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妇产科学杂志2009年第6卷第7期

残角子宫足月妊娠1例

来源:中华现代妇产科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残角子宫妊娠。诊治残角子宫又称为遗迹性双角子宫,受精卵种植在残角子宫内称为残角子宫妊娠,1994年法国Star报道发病率是1/40000~1/10000,也有报道为0。0082%,而残角子宫残角部并发症则更为罕见。且诊断极为困难,术前诊断者更少,低于5%受精卵附着在输卵管口近宫腔内处或在输卵管间质部,并向宫腔......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残角子宫妊娠;误诊;诊治

残角子宫又称为遗迹性双角子宫,受精卵种植在残角子宫内称为残角子宫妊娠,1994年法国Star报道发病率是1/40 000~1/10 000,也有报道为0.001%~0.0082%,而残角子宫残角部并发症则更为罕见。且诊断极为困难,术前诊断者更少,低于5%受精卵附着在输卵管口近宫腔内处或在输卵管间质部,并向宫腔侧发育,称为宫角妊娠。宫角妊娠仅占所有异位妊娠的1.5%~4.2%,但病死率却占异位妊娠的20%,严格讲宫角妊娠不应属于异位妊娠。

  1 病历摘要

  孕妇,27岁,G1P0,既往月经规律,现停经38+3周,无下腹痛,未见红,无阴道流液及流血,于2009年7月23日9∶20入院。入院查体:T 36.8 ℃,P 80次/min,R 20次/min,BP 150/100 mm Hg。头颅未见明显异常,甲状腺无肿大,表浅淋巴结未触及,胸廓对称,无畸形,心脏听诊未闻及明显异常,心率规整,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肝脾肋下未触及,乳房丰满,乳头凸,腹部隆起,呈纵椭圆形,四肢活动自如,双下肢水肿Ⅰ度,膝反射存在,无静脉曲张,脊柱无畸形。产科检查:腹围106 cm,子宫底高度33 cm,估计胎儿4 000 g,骨盆外测量未见明显异常,胎位RSA,胎心150次/min,胎先露臀,衔接浮,无规律性宫缩,产妇拒绝阴道检查。

  辅助检查:血型B型,Rh(+);血常规:WBC 9.5×109/L,RBC 4.21×1012/L,Hb 120 g/L,HCT 37.8%,PCT 144×109/L;尿常规:蛋白(++),余未见异常。超声示:双顶径9.3 cm,腹围36 cm,股骨长7.4 cm,羊水深度5.1 cm,诊断:单胎、臀位、晚孕。初步诊断:38+3周妊娠G1P0,RSA,轻度子痫前期处理经过:孕妇婚后2年,第一胎,孕妇及家属要求剖宫产结束分娩。术中见羊水清,量约300 ml,以RSA位助娩出1个女婴,1 min Apgar评分10分,胎盘、胎膜娩出完整,手术顺利,呼吸血压平稳,手术中出血约200 ml,输液1 500 ml,尿200 ml,色清,术后无阴道流血,产妇安全回病房后输液内加抗生素预防感染。

  产妇术后10 h,腹部切口敷料渗出,给予换药。T 36.8 ℃,BP 100/60 mm Hg,子宫体稍大,仍无阴道流血,持续导尿,尿管通畅,尿液浓缩,尿色深,面色苍白。急查血常规 Hb 71 g/L。继续观察,术后15 h,BP 138/99 mm Hg,腹部刀口渗出血性液体约20 ml,腹胀,子宫体增大,宫底高度脐上10 cm,足月妊娠大小,仍无阴道流血,考虑有宫腔积血的可能。行清宫术,但未清出淤血。急查超声报告宫体增大,边界清晰。急查血常规 Hb 66 g/L。孕妇一般情况较差,即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游离血700 ml,子宫切口处有暗红色血渗出,拆除原缝合线,见宫腔积血块约2 000 g,探查见残角子宫积血,行切除左侧残角子宫,右侧圆韧带固定,自阴道探查双附件正常,行成形术,保留子宫,宫腔完整,手术较顺利,安返病房。术后常规外理,该产妇痊愈出院。胎儿存活。

  2 讨论

  残角子宫妊娠属于临床上较为罕见的疾病之一,足月妊娠其甚之。误诊率高达95%,临床常被误诊为正常妊娠、卵巢肿瘤子宫肌瘤、双子宫等。破裂时早期常诊断为异位妊娠,卵巢囊肿破裂出血。如发生在妊娠晚期,常诊断为胎盘早剥、腹腔妊娠或子宫破裂,最后多为手术证实。因此及早做出诊断,及时治疗,以免延误治疗时机。残角子宫妊娠误诊原因为:(1)临床医师对其认识不足,残角子宫足月妊娠较为罕见,在检查中即使有明显症状体征也未能考虑本病。(2)过分相信超声检查,结果导致误诊。(3)临床资料分析欠全面,询问病史不详,体格检查不仔细,手术经验不足等。

  该孕妇情况比较特殊,剖宫产手术比较顺利,双角子宫的可能性大。因孕妇及家属诉此次受孕困难,治疗后受孕,且强烈要求生二胎,要求保留子宫,不予切除。残角子宫系一侧副中肾管发育正常,另一侧发育异常而形成残角子宫,可伴有该侧泌尿道发育畸形,多数残角子宫与对侧正常宫腔不相连,仅有韧带相通,偶有两者相通者。残角子宫妊娠是指受精卵于子宫残角内着床并生长发育。多见于初产妇。残角子宫分为Ⅲ型。Ⅰ型残角子宫宫腔与正常子宫相通;Ⅱ型不相通;Ⅲ型无宫腔,只有Ⅰ型、Ⅱ型可能出现妊娠,然而由于残角子宫妊娠在临床上较少见,未能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重视,从而造成疏忽;因残角子宫妊娠术前缺乏特异症状,易和其他异位妊娠相混;本例患者年轻系第一胎,孕前孕后未做任何妇科及阴道超声检查,而且平素月经规律;临床医师主观概念过重,超声未提示子宫发育畸形,故住院医师未考虑本患者拒绝阴道检查的后果。由此可见残角子宫妊娠在临床虽然少见,但须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以免误诊而处理不完善,给患者带来不应有的危害。由于基层医疗技术条件有限,若遇疑难病例,应该及时与上级医师会诊及上级医院先进诊疗技术尽快明确诊断,给予及时正确地处理,可避免发生致命的后果,将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

  

作者: 吴洪花,罗维忠 2011-6-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