,受体位、肥胖度及新生儿活动度影响较大,穿刺成功后很难固定,肢体屈曲易造成血管穿透,导致穿刺失败;(3)股静脉与股动脉、股神经平行,如操作不慎易致神经损伤或误刺股动脉。
    
  由于新生儿皮下脂肪薄,在腕部易扪及桡动脉搏动,桡动脉易暴露、易固定,不受体位和操作地点的限制,简单易掌握,成功率高。从表1、表2可以看出,观察组1次穿刺成功率为90%,穿刺平均时间为6min,仅需1人独立操作;对照组1次穿刺成功率为84%,平均时间为10min,需2人配合完成操作。
   
  桡动脉穿刺采血只需5号半头皮针,所需针头小,对新生儿损伤程度小,按压时间短,血肿发生率为8%,哭闹时间明显低于股静脉采血的新生儿;股静脉穿刺采血需7号注射针头,进针深度、长度明显高于桡动脉穿刺,对新生儿损伤程度大,由于股静脉靠近股动脉,股静脉抽血时易误入股动脉,出现巨大血肿和压迫症状,血肿发生率为18%,高于观察组。
   
  新生儿桡动脉穿刺采血由于操作简单,易于掌握,特别是冬天不易松解患儿衣被时更易操作,1次穿刺成功率高、穿刺所需时间短,对新生儿损伤小,血肿发生率低,给患儿造成的痛苦相对较小,且同时满足需动脉血做检验的需要,如血气分析。因此,新生儿桡动脉穿刺采血可代替新生儿股静脉穿刺采血。
    
  参考文献
    
  1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995-996.
   
  2 余爱珍.基础护理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97-98.

  3 蒋爱华.新生儿不同部位采血成功率的比较及体会.东南国防医药,2003,5(3):206-207.
    
  (编辑云 兆)

  作者单位:610031四川省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

作者: 吴选静 胡安碧 李锐 2005-10-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