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7年第4卷第5期

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50例疗效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摘要:多年来,急性脑梗死一直是常见病、多发病,且致残率及致死率较高,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脑梗死的治疗也获得了飞速发展,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都认为,超早期溶栓治疗是本病治疗的关键。我院自2004~2006年应用基因重组型人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于超急性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50例患者,......

点击显示 收起

     多年来,急性脑梗死一直是常见病、多发病,且致残率及致死率较高,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脑梗死的治疗也获得了飞速发展,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都认为,超早期溶栓治疗是本病治疗的关键。我院自2004~2006年应用基因重组型人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于超急性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50例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研究对象必须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之标准的脑梗死患者,还需符合以下条件:(1)发病≤6 h;(2)年龄≤75岁;(3)无昏迷;(4)头颅CT检查排除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性脑梗死和与神经功能缺损相应的低密度影者;(5)有肢体瘫痪;(6)治疗前血压≤180/110 mm Hg;(7)无活动性出血或出血倾向者;(8)近1周未使用过抗凝剂或溶栓制剂者;(9)无纤溶禁忌证,如有凝血异常、近期消化道出血、大手术、大创伤等;(10)无严重全身性疾病如心肺肝肾功能损害;(11)6个月无出血性卒中史及影响本次神经功能评定的脑卒中史;(12)患者或家属同意。

    1.2  病例资料  从2004年1月~2006年10月我院住院病人中选择符合以上条件的急性脑梗死病例9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其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38~74岁,平均61.7岁,对照组48例,其中男30例,女18例,年龄39~75岁,平均62.2岁。两组年龄、性别、发病时间、合并症、神经系统缺损评分值、既往史经统计学处理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3  给药方法  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复方丹参注射液、脑细胞活化剂、钙通道阻滞剂、肠溶阿司匹林及脱水剂等,共治疗15天。治疗组立即给予rt-PA 0.9 mg/kg(最大剂量为90 mg),其中10% 2 min内静注,余量60 min内静滴。

    1.4  疗效评定  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来判断疗效,分为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变化、恶化及死亡。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进行评分。

    1.5  监测项目  治疗前后分别查头颅CT、血液流变学、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电解质及肝肾功能。

    1.6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均数的显著性检验用t检验,百分率的显著性检验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  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表1),提示两组治疗前后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1  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表2),提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2.2  不良反应  治疗后复查颅脑CT,治疗组2例发生脑出血,其中1例死亡,另外,注射部位皮肤青紫4例,牙龈出血2例,血尿2例,上消化道出血3例;对照组:死亡2人,无脑出血,上消化道出血2例,血尿1例。表2  治疗前后两组疗效比较注:两组比较,P<0.05

    2.3  实验室检查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肝肾功能、血液流变学指标、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均无明显变化。

    3  讨论

    急性脑缺血性疾病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威胁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脑梗死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有血栓形成、栓塞和血流动力学紊乱。改善脑梗死的预后有两个基本途径:(1)改善缺血脑组织供血;(2)保护缺血脑组织免受代谢毒物的进一步损害。而根本的治疗措施,则是早期再通闭塞的脑血管,在缺血脑组织出现不可逆损害之前,给缺血脑组织及时供血。最近的动物实验进一步证实,脑梗死早期给予溶栓治疗,的确可以减少脑梗死体积,改善临床症状,降低病死率[1]。溶栓治疗的时机是影响疗效的关键,目前国内外多数学者认为发病6 h以内为缺血治疗时间窗,6 h内进行溶栓,不仅使病灶缩小,神经功能恢复好,而且也比较完全。此时窗内恢复半暗带的血液供应,处于半暗带的神经元有望得以康复[2~3]。已知的溶栓药物包括rt-PA、链激酶(SK)、尿激酶(UK)等。而SK、UK属于非选择性溶栓药物,耗竭全身纤维蛋白原,造成全身抗凝溶栓状态,易引起出血。Alteplase已在多项大型临床试验中取得了成效。rt-PA由重组DNA技术生产,为单链分子,在靠近纤维蛋白-纤维酶原相结合的部位,结合于纤维蛋白上,使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而对于循环的游离型纤溶酶原的激活程度小。与其他溶栓药物相比,rt-PA对血栓的选择性高,半衰期短,无抗原性,溶栓效果好。美国国立神经疾病和脑梗死研究所基因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脑梗死实验采取3 h的治疗时间窗,并且控制血压在安全范围内进行溶栓,发现尽管溶栓后症状性出血的比例增加,但是溶栓组3个月时功能障碍轻微或完全消失的患者比例增加了11%~13%。即使在6h内,有选择地进行治疗也是有效的[4]。本试验中,对发病6 h以内的急性脑梗死病人给予rt-PA溶栓治疗,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但溶栓组有2例(4.00%)病人发生脑出血,其中1例死亡,另外其他脏器出血11例(22.00%)。而常规治疗组无脑出血病例,其他脏器出血3例(6.25%),表明rt-PA有一定的出血危险性,尤其是颅内出血,但总临床获益明显大于风险。试验证实,发生颅内出血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1)发病6 h后溶栓;(2)溶栓时收缩压超过180 mm Hg或舒张压超过110 mm Hg;(3)继发性纤溶亢进及止血、凝血功能障碍[5]。这就要求充分掌握溶栓的适应证,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总之,对于急性脑梗死,早期(发病<6 h)给予rt-PA溶栓治疗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国勤,赵增荣.国外脑血管疾病研究进展.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415-412.

2 Kristian T,Siesjo BK.Calcium-related damage in ischemia.Life Sci,1996,59:357-367.

3 魏岗芝.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溶栓治疗.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7,4:24.

4 Hacke W,Kaste M,Fieschi C,et al.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with 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for acute hemispheric stroke:the european cooperative acute stroke study(ECASS).JAMA,1995,274:1017-1025.

5 王强,韩仲岩.缺血性卒中溶栓疗法的现状及措施.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2,10(2):93.


作者单位:264300 山东荣成,荣成市中医院

作者: 王浩,姜涛 2008-6-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