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22期

切开复位、植骨及克氏针经皮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摘要:自1999年8月~2000年8月,笔者采取切开复位、植骨及经皮轴向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47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均为坠落伤,均属闭合性新鲜骨折。舌型骨折20例23足,中央塌陷型17例19足,粉碎型骨折10例。2治疗方法本组47例54足均采用外侧入路,尽可能做到皮肤至骨膜一层切开,用骨刀扳开碎裂及降起的外侧壁......

点击显示 收起

    自1999年8月~2000年8月,笔者采取切开复位、植骨及经皮轴向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47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7例,男25例,女22例;年龄22~60岁,平均41岁。其中40例为单足,7例为双足。均为坠落伤,均属闭合性新鲜骨折。舌型骨折20例23足,中央塌陷型17例19足,粉碎型骨折10例。伤后至手术时间为6h~10天。

  1.2  治疗方法 

  本组47例54足均采用外侧入路,尽可能做到皮肤至骨膜一层切开,用骨刀扳开碎裂及降起的外侧壁,可清楚显示后关节外侧骨折片呈向下嵌顿或旋转位,松解和撬起塌陷骨折片,使之与后关节面内侧部复位,此时粉碎的跟骨体内形成一个潜在空腔,用双手紧握患足足跟内、外侧,用力向中心挤压以恢复跟骨的正常宽度。用克氏针在跟骨后外侧穿过皮肤,向前下方和略微偏内侧进针,针前端位于骨折片下方,略超出前端,术者双手继续挤压足跟两侧并向跖侧牵克氏针,助手用力跖屈前足,以恢复Bo-hler角,然后测量跟骨体内空腔,取合适大小的髂骨植骨,应用2根克氏针由结节部后侧经皮穿针,经过骨折片下方向前至前突部做内固定,截断针后端,露出皮肤外5mm,术后用靴形石膏外固定[1,2]。

  1.3  术后处理 

  术后卧床,抬高患肢。用靴形石膏固定者,术后次日开始踝关节、足部及足趾活动,4~5天后进行内翻、外翻活动,10~12天后可起床,但患肢不负重。2周后可出院休养。术后6~8周拆除石膏靴,拔除克氏针,改用小腿型石膏固定。术后10周拆除外固定,摄X线片等。若骨折和植骨愈合良好,即可开始逐渐承重、行走及腓肠肌肌力锻炼(按顺序进行滑车抗力锻炼、足尖行走训练、上扶梯训练及跳跃训练)。

  2  结果

  47例54足跟骨骨折,切口有3足乙级愈合,其余均甲级愈合。随访4~18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10~16周均可完全负重,优良率为84%。

  3  讨论

  跟骨骨折85%~90%以上为关节内骨折,Paley等将其分为4型:(1)剪力骨折;(2)舌型骨折;(3)中央塌陷型骨折;(4)粉碎型骨折。治疗分为非手术疗法和手术疗法,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国外学者提倡对跟骨内骨折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使跟骨关节内骨折疗效有了长足进步。切开复位和内固定的目的是恢复跟骨的高度、长度和宽度,重建距下跟骰关节面;植骨的目的是增加骨支撑力和刺激骨折较早愈合[3]。

  笔者采取切开复位、植骨及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符合治疗原则,能够恢复跟骨的正常形态及关节面的平整,能有效减少创伤性关节炎及跟腓接触和腓骨肌腱功能紊乱。

  【参考文献】

  1  马元璋.临床骨肉固定学.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92.

  2  张铁良,于建华.跟骨关节内骨折.中华骨科杂志,2000,20(2):117.

  3  顾湘杰.累及距跟关节的粉碎性跟骨骨折的亚急诊手术治疗.中华骨科杂志,1992,12:140.

 

  (编辑:杨熠)

作者: 杨君奎,徐爱贤 2006-8-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