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9年第6卷第21期

门诊静脉采血后皮下淤血形成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静脉采血后皮下淤血形成的原因与对策。方法从护士操作技术和患者自身存在两大原因进行具体分析。结果总结了一套正确方法处理出血点,并安全有效的止血,对静脉采血后预防皮下淤血收到一定的效果。结论降低静脉采血所致的皮下淤血,有利于减轻患者疼痛,增强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为下次穿刺创造......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静脉采血后皮下淤血形成的原因与对策。方法 从护士操作技术和患者自身存在两大原因进行具体分析。结果 总结了一套正确方法处理出血点,并安全有效的止血,对静脉采血后预防皮下淤血收到一定的效果。结论 降低静脉采血所致的皮下淤血,有利于减轻患者疼痛,增强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为下次穿刺创造条件。

【关键词】  静脉采血;皮下淤血;原因分析;护理对策

静脉采血是临床健康体检、治疗疾病、抢救危重患者过程中最基本的护理技术操作之一,是门诊采血室的主要工作。由于各种操作不当所引起患者局部皮下淤血时有发生,虽然在一定时间内会逐渐吸收、消散,但往往会给部分静脉采血患者心理留下一定的阴影,轻者造成患者精神紧张,重者给患者造成痛苦,甚至引起护患矛盾与纠纷。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分析了如下原因及对策。

  1 原因分析

  1.1 护士操作技术原因 (1)穿刺前查对不仔细,由于采血针质量原因,针头倒刺时有发生,进针、拔针时对血管造成机械性切割损伤,形成皮下淤血。(2)进针方法和角度不当影响了穿刺成功率,因穿刺操作过程不顺利以致重复穿刺,引起皮下淤血。(3)同一部位多次穿刺,损伤血管,引起皮下淤血。(4)沟通技巧的欠缺和告知不够全面,使患者压迫穿刺处方法不正确,形成皮下淤血。

  1.2 患者自身原因 (1)血管弹性减低,脆性增加(主要是老年患者),在采血的过程有可能形成皮下淤血;(2)不合作的患者(主要是小儿患者)来回摇动,使针头刺穿血管,形成皮下淤血;(3)各种疾病导致的血小板数量减少和凝血功能异常,即使棉签按压方法正确和按压时间达到规定的要求,血液也不能完全凝固,当撤去棉签后,形成皮下淤血;(4)上臂袖口太紧而造成静脉血回流受阻引起渗血,再加上棉签的按压使流入皮下的血液向周围扩散,形成皮下淤血。

  2 护理对策

  2.1 创造舒适、温馨的环境 护理人员做好充分解释、指导。帮助患者认识采血、改善情绪,纠正不良行为[1]。在做好保暖和保护患者隐私的同时,鼓励患者脱下过紧衣服,避免采血点上方衣物过紧,使患者在身心放松的情况下进行操作。

  2.2 在穿刺前常规做好“三查”制度 采血前应检查采血针质量,选择无毛刺、无弯钩、无平头的针头使用。

  2.3 选择合适部位的血管 一般多选择平直柔软有弹性的静脉,注意皮肤状况,有淤伤、血肿应避开[2],同时把握好进针的角度,力求一针见血以提高穿刺的成功率。

  2.4 对于弹性度和充盈度良好但易滑动的血管 可用消毒过的示指,按血管解剖位置进行触摸,评估静脉走向和深浅度后绷紧皮肤进针,避免了穿刺过程中反复回退针寻找血管所导致的损伤。

  2.5 护士在采血后尽可能协助患者压迫血管 特殊情况应做好示范和讲解按压的正确方法:(1)按压部位和面积:拔针后用另一只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顺静脉走向压迫针眼处及其上方0.2~0.5 cm处(即同时按压到了皮肤针眼和血管针眼)。(2)按压时间:中等力度按压3~5 min,老年患者和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应延长按压时间。(3)按压方式:只压不揉:穿刺点在上肢部位应伸直前臂并稍稍抬高至心脏水平位,杜绝屈肘止血;穿刺点在下肢部位,应卧床少许时刻,不要立即起立或下肢下垂;婴幼儿头部位要取直立位,还应避免哭闹。

  总之,护理部应定期开展业务学习,分析、讨论、总结因护士操作不当或指导不到位等各种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进,降低因静脉采血所致的皮下淤血,一方面使患者减轻疼痛,增强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同时保护静脉为下次穿刺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罗晓静,李淑娥.心理护理对老年患者采血反应的效果观察.武警医学院学报,2008,17(10):887-888.

  2 徐惟诚.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南.北京:知识出版社,2003,72.

  

作者: 曾海燕 2011-6-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